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银行发布三季度财报,资产总额达2.98万亿元,距离3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然而,这份看似光鲜的财报中却暗藏危机——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1.6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去年同期盈利46.8亿元转为亏损3.34亿元,三季度单季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54亿元。
作为国内城商行中公认的“债券之王”,南京银行曾凭借债券投资实现净利润年均增速超10%的辉煌,但2025年债市的剧烈波动却将其“债券依赖症”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这场由利率反转引发的连锁反应,动摇了其“利息+投资”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
债券王座的崛起:从差异化突围到“以债养利”的黄金时代
南京银行的“债券基因”可追溯至2007年上市初期。面对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双重挤压,这家总部位于长三角的城商行选择避开同质化的信贷竞争,将债券投资作为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凭借区域资金充裕的优势和灵活的市场操作,其金融投资规模从2017年的3000亿元激增至2025年三季度的1.3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高达43.9%,远超同期城商行平均水平。
债券投资曾是南京银行最耀眼的“利润引擎”。2020年至2024年,其投资收益从92亿元增至156亿元,年均增速达14.2%。2024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度高达68亿元,占非息收入的31%。在债券牛市周期中,“重投资”策略收获丰厚回报:2023年非息收入占比突破45%,远超城商行30%的平均水平,“债券之王”的称号实至名归。
支撑这一模式的,是一套独特的运作逻辑。在资金端,南京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吸收协议存款等方式扩充负债;在资产端,构建了涵盖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及信用衍生品的多元化组合。截至2025年三季度,债权投资与其他债权投资合计近927亿元,占金融投资总额的71%以上,剩余部分则配置信托计划、资产支持证券等非标资产。“短借长投”的久期结构,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尝尽甜头——2022年至2024年,在信贷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南京银行凭借债券投资实现净利润年均增速超10%,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8%左右的低位,一度被视为城商行转型的标杆。
然而,这种模式的隐患早已埋下。南京银行的资产负债久期错配问题日益突出:金融投资中3-10年期债券占比达58%,而负债端同业存单、短期存款等占比超60%。这种“短债长投”的格局在利率上行周期中面临双重压力——资产端因利率上升导致债券估值缩水,负债端则需承担滚续成本上升的风险。2020年二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季上升0.4个百分点,南京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少22亿元,非息收入增速从35%骤降至12%,已显露出利率波动的冲击力。但彼时的市场波动并未引发足够警惕,南京银行反而将中长期债券占比提升了8个百分点,为2025年的“闷棍”埋下伏笔。
债市反转下的风险暴露:“债券依赖症”的多重隐忧
2025年债市的“先降后升”成为压垮南京银行的关键转折点。前三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8%降至2.5%后,三季度意外反弹至2.9%。根据债券定价原理,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久期为5年的债券价格将下降约5%。南京银行金融投资中近60%为中长期债券,在利率反弹过程中估值大幅缩水,最终形成3.34亿元的浮亏。更严峻的是,这种亏损呈现扩大趋势——一季度尚有1.2亿元公允价值盈利,二季度转为浮亏1.8亿元,三季度单季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54亿元,暴露出其应对利率波动的调整能力不足。
为对冲浮亏,南京银行被迫兑现前期浮盈。前三季度,投资收益中包含26亿元债券出售收益,占投资收益总额的20%以上,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8.5%。这种“割肉止盈”的操作虽短期缓解了利润压力,却削弱了未来的收益潜力。与此同时,利息净收入的“虚假繁荣”掩盖了收益结构的脆弱性: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252亿元,同比大增28.52%,占营收比重升至60%以上。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一增长主要依赖贷款规模扩张(同比增12.34%)和存款成本下降,而非息收入的下滑意味着“双轮驱动”模式面临终结,对信贷的依赖显著加重,抗周期能力遭受削弱。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债券依赖症”的长期风险累积。南京银行“其他债权投资”科目中,未评级债券占比从去年末的12%升至15%,这类资产缺乏公开评级,信用风险难以评估。监管压力也在持续加码:2024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修订后,信用债风险权重平均提升10-20个百分点,南京银行需多计提资本约80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8%降至9.54%。2025年,监管强化债券投资穿透式管理,要求非标资产逐笔备案,这对占金融投资近30%的非标资产构成压力。前三季度,非标投资规模同比减少12%,但标准化债券投资同比增加21.48%,这种“被动转向”进一步加剧了公开市场债券的依赖。
更值得警惕的是,南京银行的转型路径似乎陷入“路径依赖”的怪圈。作为城商行,其区域性特征限制了业务多元化空间,而债券投资的规模优势又难以轻易舍弃。但监管对杠杆水平的限制若进一步收紧,债券投资收益可能面临更大下滑风险。一旦“债券之王”的桂冠褪色,南京银行是否只能重走靠放贷吃息差的老路?这不仅是南京银行面临的抉择,更是整个城商行群体在利率市场化时代转型的缩影——如何在风险与收益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传统业务与创新模式间实现突破,将成为未来十年城商行生存发展的关键命题。
对于南京银行而言,如何在保持债券投资优势的同时,拓展中间业务、提升非息收入质量,构建更具韧性的收益结构,将是其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而对于整个城商行群体而言,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找到差异化竞争的新路径,避免重蹈“债券之王”的覆辙,更是一道需要深思的长期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