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觉?
每天走过同一条街,却从未留意过街角那棵树四季的枯荣;
与亲人朝夕相处,却忽略了他们眼角悄然增添的细纹。
我们明明睁着双眼,世界却仿佛一幅褪色的画,
万物静默,毫无声息。
问题出在哪里?
或许正如一段深刻的感悟所言:
“为什么面对身边各种象意的存在熟视无睹?
因为你对万物没有感情,所以心中没有反应。”
![]()
这并非说我们冷酷,而是我们内心的“滤镜”出了问题。
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自带一套独特的滤镜。
它由我们的经历、情绪、偏好构成,
为我们所见的世界自动“调色”。
这层滤镜,既可能带来主观的偏狭,
也可能蕴藏着我们通达天地的真情真性。
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个著名的故事:
朋友指着岩石间的花问他,
这花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关系?
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花一直都在,但当你带着一颗“有情”之心去看它时,
它的生命才真正在你的世界里绽放。
这份“有情”,就是唤醒万物的魔法。
![]()
那么,如何校准我们的滤镜,让这束光照亮世界呢?
北宋夫子邵雍的《观物吟》,
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佳的“滤镜校准指南”。
画工状物,经月经年。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
鉴之为明,犹或未精。
工出人手,平与不平。
天下之平,莫若于水。
止能照表,不能照里。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
察言观行,罔或不真。
尽物之性,去己之情。
有德之人,而必有言。
能言之人,未必能行。
![]()
从画工到圣人:校准滤镜的四个步骤
邵雍认为,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恰如我们校准内心滤镜的四个步骤:
第一重:画工之眼——情感的深度“调色”
“画工状物,经月经年。”
画师画一物,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技法。
这像极了热恋中的我们,看对方的一切都自带柔光;
也像我们讨厌一个人时,他连呼吸都是错的。
这时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自己情绪深度“再创作”过的世界,
主观且费力。
第二重:明镜与止水之鉴——看见“表”,未见“里”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天下之平,莫若于水。止能照表,不能照里。”
镜子和静水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外表。
这好比我们看到一位同事总是沉默寡言,
便会给他贴上“内向”的标签。
我们看到了“表”,却未能看见“里”——他或许正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烦恼。
这是一种进步,但依旧浅薄。
![]()
第三重:圣人之观——洞彻表里的共鸣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尽物之性,去己之情。”
如何才能像圣人一样,洞悉事物的内外本质?
关键就在于“去己之情”。
“去己之情”:不是变得无情,而是更有深情
“去己之情”这句话,
最容易被误解为要我们压抑情感,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
但这与我们开篇所提的“人先要有情”岂不矛盾?
其实,邵雍所说的“情”,
并非我们对万物的热爱与悲悯,
而是指滤镜中那些“情偏而暗”的杂色——私心、偏见与执念。
所谓的“去己之情”,
正是去除私情,以成就真情。
想象一下:你的朋友因为失误而陷入深深的自责。
滤镜有杂色的反应是:
急于用自己的经验去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
或者沉浸在对朋友的失望情绪中。
此刻,你关心的是自己的判断和情绪。
校准滤镜后的反应是:
先放下自己的评判,去感受他当下的痛苦与无助。
你与他共情的,是“同为人的喜怒悲欢都有相通之处”。
你给予的安慰,是基于对他处境的真正理解。
“去己之情”,就是把“我”放小,把对方和万物放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尽物之性”,
理解人与事的本来面貌。
![]()
“真情”:通往天地万物的种子
当我们擦亮了滤镜,去除了偏见的杂色,
留下的,便是那份晶莹剔透的“真情真性”。
这,才是我们与世界产生深刻感应的种子。
这份真情,有情而不执情。
对人有情:
你会发现,与他人最深的连接,
正在于那些共通的悲欢。
你会因陌生人的善举而温暖,会为远方的苦难而揪心。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同理心与慈悲心,
让你的心变得柔软而广阔。
对物有情:
你会发现,“与万物的对接情况皆有可爱之处”。
你会为一颗努力破土的嫩芽而感动,
会为雨后蜗牛留下的闪光痕迹而驻足。
你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就像你走近那朵花,你的注视,你的欣赏,
这份“真情”的流动,让它的颜色“一时鲜艳起来”。
不是花变了,而是你的心与它产生了连接,
整个世界因此而生动。
这份真情,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
时时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它很难得,因为它需要我们时刻自省。
但它又是我们生来就有的种子,
是圣贤智慧的起点。
![]()
说到底,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有情”的眼睛。
这双眼,是可以“训练”的。
在通勤路上,认真看一片叶子的脉络。
与家人交谈时,真正听完他的话,感受他话语背后的情绪。
在感到烦躁时,去观察一杯水中光影的变幻。
这也是小孩子观察世界的角度,
我们都曾经拥有过,
只不过,长大后都丢掉了。
![]()
当你开始用这样一颗清澈而有情的心去感受,
你会发现,万物皆有回应。
风在倾诉,云在作画,身边的一切,
都将成为你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这不仅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更是一条通往内心澄明与生命圆满的觉醒之路。
愿我们都能在尘世中,
修得一颗“有情”之心,
洞见万物深处的微光。
联系方式
可扫下面二维码添加我为好友。
欢迎咨询
添加老师微信
获取更多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