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经济学课堂上,大卫·米勒教授忍无可忍,他把一本《华尔街日报》狠狠地摔在讲台上!
他受够了这帮自以为是的学生,他们嘴里的中国,永远是社交媒体和某些政客口中那个“压抑”、“落后”、“即将崩溃”的样本。
「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垃圾!」米勒教授的怒吼让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要亲自带队,参加一个为期十二天的“东西方经济对话”学术交流项目,飞去中国!
他要让这群被信息茧房喂养成巨婴的天之骄子们,亲眼看看21世纪的现实!
消息一出,质疑声铺天盖地。
「去中国?教授你疯了吗?那里安全吗?」
「听说他们没有言论自由,我们会被监控的!」
「我的天,那里的食物我可不敢吃!」
米勒教授只是冷冷地推了推眼镜:「用你们的眼睛去看,用你们的大脑去想。如果回来后,你们还觉得中国是你们说的那样,我,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宣布辞职!」
飞机降落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
眼前的景象,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每个学生的脑门上,让他们集体石化,呆若木鸡!
「这……这是中国?开什么国际玩笑!」领头的学生杰克,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一寸寸地裂开。
几天的沉浸式体验,如同海啸一般,不断冲刷着他们固有的认知。
然而,当所有人都以为震撼已经到了极限时,在北京的返程大巴上,靠窗的非洲裔学生奥马尔,突然像见了鬼一样,猛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他伸出颤抖的手指,死死地戳着车窗玻璃,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和恐惧而变得尖锐刺耳,完全变了调:
「Oh Jesus, look!... what's that?!」(我的天,快看!那是什么鬼东西?!
![]()
01
洛杉矶,UCLA的经济学教室,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进来,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沉闷。
大卫·米勒教授,六十出头,学术界的泰斗,此刻正铁青着脸,指着投影幕布。
上面是福克斯新闻的片段:镜头摇晃,色调昏暗,窄小的街道,一群面无表情的中国人骑着破旧的自行车。
「注意看,」米勒教授的声音里压着火,「这就是典型的西方叙事手法。永远的灰尘,永远的拥挤,永远的落后,似乎这就是中国的全部。」
学生中爆发出几声窃笑。
杰克,一个家境优渥、向来眼高于顶的白人男生,翘着二郎腿,满不在乎地说:
「教授,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我在网上看到的视频也是这样。一个连Google和Facebook都不能上的国家,能有多发达?」
他旁边的女友杰西卡,一个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长,立刻附和道:
「是啊,我爸爸说那里的工厂都在剥削工人,环境污染严重到不行。」
米勒教授没有马上发作。
他关掉投影,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他走到讲台中央,拿起自己的iPad,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
「事实?」
他抬起头,凌厉的目光扫过全班,最后钉在杰克那张充满优越感的脸上。
「你们所谓的‘事实’,不过是别人精心筛选后,再打包喂给你们的偏见。」
他将iPad连接到投影仪。
一组全新的图片,如同一连串耳光,狠狠地扇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一张是无人机视角下的重庆,层层叠叠的立交桥穿梭于赛博朋克风格的摩天大楼之间,科幻感爆棚;
一张是上海外滩的璀璨夜景,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比洛杉矶的好莱坞星光大道还要耀眼;
最后一张,是一座巨大到不像话的、拥有海星造型的机场航站楼,金属屋顶在阳光下反射着未来主义的光芒。
「告诉我,这是哪里?」米勒教授冷冷地问。
「看起来像是阿联酋?或者是卡塔尔?」杰西卡猜测道。
「北京。中国北京。2025年。」米勒教授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力量感。
![]()
「这,才是现实!不是你们媒体上那些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刻意丑化的过时影像!」
杰克发出一声嗤笑,那种不屑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
「拜托了教授,这些图片P得也太假了。谁知道是不是政府的宣传片?福克斯新闻再怎么说也是主流媒体,总比这些来路不明的图片可信。」
「主流媒体?!」
米勒教授忍无可忍,猛地一巴掌拍在讲台上!
「砰!」的一声巨响,整个教室都为之一颤。
学生们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瞬间坐得笔直。
「如果所谓的主流媒体,只会用意识形态的滤镜看世界,只会贩卖傲慢和偏见,那它和谎言制造机有什么区别?!」
米"勒教授的胸膛剧烈起伏,他指着屏幕上北京大兴机场的图片,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座机场,它的设计理念,它的旅客吞吐量,它的智能化程度,都让洛杉矶国际机场看起来像个上个世纪的古董!这才是这个星球上正在发生的真实变革!而你们,」他的手指愤怒地划过一张张年轻而茫然的脸。
「就像一群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满足于那些早已发霉的、充满优越感的刻板印象!」
他深呼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你们觉得中国压抑?贫穷?混乱?好!我给你们一个机会,一个用你们自己的眼睛去戳破谎言的机会!」
他点开一个网页链接,投影上出现了「UCLA‘东西方经济对话’暑期交流项目」的页面。
「今年夏天,我亲自带队,去中国。十二天。成都、北京。我们不只是去学几句中文,更是要去亲眼见证——一个真实的中国。」
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去中国?开什么玩笑!」杰克第一个跳了起来,「我宁愿去墨西哥度假!听说那里到处都是摄像头!」
「食物……天啊,他们不会让我们吃一些奇怪的东西吧?比如虫子什么的?」杰-西卡脸上写满了惊恐。
「安静!」
米勒教授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锐利的目光像手术刀一样,剖开杰克和杰西卡的伪装,然后扫视全班。
「我知道你们在害怕什么。**恐惧,永远来源于无知。**我要求你们,放下你们那可怜的优越感。用你们的眼睛,你们的大脑,去亲自验证。如果十二天后,你们回来告诉我,中国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不堪,」他停顿了一下,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我,大卫·米勒,立刻辞去我的终身教职。」
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教授这赌上职业生涯的宣言给震住了。
杰克张了张嘴,所有反驳的词句都堵在了喉咙里,在教授那咄咄逼人的目光下,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米勒教授环视全场,最后目光落在那份项目介绍上。
「报名自愿。但名额只有十个。想看看真实世界的,下课来找我。」
他合上iPad,下课铃声恰到好处地响起。
02
接下来的几天,米勒教授的办公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学生们犹豫不决,家长们的电话更是打爆了他的手机。
![]()
「米勒教授?我是杰克的父亲。」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商界精英式的傲慢,「我听说你要带孩子们去中国?那个国家……我不太放心。我们的新闻里天天都在说他们的人权问题,还有商业间谍……」
米勒教授靠在椅子上,语气平静却无比坚定:
「史密斯先生,我完全理解您的担忧。但请恕我直言,您在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严重扭曲的一角。这是一个由我们学校和中国顶尖学府联合举办的正规学术项目,安全是第一位的。」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至于您说的那些问题,为什么不让杰克自己去寻找答案呢?是用耳朵听别人说,还是用眼睛亲自去看,哪一个更接近真相?」
「可杰克说那里很落后……」
「史密斯先生,」米勒教授打断了他,「杰克的看法,正是我们这次旅行要去验证或者推翻的。作为教育者,我的责任是教他们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我向您保证,全程有中方合作院校的专业安保团队陪同。**如果回来后,杰克或者您,认为这次旅行有任何危险或者毫无价值,我将承担一切责任,包括我的教职。」
他再次抛出了那个“辞职”的重磅炸弹,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另一边,杰西卡的母亲,一位打扮精致的女士,正坐在教授对面,忧心忡忡。
「我女儿肠胃很敏感,我担心她吃不惯那里的东西。听说他们什么都吃,卫生状况也……」
「夫人,」米勒教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的食宿将安排在合作大学的国际交流中心,餐饮是自助餐形式,中西结合,标准远高于普通餐厅,卫生绝对符合国际标准。**而且,中国大城市的医疗水平非常高,设施完善。**这次体验,对杰西卡来说,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宝贵机会。一直被保护在羽翼之下,是无法真正长大的。」
他调出iPad里合作院校的照片,展示给杰西卡的母亲看:窗明几净的宿舍,堪比星级酒店的食堂,绿树成荫的现代化校园。
「您看,这和您想象中那个尘土飞扬的国度,有任何相似之处吗?」
杰西卡的母亲看着照片,脸上的疑虑明显减轻了。
而杰克,则直接把教授堵在了办公室门口,双手抱在胸前,一脸的桀骜不驯:
「教授,我摊牌了,我不想去。那是在浪费我的暑假。有这时间,我都能在夏威夷的海滩上拿到潜水证了。」
米勒教授看着他,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
「杰克,你一直标榜自己是独立思考者,从不人云亦云。但这次,你对中国的判断,和那些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普通人,有什么区别?**你连亲眼去看一看的勇气都没有,就敢断言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和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一无是处?**这叫独立思考?」
他向前逼近一步,目光如炬。
「还是说,你其实在害怕?害怕你一直坚信不疑的东西,被现实击得粉碎?」
杰克的脸「唰」地一下涨红了。
「我……我怕什么?!」
「那就证明给我看。」米勒教授将一份报名表拍在他胸口。
「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大脑去判断。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的,欢迎你回来尽情地嘲笑我。但如果,是你错了呢?」
杰克死死地瞪着那份报名表,又抬头看看教授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一把抢过表格,咬牙切齿地说:
「行!我去!我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气冲冲地离开了。
最终,包括杰克、杰西卡、印度裔的奥马尔、文静的亚裔学生肯吉在内的十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小队。
米勒教授看着名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拉开序幕。
03
巨大的空客A380客机,平稳地降落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
透过舷窗,午后的阳光为这座极具科幻感的机场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几座造型独特的航站楼如同星际飞船的母港,静静地矗立着。
飞机还在滑行,杰西卡就贴着窗户,小声对旁边的同学说:
「这机场……也太夸张了吧?看起来比洛杉矶国际机场还要大,还要新。」
杰克坐在过道,故意扭头不看窗外,嘴里嘟囔着:
「面子工程罢了,机场修得再好有什么用,里面管理肯定一塌糊涂。」
舱门打开,一股混合着青草气息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
学生们随着人流,踏上了连接廊桥的通道。
就在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咒,集体停下了脚步。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银翼杀手》的电影片场。
高到不像话的穹顶之下,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被巧妙地折射成柔和的光线,洒满整个大厅。
地面光可鉴人,完美地倒映出头顶充满几何美感的巨大钢结构。
全息投影的指示牌悬浮在半空中,清晰地用中英双语指引着方向。
几台圆滚滚的智能引导机器人,正用一口流利的、带着AI甜美感的英语,在人群中穿梭滑行。
「哇哦……」杰西卡忍不住发出一声梦呓般的低呼。
杰克也彻底傻眼了,他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这跟他想象中那个“落后”、“混乱”的中国,没有一分钱关系。
这比他去过的任何一个欧洲机场,都要来得震撼,来得……未来。
「这……这是成都?在中国?」杰克的声音干涩而嘶哑,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困惑,像是在问别人,又像是在质问自己。
走在前面的肯吉,指着远处窗外一条架在空中的轨道,一列银白色的、充满流线型美感的列车正悄无声息地高速驶过。
「杰克,快看!那是什么?磁悬浮吗?速度太快了!福克斯新闻不是说中国的交通系统很糟糕吗?」
「Welcome to the real China, kids.」(欢迎来到真实的中国,孩子们。)
米勒教授的声音在他们身后响起,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胜利的笑意。
他拍了拍杰克的肩膀。
「跟上,别掉队。好戏,才刚刚开始。」
学生们如梦初醒,机械地跟上教授,但眼睛却像不够用一样,贪婪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充满了颠覆性的震撼。
行李提取区的效率更是高得吓人。
巨大的曲面屏上,每个人的头像和行李信息都清晰可见。
几条巨大的机械臂,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精准和速度,从传送带上抓取行李,然后准确地放置到对应的行李车上。
「这……这效率也太离谱了。」一个叫马克的学生看了看手表,从下飞机到拿到行李,全程不到二十分钟。
这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简直是天方夜谭。
走向海关的路上,他们甚至不需要排队。
一条条自动人脸识别通道,只需要看一眼摄像头,「滴」的一声,闸门就自动打开了。
杰克还在拼命地为眼前的一切寻找合理的解释。
「教授……是不是因为我们要来,所以他们才特意把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摆出来的?平时肯定不是这样的。」他小声地对米勒教授说。
米勒教授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一个通道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一个穿着阿玛尼西装的白人男子,正用一口比杰克还流利的普通话对着手机大声说:
「李总,我到了!刚落地!天府机场这边太牛了!比我上次来又智能了不少!对对对,晚上吃火锅,不见不散!」
杰克和马克听得一清二楚,两人尴尬地对视了一眼。
紧接着,他们路过一块巨大的广告屏,上面正播放着一款中国国产电动汽车的广告,科技感和设计感完全不输特斯拉,背景则是繁华的成都太古里。
杰西卡指着旁边一个不起眼的红色金属柜,上面印着两个她不认识的方块字。
「那……那是什么意思?」
一直很安静的肯吉凑过去看了一眼,轻声说:
「消防。Fire extinguisher。」
杰西卡的目光,从那两个陌生的汉字,移到刚才那个说中文的白人高管,再到那块酷炫的汽车广告屏,最后落在了那些高效工作的机器人和机械臂上。
她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震惊、新奇,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深度的茫然和……崩塌。
她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神里充满了自我怀疑。
「他们……这里……真的是我们一直讨论的那个‘中国’吗?」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很小,却像针一样,扎进了旁边每个同学的心里。
杰克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
他彻底不说话了,只是沉默地拖着行李箱,脚步从未有过的沉重。
米勒教授走在最前面,没有回头,只是用一种过来人的语气,淡淡地说了一句:
「记住你们此刻的感受,孩子们。这是认知重建的第一步。保持开放,继续看下去。」
04
大巴车将一行人送到了位于市区的合作大学。
校园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国际交流中心的宿舍条件甚至超过了他们在UCLA的宿舍,这再次让学生们感到意外。
安顿好之后,天色已晚。
米勒教授带着一群饥肠辘辘的学生,来到了学校附近一条烟火气十足的美食街。
空气中弥漫着麻辣鲜香的味道,让人垂涎欲滴。
各种小吃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却出奇地干净整洁。
学生们既兴奋又有些紧张。
![]()
「想吃什么自己去买,然后告诉我多少钱。」米勒教授指着琳琅满目的摊位说,「感受一下这里的活力。」
杰西卡和奥马尔被一个卖三大炮(一种糯米小吃)的摊位吸引了,白白胖胖的糯米团子裹上黄豆粉,看起来非常可爱。
杰西卡从钱包里掏出一张20美元的钞票,很有礼貌地递给摊主大叔:
「One, please. This… money?」
摊主大叔愣了一下,随即咧嘴笑了,摆摆手,指了指摊位上贴着的一个绿色的方形图案(二维码)。
他又指指自己脖子上挂着的一个牌子,上面也是一个类似的图案。
杰西卡和奥马尔彻底懵了。
「Scan? Scan what?」(扫?扫什么?)
米勒教授走了过来,掏出自己的手机,打开一个绿色的应用(微信),对着摊位上的二维码,「滴」的一声。
他的手机屏幕上跳出了支付成功的提示。
「好了,你们的小吃。」他笑着对两个学生说,「欢迎来到中国的‘无现金社会’。现在,几乎所有地方都用手机支付了。」
「手机支付?像Apple Pay一样?」杰西卡好奇地问。
「类似,但比Apple Pay普及一万倍。」米勒教授解释道,「你们今晚先用我的账户,明天我帮你们开通。」
他帮着几个学生买好了他们想吃的食物。
每一个摊位,无论大小,都贴着二维码。
交易过程就是「滴」的一声,连一秒钟都不到。
杰克站在一个卖烤鱿鱼的摊子前,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崭新的一百美元。
他不信这个邪。
他挑了几串烤鱿鱼,然后把那张一百美元递了过去:
「Money. Pay.」
摊主小哥看了一眼那张美元,又看了看杰克,露出了一个无奈又好笑的表情。他放下手里的鱿鱼,在围裙口袋里掏了半天,又跑到后面的一个小箱子里翻找,花了足足两分钟,才凑齐一把皱巴巴的、面额大小不一的人民币,塞到杰克手里。
「找你的!帅哥,下次用手机嘛,方便得很!」小哥用带着四川口音的英语说道。
杰克低头看着手里那一大把陌生的纸币和硬币,再看看摊主小哥脖子上挂着的收款二维码,又看看旁边同学轻松地用手机「滴」一下就搞定,他第一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时代抛弃的尴尬和狼狈。
他默默地把烤鱿鱼塞进嘴里,味道好得惊人,但他心里却五味杂陈。
回学校的路上,他们看到了更多颠覆认知的一幕:
一个在地下通道弹吉他的流浪歌手,面前的吉他盒上贴着收款二维码;
一个推着三轮车卖水果的老奶奶,车把手上挂着一个打印出来的收款码;
甚至在一个小小的寺庙门口,功德箱的旁边,也赫然贴着一个二维码。
杰西卡忍不住感叹:
「在美国,还在用现金的大多是跟不上时代的老人;在这里,用现金的……好像成了外星人?」
她看了一眼杰克,他手里还死死攥着那把零钱。
杰克一言不发,闷闷地把那把零钱塞进口袋。
米勒教授的声音适时响起:
「这是一种社会运行模式的彻底变革。它背后,是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全民信用体系的支撑。**记住这种‘无现金’的体验,杰克,」他特意点了杰克的名字。
「它和你出发前想象的那个中国,差距到底有多大?」
杰克抬头看了看四周:摩天大楼的灯光勾勒出城市壮丽的天际线,街道干净得不像话,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活力。
他看到的,和他脑海中那个“贫穷”、“压抑”、“落后”的国度,找不到任何一丝重合点。
他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了十几年的东西,产生了剧烈的动摇。
他低下头,踢飞了脚下的一个小石子,没有回答教授的问题。
他口袋里的那些硬币,硌得他手心生疼。
05
第二天,学术交流活动正式开始。
中方合作大学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课程。
上午,他们学习书法。
老师是一位气质儒雅的老先生,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着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不止是写字,更是一种修行。」
学生们笨拙地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你好」。
杰克虽然一脸不情愿,但当他真的静下心来,感受墨汁在纸上晕开的奇妙感觉时,内心的烦躁似乎也平复了一些。
下午,他们体验川剧变脸。
当演员在舞台上,随着激昂的音乐,瞬间变换出十几张不同的脸谱时,所有学生都惊得张大了嘴巴。
那种近在咫尺的、充满神秘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让他们感受到了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特效的文化震撼。
杰西卡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用力鼓掌。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茶艺老师微笑着说,「它代表了中国的待客之道,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杰克喝了一口清香的竹叶青,那种微苦之后的回甘,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味觉感受。
他看着杯中翠绿的茶叶,又想起了昨天口袋里那把硌手的零钱,想起了天府机场里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
他第一次,没有急于发表任何批判性的言论。
他沉默地又喝了一口茶,这一次,他似乎品出了一点点不同的味道。
文化的隔阂,正在这些具体的、可触摸的、充满美感的体验中,一点点地被消融。
米勒教授站在后面,看着学生们专注的表情,眼神里透出一丝欣慰。
他知道,这比他在课堂上讲一百遍道理都管用。
变革的种子,正在这些年轻人的心里,悄然发芽。
06
在北京的行程,则是一场现代与历史的交响乐。
他们参观了故宫,感受了古代皇家的宏伟与庄严;
登上了长城,体会了那份“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
也乘坐了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感受了什么叫“中国速度”。
几天下来,学生们对中国的印象,几乎每天都在经历一次“格式化”和“重装系统”。
便捷到令人发指的交通网络,干净快速的地铁,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友善热情的市民……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他们来之前的想象,判若云泥。
最初的震撼和世界观的崩塌,慢慢沉淀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好奇和思考。
就连最顽固的杰克,也变得沉默了许多,不再张口闭口就是“Fake News”,而是更多地在观察,偶尔还会向中方的陪同老师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这天下午,他们刚刚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带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无尽惊叹,乘坐大巴车返回酒店。
![]()
夕阳的余晖,为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超级都市,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色光芒。
大巴车行驶在宽阔整洁的长安街上,车窗外是不断掠过的宏伟建筑、商业中心和绿化带。
学生们有的在翻看手机里拍的照片,有的在低声讨论着白天的见闻,车厢里的气氛非常轻松。
突然,靠窗坐着的印度裔学生奥马尔,猛地直起身子,眼睛死死地盯着窗外,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像是看到了什么完全超出他理解范围的东西。
他伸出手指,用力地戳着车窗玻璃,声音因为激动和震惊而拔高,甚至有些变调:
「Oh Jesus, look!... what's that?!」(我的天,快看!那是什么鬼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