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黄仔 | 撰稿: 雨山 | 责编: 雨山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早上好,我是雨山。大家每天都是怎么哄自己上班的?
刚过去没多久的十一假期,打工人们满世界跑,但即使是休假中,也依然能看到很多人在各种美丽的景色中打开了电脑。领导一个电话,让大草原上的牛马不再是真牛马,坐在旁边打字的我才是。

▲图片来源:Giphy
不是错觉,中国人工作的时间真的越来越长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5年开始,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逐步上涨。
到2024年,打工人每周平均工作49小时,已经超过每天8小时工作制的国家规定。
如此长时间工作,难怪「不想上班」成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一想到上班就#......
![]()
▲图片来源:微博
虽然这只是网梗,但是,长时间工作真的会给人带来各种健康问题。
![]()
长时间上班让人生病!
有多少人生病是「上班上的」?
加班熬夜,导致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压力大,想吃甜的油炸的;再加上久坐,长时间用眼,没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偶尔还要应酬喝酒,还要受领导和同事的气,健康状况可想而知。
像过度疲惫、抵抗力下降导致的感冒发烧、小病小痛已经是家常便饭,每年的体检报告才是真正透露了打工人的心酸。
![]()
▲图片来源:Google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期刊《环境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称,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工作55小时及以上的人,患中风的风险增加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
《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上也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与50多种健康问题都有联系!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四个国家:芬兰、瑞典、丹麦和英国。比较了周工作时间正常(35~40h)和长时间工作(≥55h)的人的健康状况,调整了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结果显示,长时间工作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感染风险,患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都在增加。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而且更要命的是,加班的影响还有滞后性!别看现在加班身体没事,等50岁的时候可能会慢慢表现出来。
纽约大学学者在期刊《PLOS One》上的文章证明了这件事。他对比了几类参与者:
在稳定的、白天的标准时间工作;
主要在标准工作时间工作;
20多岁时在标准时间工作,后来转变为不稳定工作模式(晚上加班、夜班等情况);
最后发现,与一直在标准、固定工作时间内工作的人相比,经常加班、倒夜班的人睡眠更少,睡眠质量更差,而且更有可能在50岁时报告抑郁症状。这种负面影响可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持续累积。
这下真是二十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死去的上班经历正在攻击五十岁的自己......
![]()
▲图片来源:Google
![]()
长时间上班让人抑郁!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有一段情节,男主成为社畜后,喜欢看的书闲置了,最爱的电影不再重温,平时玩的游戏还停留在之前的关卡,仿佛对周围所有事都提不起兴趣。
当工作让人无欲无求,甚至持续感到空虚、悲伤、绝望时,要小心,你可能出现了抑郁症状。
![]()
▲图片来源:《花束般的恋爱》
相当多研究证实了长时间工作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其中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在韩国打工人中进行了调查。
发现随着周工作时间增加,参与者报告抑郁情绪的概率也在增加。一周工作31~40小时,3.6%的人感觉抑郁,当时间增加到>60小时,就会有6.3%的人感到抑郁。
随着工作时间增加,参与者还会更多地产生认真的自杀念头。
![]()
▲图片来源:Google
长时间工作为什么会影响心理健康?
首先,压力大,加班熬夜影响睡眠,低质量睡眠和压力状态与抑郁和焦虑有关。即便钱到位了,加班意愿更积极,过度工作也会占据休息时间,让人无法从疲惫状态中恢复,疲惫时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其次,如果在这基础上还没有加班费,甚至工作变多但工资减少,打工人付出的努力和回报不平衡,感到挫败和羞辱,也会增加陷入抑郁的风险。
![]()
▲图片来源:Google
还有两份研究发现,工作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在亚洲国家和女性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一项研究汇总了35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在亚洲国家,工作时长和抑郁症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在欧洲国家相关性较弱,北美和澳大利亚无相关性。
另一项研究在英国白厅公务员中开展。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员工相比,工作超过55小时的员工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1.66倍,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了1.74倍。
研究还发现,女性因为长时间工作出现情绪问题的风险比男性更大。对女性来说,工作超过55小时患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分别增加2.67倍和2.84倍。
研究者分析如果一个女性在工作上投入很多时间,她面对的家庭冲突可能更大,会带来更多压力。
![]()
▲图片来源:Google
![]()
长时间上班改变人的大脑?
有没有人觉得上班上得人都「傻」了?上班机械思考,下班脑子生锈。
真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可能会改变人的大脑结构。
这篇来自《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的研究,选择医务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大家都知道医生的工作很忙,还需要上夜班,参与者中有32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为52小时或更长,其余78人的工作时间正常,他们进行了MRI扫描。
对比两边的结果,每周超长加班的人,他们额中回的体积增加了19%,这个部分与算术能力、识字和语言处理能力有关。
神经影像学在大脑17个区域显示出差异,包括额中回、额上回和脑岛。这些部位与工作记忆、情绪处理等有关。
简单来说,在长期工作的人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如工作记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区域发生了变化。
![]()
▲图片来源:Google
至于这种变化是否真的由长期工作导致,它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不过它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生理学基础,也让我们产生联想,上班或许真的能让脑子变化,从而引起情绪、认知失调等问题。
的确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可能给人的认知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这项研究以2214名英国公务员为对象,让他们做了一系列测试来评估认知能力。
比较结果后发现,比起每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的人,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的词汇量评分和推理测试评分更低。其中推理测试需要一个人整合记忆力、注意力、抽象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不过这份研究也有局限,只在中年人身上进行,而且得出的是相关关系。
天天加班到底会不会让人变笨呢?或许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更加重要。
![]()
▲图片来源:Google
![]()
长时间上班让人冲动决策
强烈建议,不要在加班后打开购物软件,你可能会买买买自己没那么想要的东西。
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思考,会增加谷氨酸水平,使得使用脑前额叶外皮更困难,导致我们更容易做出冲动而非决策性的选择。
研究的参与者在完成6小时任务后,更多选择了立刻获得10美元,而不是第二天获得50美元。
艰难的工作会导致认知疲惫,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休息。
比如散步、冥想,或者直接睡一觉。睡觉是真正的休息方式,在睡眠中谷氨酸会明显下降。
等大脑从疲惫中恢复,我们再去思考和决策,结果或许会更好。
![]()
▲图片来源:Google
长时间上班危害多,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加班,很难找到彻底的解决办法。
因此我们也只能用以上内容为大家提个醒,希望大家知道过度劳累可能引起什么问题,留一部分关注在自己的身体感受上,休息的时候尽可能好好休息。
如果被工作完全裹挟,忽视身体状况直到亮起真正的红灯,后悔也来不及了。
希望大家劳逸结合,工作也要健健康康!
哈喽,大家好,北京是越来越冷了,你们那儿降温了吗?上一波刚送完裤子,这不我们又来送长袖卫衣啦。
今天送给大家的是POLO领卫衣 绿色 S码*3、L码*1(共计4件,随机赠送),尺码表参考:
![]()
点击参与抽奖
![]()
![]()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Jenni Ervasti, Jaana Pentti, Solja T Nyberg, Martin J Shipley, etc. 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50 health conditions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multicohort study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1 Sep 6:11:100212. doi: 10.1016/j.lanepe.2021.100212.
[2] 世界卫生组织. 世卫组织、劳工组织:长时间工作导致心脏病和中风死亡人数增加[EB/OL]. (2021-05-17)[2025-10-31]. https://www.who.int/zh/news/item/17-05-2021-long-working-hours-increasing-deaths-from-heart-disease-and-stroke-who-ilo.
[3] Wonpil Jang, Sungmin Kim, YouJin Kim, etc. Overwork and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a pilot study[J]. BMJ Journals.
[4] Virtanen M, Jokela M, Madsen IEH, etc. Long working hour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studies and unpublished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J].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018;44(3):239-250, https://doi.org/10.5271/sjweh.3712.
[5] Marianna Virtanen, Jane E Ferrie, Archana Singh-Manoux, etc. Long working hours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 study[J]. Psychol Med, 2011 Feb 18:1–10. doi: 10.1017/S0033291711000171.
[6] Marianna Virtanen, Archana Singh-Manoux, etc. Long Working Hou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J]. Am J Epidemiol, 2009 Jan 6;169(5):596–605. doi: 10.1093/aje/kwn382.
[7] Wen-Jui Han. How our longitudinal employment patterns might shape our health as we approach middle adulthood—US NLSY79 cohort[J]. Published: April 3, 202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00245.
[8] CNN. Your body may be pushing you to make worse choices after a day of hard thinking, study finds[EB/OL]. (2022-08-11)[2025-10-31]. https://edition.cnn.com/2022/08/11/health/cognitive-fatigue-study-wellness.
[9] 国家统计局. 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EB/OL]. (2025-01-17)[2025-10-31].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1/content_6999261.htm.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