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17号那天,邓稼先,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两弹事业的大英雄,正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因为长期遭受核辐射,还患上了直肠癌,他频繁地大出血,整个人瘦得脱了形,身体差到了极点。
就在这一天,国务院的领导亲自来到病房,给他颁发了生前最后一枚奖章——五一劳动奖章。邓稼先特别郑重地把奖章挂在自己胸前,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对周围的人说:“咱们中国核事业能取得这些成就,那可是好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呢,也就做了点自己该做的小事儿。虽说我现在病成这样,但我肯定跟病魔死磕到底,争取早点好起来,接着给国家出份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
可他哪能想到,仅仅12天后,他就会因为全身大出血,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没办法继续他热爱的事业,也看不到他一直为之拼搏的祖国,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
为了中国的核事业,邓稼先没日没夜地工作。就算被核辐射伤害,病重后走路都摇摇晃晃的,他还是坚持冲在第一线,抢着去做最危险的工作。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医院里熬过了300多天。这300多天里,他每天都疼得死去活来。最终,他的生命定格在了62岁。可即便如此,他从来都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弥留之际,他拉着夫人许鹿希的手,虚弱却坚定地说:“要是还能再活一回,我还是会选中国,选核事业!”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人,淡泊名利,一心只想着奉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他显得特别“纯粹”。纯粹地热爱祖国,纯粹地对待身边的人,纯粹地投入到事业当中。
就因为这份纯粹,他不在乎名利,也不计较报酬,默默地为国家的振兴付出努力。从1958年到1986年,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在大众的视线里消失了整整28年。
两弹成功爆炸后,好多人问他得了多少奖金,他从来都不回答,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后来他病得很重的时候,好友杨振宁来看望他,问起这事儿,他才告诉了对方。杨振宁评价他说,邓稼先身上有着中国农民最朴实的气质。
![]()
说起邓稼先的纯粹爱国心,那可真是从小就体现出来了。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教授。邓稼先出生才八个月,就跟着父亲到北京生活了。
小时候的邓稼先,调皮归调皮,但特别守规矩。有一次因为打碎玻璃被老师罚站,等大家都放学走了,他还乖乖地站在那儿面壁思过,一点儿小聪明都不耍。而且,他小小年纪就特别有家国情怀。
1937年,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了。那些猖狂的日军在城里大张旗鼓地开“庆功会”,还强迫老百姓游行,给他们庆祝“胜利”。
邓稼先看着日军那嚣张跋扈的样子,再看看被他们残害的百姓,还有被抢夺的家园,心里又气又恨。才13岁的他,愤怒一下子就冲到了脑门儿上。他当街就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还狠狠地踩在脚下。
邓以蛰的朋友看到这一幕,心里直发慌。毕竟日本人的狠辣他们早就见识过了,就赶紧劝邓以蛰:“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赶紧把孩子送出北平吧!万一有人告发,那可就糟了!”
就这样,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姐姐带着他去了昆明。离开前,邓稼先对弟弟说:“我现在心里只有仇恨,没有眼泪!”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他注定是个坚定的爱国者。
其实,邓稼先的爱国情怀,跟他的父亲有很大关系。邓以蛰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绝对是个铁骨铮铮的爱国者。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不少人都跑去给伪政府效力,其中就有邓以蛰的个别朋友。
![]()
有一天,邓以蛰的一个老朋友来家里拜访,还劝他也一起为伪政府干活。邓以蛰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大声斥责了朋友一顿,直接把人赶出了家门。这件事,给邓稼先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爱国的种子也在他心里慢慢生了根、发了芽。
为了能给国家的振兴出一份力,邓以蛰在送别邓稼先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以后别学文科了,一定要学科学,科学才能帮着咱们国家振兴起来!”
就因为父亲的这句话,再加上自己从小就喜欢物理,1941年,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当上了物理系的助教。
在北大工作的时候,邓稼先心里就琢磨着,想去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深造学习。他想着,多掌握点知识,就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六年后,邓稼先顺利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在学校里,他的成绩那叫一个突出。原本需要学三年的博士课程,他只用了一年又11个月就完成了,26岁就顺利毕业了。
按照邓稼先的条件,他完全可以在美国找一份高薪的工作,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他可没忘记自己的初心。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外面还有好多国家虎视眈眈的,国家特别需要人才来建设。所以,一拿到博士学位,邓稼先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的路。
回国后的前八年,邓稼先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原子核理论。他和老师王淦昌教授等人一起,建设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终于,在1958年,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问他愿不愿意做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他心里清楚,原子弹对国家来说有多重要。
十几年前二战的时候,美国往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那威力让全世界都震惊了。各国也都加快了研制的步伐。要是中国不能早点研制出来,说不定又会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辙。
于是,邓稼先赶紧跑回家,告诉夫人许鹿希:“我的工作要有变动了。”许鹿希问他:“你要调到哪儿去?”邓稼先面露难色,说:“这得保密,我不能说。”许鹿希又问:“那你去做什么工作?”邓稼先还是摇了摇头。
许鹿希大概猜到了是怎么回事,就没有再追问,而是默默地支持丈夫。这下,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就全落在了许鹿希的肩上,她只能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而邓稼先这个名字,也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了。
1958年8月,邓稼先出任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在这里,他带着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于敏等科学家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刚开始的时候,原子弹研制项目还有苏联专家的帮忙。可没过多久,苏联就单方面撕毁了协议,不再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相关技术资料了。
![]()
他们撤走所有专家的时候,还冷嘲热讽地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就算再搞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你们就守着那堆破铜烂铁吧!”
当初嘲笑我们的人肯定想不到,在邓稼先的带领下,中国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让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从这也能看出来,邓稼先他们这些年过得有多艰难。
为了研制出原子弹,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光是原子弹的蓝图,他们就整整算了三年。这三年里,他们用过的纸,一捆捆、一摞摞地往麻袋里装,堆满了整个房间。
而且当时条件有限,那些复杂的原理理论计算,只能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来完成,工作量大得惊人。
他们还得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因为理论上哪怕有一点儿小误差,都可能对实际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邓稼先经常告诫工作人员:“咱们部门的工作必须特别细致、慎重。咱们这儿要是出一点儿小问题,别的地方就会出大麻烦。”所以,每一个数值,他们都要反复核对好几遍。
为了算出一个数值,邓稼先安排大家三班倒工作。每算一次,就得花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能快点完成工作,他们经常熬夜到天亮。有时候,邓稼先因为太疲劳,脑子都跟不上趟儿了,他就会叹着气说:“一个太阳根本不够用啊!”
在这三年里,他们还遇到过一次特别难的计算,简直就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那是在1960年,他们算出一个关键数值后,发现和之前苏联专家说的不一样。
![]()
为了确保数据准确,邓稼先带着大家整整算了九遍,花了一年多时间。房间里的草稿纸都堆到屋顶了。最后他们才确定,苏联专家当初说的是错的。通过这样无数次的计算,我国原子弹的蓝图在1961年终于确定了下来。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沙漠中成功爆炸。空中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意味着我们成功了!从此,我们国家多了一个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邓稼先激动得不行,但他还没忘了进行效果验证。他马上带着工作人员进入爆炸现场采样。确定达到预期效果后,他们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另外,在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前一年,邓稼先、于敏等人就已经开始同步进行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了。
这一次,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就爆炸成功了,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这可比美国的7年零3个月、苏联的6年零3个月短多了。这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让咱们老百姓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可是,有些国家却不停地发出质疑声。在他们看来,就凭中国人,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原子弹和氢弹。
1971年,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回国探亲访问。来之前,杨振宁写信问邓稼先:“我在美国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在美国人的帮助下造出来的,是真的吗?”
因为当时邓稼先的身份还没有对外公布,所以他不能随便回答。他马上写信请示周总理,得到肯定答复后,邓稼先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
杨振宁也是物理学家,他深知在当时中国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想要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两弹有多难。所以,看到邓稼先的回信,杨振宁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实在无法想象,邓稼先他们这几年经历了多少艰辛。
![]()
作为核试验的领头人,邓稼先工作起来特别认真负责,永远都冲在最关键、最危险的第一线。
1979年的一天,邓稼先像往常一样,在试验场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核试验。可这一次,高空中的核弹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后,地面上除了扬起的灰尘,并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蘑菇云。
到底哪儿出问题了呢?工作人员正想去找碎片查明原因的时候,作为理论部负责人的邓稼先,却抢先一步去找原子弹的碎片。他不想让其他人去冒险。经过分析,邓稼先终于知道了事故原因,原来是降落伞没打开,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可就是这一次行动,让他的身体遭到了核辐射。他的妻子是医务工作者,得知后,赶紧拉着他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小便和骨髓里都有放射性物质,肝脏也受损了。
得知检查结果后,邓稼先心里还是惦记着核试验,坚持要回到试验场。哪怕他已经走路都困难了,还是坚持冲在第一线,亲自装雷管。
周围的其他同事想把他换下来,他却对他们说:“你们还年轻,不能去!”这也是他第一次用院长的权威下令,也是唯一一次。其他时候,他都和大家打成一片,让年轻人喊他“老邓”。
杨振宁曾经评价邓稼先,说他是个忠厚老实、平实真诚的人,做人坦坦荡荡,一点儿小心眼都没有。大家都知道他没有私心,所以对他特别信任。这也是他这个老实人,能够领导各个阶层的人,团结一心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原因。
刚到理论部的时候,邓稼先作为主任,手下的大学生都叫他“邓主任”。邓稼先却笑着对他们说:“叫我老邓就行。”他对这些年轻人就像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亲切。所以,同事们经常去他办公室的抽屉里翻糖、找点心吃。
![]()
他的下属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在老邓手下工作,心情特别好。就算只是为了报答他的信任,大家也都愿意去做他交代的事情。”
就算遇上实在不想做的事儿,只要老邓过来拍拍他们的肩膀,他们最终也都会尽力去做。有老同事说:“最怕老邓过来拍我肩膀,他这个人不太会做思想工作,就只会拍肩膀,但只要他一拍,我就非干不可。”
在国家特殊的那几年,更能体现出邓稼先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当时单位内部成立了群众组织,派别之间互相攻击,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进行。
老实人邓稼先没有多想,就挺身而出,分别找双方谈话。他用最朴实的话语,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继续推进核试验工作。
正是因为有邓稼先这样的领导,研究所的工作氛围特别好。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畅所欲言,就算有时候观点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言辞激烈,邓稼先也从来不会生气。这也让工作人员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可以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工作。
别看邓稼先看起来好像很淡定,遇到大事从不慌张。其实,他因为责任心太重,工作中也经常容易紧张。
有一次,他去给周总理汇报工作情况。由于试验结果不太理想,他汇报的时候双手一直发抖。
周总理注意到这个情况后,跟他开玩笑说:“咱们年纪都不小了,稼先同志这么紧张,万一心脏病发作可怎么办呀。”邓稼先这才放松下来。
1985年,在邓稼先被核辐射后的第六年,他被查出患上了直肠癌,癌细胞已经扩散,已经没办法抢救了。
![]()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瘫坐在病床上。一旁的妻子赶忙安慰他。沉默了好一会儿,邓稼先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同年7月30日,邓稼先正式住院治疗。国庆节期间,他对警卫员说想去天安门广场看看五星红旗。
看着他虚弱的身体,警卫员一开始无奈地摇头拒绝,但最后还是拗不过邓稼先。两人瞒着医务人员,偷偷从医院跑出来,坐上公共汽车,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看到飘扬在空中的五星红旗,邓稼先想起了刚回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的样子。他特别想亲眼看着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可惜已经看不到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伤感。随后,他转头看着年轻的警卫员,对他说:“等到建国一百年的时候,国家肯定富强了,到时候你要来看看我啊。”警卫员听后,热泪盈眶,连忙点头答应。
从天安门广场回去后,到去世之前,邓稼先一直没有离开过医院。期间,他做了三次手术。随着病情恶化,止痛针从原来每天打一针,到后来每小时打一针。即便如此,他还是疼得难以忍受。
看到他被病魔折磨成这样,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表示,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好友杨振宁前来医院探望,看到病床上痛苦的他,问道:“你研制出原子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他笑着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1986年6月,随着邓稼先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国家决定公开他的身份。国人这才知道,他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
一个月后,邓稼先因为大出血去世了。离开前,他还不忘核事业,叮嘱身边的人:“别让人家把咱们落得太远……”
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邓稼先这样的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他们值得被国人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