1950年11月,周总理收到一封电报,得知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
那时,毛主席正全身心扑在战役指挥上。周总理思量片刻,决定先不把这个噩耗告诉毛主席,毕竟这会对主席的身体和工作造成巨大冲击。
一个多月后,美军在第三次战役里全线溃退,周总理这才把电报呈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电报时,没有像旁人预料的那样痛哭流涕,而是强压着情绪,埋头看了几分钟,然后摆摆手,平静地说:“打仗嘛,难免有伤亡。”不过,他的脸色却极为难看。
![]()
此时,毛主席脑海里又浮现出毛岸英上战场前问他的那句话:“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我合格吗?”想到这儿,毛主席心里一阵刺痛。
他多想当面跟毛岸英说:“当然合格,你是我的骄傲!”可这句话,他再也没机会亲口告诉儿子了。
毛岸英和毛主席,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毛岸英8岁就跟着母亲杨开慧进了监狱,9岁时亲眼看着母亲被杀害,之后一度流落街头,忍饥挨饿,还常被老板和特务殴打,童年十分凄惨。
直到14岁,组织才找到他。这时的他,衣服破烂不堪,身材瘦弱得很。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前往莫斯科读书。
见识过敌人的凶残,感受到母亲伟大的革命精神,毛岸英从小就有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志向。再加上父亲毛泽东的影响,他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并努力朝着“成为毛泽东合格的儿子”这个目标前进。
在苏联时,毛岸英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社会科学知识和父亲送给他的哲学著作,还详细写下读书心得。
毛主席看到信后,很高兴儿子有远大抱负,但也建议他:“年轻的时候,得多学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也得谈,但当下还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可别本末倒置。”
毛岸英听从父亲的话,努力学习,英文、俄文、法文、德文成绩都很出色。他性格直爽,很受周围人喜欢,号召力也强。
后来,苏联反法西斯战局愈发紧张,毛岸英决心学习军事知识,准备上前线。他找到苏联红军政治部副主任,表明自己的想法,对方很支持。很快,他就进入了伊万诺军事学校学习。
![]()
苏德战争后期,毛岸英终于实现了上前线的愿望,担任了一个坦克连的指导员,这让他对战场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主席带病到机场迎接儿子。从这一刻起,他深知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更要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殊,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可他觉得,自己似乎还没得到父亲的认可。
父子重逢第一天,毛岸英穿着一身帅气的苏联军装,显得精神又干练。毛主席却不太高兴,让他立刻脱下洋装,换上布衣,毛岸英乖乖照做了。
回国前几天,毛岸英一直和毛主席住在一起,吃小灶。不久,毛主席就让他搬到中央机关去住。
一次,毛岸英从机关回来,毛主席问他吃的什么灶。听到他说吃中灶后,毛主席生气地批评他:“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就该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
从那以后,毛岸英一直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也更加努力,想获得父亲的认可。
也是在这一年,毛岸英第一次见到了刚从监狱里被营救出来的刘思齐。
一天,16岁的刘思齐带着李讷从毛主席家出来,下山路上碰到了毛岸英。刘思齐觉得他和别的干部没什么两样,都很朴素,只是更年轻些。
两人匆匆打过招呼就分开了,直到两年后才再次相遇。1948年3月,毛岸英到西柏坡担任中央宣传部编辑助理,恰好刘思齐也来这里看望母亲张文秋。
这时的刘思齐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梳着两条麻花辫,眼睛大大的,很引人注目,也吸引了毛岸英的目光。
当时,刘思齐和李讷住在一个房间,毛岸英晚上过来找她们聊天。听着毛岸英激情澎湃地讲着马列主义,刘思齐只觉得困意袭来。不久,李讷也说困了,可毛岸英还不想走。最后实在太晚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和刘思齐告别。
![]()
接下来一个月,两个年轻人接触越来越多,互生好感。刘思齐假期结束回山西继续读书期间,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毛主席得知他们相爱后,很高兴。刘思齐是他战友的女儿,父亲也为革命牺牲,和毛岸英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是个很不错的姑娘。
但是,当毛岸英找毛主席要求尽快结婚时,毛主席却没答应。
原来,刘思齐还有两个月才满18岁。而当时规定,男女结婚,女方必须年满18周岁,男方年满20周岁。显然,刘思齐还不符合条件。
被拒绝后,毛岸英有点不高兴,闹了情绪。毛主席严肃地对他说:“谁让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这才意识到,自己不但没以身作则,还差点破坏规定,实在不应该。两人的婚事就这样被推迟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岸英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越来越理解父亲,也越来越明白共产主义事业的意义,离成为父亲心中合格的儿子也越来越近。
从1949年10月他写给向三立的一封信就能看出,他的觉悟已经很高了,这也不难理解他后来为什么会主动要求去朝鲜战场。信里他写道:
舅父“希望在长沙谋个厅长之类的职位”,我为他感到惭愧。新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想法已经非常落后了,尤其是想通过我父亲来上任,更是不可取。新中国和旧中国不同,共产党和国民党不同,毛泽东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的子女妻舅和蒋介石的子女妻舅也不同,原因就在于: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根本的胜利。而舅父恐怕还没有这个觉悟,希望他能慢慢明白。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体解决,不能只解决个人的。大众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个人主义是不行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主动请缨前往朝鲜。离开前,他问毛主席:“父亲,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毛主席笑着对他说:“等你回来,我再告诉你答案!”没想到,毛岸英再也没机会听到父亲的肯定了。
![]()
做出这个决定,毛岸英其实也很纠结。当时,他和刘思齐刚结婚一年。临行前,刘思齐正在生病住院。他很清楚,自己这一去,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以后也没办法再照顾刘思齐了。
但为了不让妻子担心,毛岸英进入病房前努力调整好情绪,装作轻松地对刘思齐说:“我要出去办事,明天就走,可能很久才回来。期间你可能收不到我的信,不过别着急,现在交通不方便,很正常,别担心。”
刘思齐以为是普通的出差,就没多问。其实毛岸英很想告诉她,自己要去的是炮火连天的朝鲜,要到前线作战。每次话到嘴边,他都忍住了。
中间他实在忍不住了,问刘思齐:“你知道朝鲜吗?”刘思齐说:“知道啊,那里不是在打仗吗?”毛岸英赶紧转移了话题。
所以,刘思齐一直没想到毛岸英说的出差就是去朝鲜。多年后知道真相,刘思齐一直无法释怀,不断埋怨自己太笨,对不起毛岸英。
做完最后的告别,毛岸英起身准备离开,刘思齐从病床上下来送他,两人一直走到医院门口。毛岸英按下不舍的情绪,对刘思齐说:“别再送了。”
然后,他给刘思齐深深地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可能是觉得对不起刘思齐,这个鞠躬既是道别,也是表达歉意。
![]()
到达朝鲜后,毛岸英一有空就思念刘思齐。当时国内来的人不少,志愿军和国内的电报往来也很多。只要毛岸英愿意,带个消息并不难。
但他在朝鲜期间,只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而且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由于没有邮戳,刘思齐也不知道信是从哪里来的。
1950年11月25日,美军新一轮轰炸来袭,担任俄语翻译的毛岸英当时正在埋头整理电报。看到美军B - 29轰炸机飞来,警卫人员及时把他拉到了防空洞。
敌机空袭后飞走,毛岸英就急着回到作战室,继续处理电报。因为第二次战役马上就要打响,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做。
让人没想到的是,已经离开的敌机再次返回,朝着志愿军总部投下汽油弹,地面瞬间燃起大火,毛岸英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壮烈牺牲。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虽然悲痛万分,但他更担心儿媳刘思齐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于是,毛主席对刘思齐封锁了这个消息。
两人见面时,刘思齐每次都会问有没有毛岸英的来信,毛主席都以儿子还活着的口吻和她交谈。后来刘思齐回忆说,她很心疼毛主席,因为当她谈论毛岸英时,毛主席心里在滴血,却还要哄着她。
一直以来,刘思齐都相信毛岸英是去出差了。直到不知情的摄影师侯波给了她一张毛岸英穿着志愿军军装的照片,她才觉得不对劲。
战争已经结束,如果毛岸英真的去了朝鲜,也应该回来了,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消息呢?刘思齐终于忍不住了,她匆忙跑到毛主席的办公室,再次询问为什么毛岸英这么久不来信。
![]()
看着刘思齐,毛主席终于决定不再隐瞒,平静地说:“岸英牺牲了。”
听到这话,刘思齐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很快,她情绪失控,嚎啕大哭。一旁的周恩来赶忙安慰她。
处于巨大悲痛中的刘思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听不到别人说话,只是一直哭。直到周恩来在她耳边悄悄说:“思齐,别再哭了,你爸爸的手都凉了。”刘思齐这才缓过神来,努力停止哭泣,转而安慰毛主席。
其实,这样的场景毛主席早就预料到了。为了让刘思齐更好地接受这个事实,他很早就开始做铺垫工作。
他像一位普通的慈爱父亲一样,曾经和刘思齐促膝长谈了四个小时,挨个告诉她家里已经牺牲的五个人的具体情况。他想让刘思齐明白,干革命就会有牺牲,可谓用心良苦。
虽然毛主席亲口承认了毛岸英已经牺牲,但刘思齐却始终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毕竟,她连爱人的遗体都没看到过。
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思齐一边沉浸在悲伤中,一边又幻想毛岸英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由于毛岸英的牺牲对刘思齐打击太大,毛主席之后更加关心她,时常写信询问她的生活情况,安慰她要想开点。
![]()
在这期间,毛主席对刘思齐的称呼也从“思齐儿”变成“女儿”,再到“娃”,显然是把刘思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同时,毛主席还一直劝说刘思齐改嫁,毕竟毛岸英牺牲时,刘思齐才20岁,她的大好人生才刚刚开始。
就在毛岸英牺牲的第八年,毛主席再次劝刘思齐:“孩子,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你需要一个伴,等年纪大了没有伴会很凄凉的。爸爸不忍心看你这样,岸英也不会希望你这样。就让爸爸给你找个好对象吧。”
对此,刘思齐心里很难受,因为在她心里,毛岸英还活着。如果让她现在重新找伴,就像让一个恋爱中的人去和别人相亲,很别扭。
所以她回应毛主席说:“岸英离开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给他扫过一次墓,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如果不去祭奠他,我是不会改嫁的。”
毛主席这才意识到,是啊,岸英去世这么多年,思齐还从来没去看过他,哪怕是他的墓碑。毛主席当即答应,同意刘思齐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这次行动不能花国家一分钱,所有费用都从毛主席的个人稿费里出。
第二,不能惊动朝鲜政府方面。
第三,这次行动涉及的所有活动,都不得见报。
![]()
1959年,刘思齐在妹妹邵华以及沈同的陪同下,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地方——朝鲜。
看到墓碑的那一刻,刘思齐仿佛看到了深爱的人,瞬间哭倒在墓碑前,嘴里说着:“岸英,对不起,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我来看你了……”
同时,她的手不断抚摸着爱人的墓碑。刘思齐那一声声痛哭,让陪同的人无比动容,站在她身后默默流泪。
虽然刘思齐一行很低调,但烈士陵园的人还是从他们送的花圈上发现了刘思齐的到来。很快,朝鲜方面和中国驻朝大使馆联系,要求接待刘思齐,大使馆婉言拒绝了。
从朝鲜回国途中,刘思齐突然病倒。下了火车后,她直接被送进了医院。这一次,她不得不相信,毛岸英真的已经离她而去了。可能是一时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导致她几种急性病并发,在医院住了很久。
得知消息后,毛主席派卫士李银桥前往医院看望,并写信劝慰刘思齐,告诉她这是心病,劝她想开点。
随着年龄增长,毛主席越发替刘思齐着急,多次劝她再找一个人。后来,有人向毛主席推荐了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杨茂之。毛主席非常满意,有意撮合,再次写信劝说刘思齐。
这一次,刘思齐终于接受了毛主席的好意。一方面,她也觉得生活要继续,不能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另一方面,她主要是想让毛主席放心,让主席能多休息,不用再为她操这么多心了。
1962年,刘思齐和杨茂之在主席的祝福下举行了婚礼。两人婚后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长子名叫杨小英,这个名字是为了怀念毛岸英。
![]()
1985年,刘思齐第二次来到朝鲜。本来她想去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看看,但考虑到当时是跟着政府代表团来的,提出这个要求不太合适,所以就一直没去。
2010年,刘思齐向朝鲜毛岸英墓碑献上了鲜花。
其实,不光刘思齐想去看看毛岸英牺牲的地方,毛主席也想去,也想到儿子的墓碑前祭奠,但他没机会去。所以,当年刘思齐第一次从朝鲜回国后,毛主席非常详细地询问了朝鲜烈士陵园的情况。
从怎么进的大门,到有多少级台阶、台阶前面有什么、平台上面有什么,甚至是毛岸英墓碑的具体位置,他都问了一遍,刘思齐还给他画了个图。当时毛主席就对刘思齐说:“你还应该去看看他牺牲的地方。”
毛主席如此详细地询问,不过是想借刘思齐的眼睛,看看儿子的墓碑,甚至想看看儿子牺牲的地方,跟儿子做个道别!
![]()
“干革命事业,总会有牺牲”,这句话看似是在安慰刘思齐,又何尝不是在安慰毛主席自己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