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共同创作的传统花卉纹样掐丝瓷盘画
2022年,我在深圳一所学校的美术工作室,第一次目睹了景泰蓝这项古老技艺如何在学生们手中获得新生。五彩的矿物彩砂经过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填充,在时光的沉淀中铺陈晕染,仿佛将彩虹揉碎后重新排列。每一件作品都在阳光下流转着独特的光泽——那不是完美无瑕的工艺精品,却闪烁着童真与传统文化相遇时迸发的火花。
从深圳回来后,我满怀热情地想将景泰蓝艺术带入自己的课堂,在天山区美术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与周海英作为主理老师,创设了景泰蓝工作坊,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们亲手触摸景泰蓝这门千年技艺,并引导学生融入新疆本土文化创新作品,让非遗焕发新生。
但在准备开展景泰蓝教学时,却困难重重。我跑遍乌鲁木齐大大小小的美术用品店,都找不到景泰蓝专用的釉料和工具;最基础的掐丝镊子、点蓝工具,不得不从千里之外的厂家订购,而且要等上十几天才能送到;身边没有懂行的教师可以请教,就连作品完成后需要的后期处理工艺,也要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研究。
于是,我通过微信向深圳的老师远程求教,从最基础的调沙胶的配比到掐丝技巧,一点儿一点儿地积累知识并反复试验,希望为学生们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我发现,传统的铜丝太硬,就改用更柔软的氧化铝金丝;专业的釉料价格昂贵,就寻找安全的替代材料;连最简单的点蓝工具,我都试验了七八种不同型号,最终选定了适合小学生握持的规格……我还摸索出了“三段式教学法”:先让学生们在透明抽杆夹上练习线条,再用金丝找手感,最后才过渡到作品创作。我发现,把复杂的图案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能让低年级学生更快上手。
三年级的小雅是第一个受益者。这个总说自己“手笨”的女孩儿,渐渐掌握了让金丝“听话”的秘诀。两个月后,当她完成第一幅完整的荷花掐丝作品时,兴奋地举着作品满教室跑:“看!我的金丝会画画了!”
非遗教育最动人的,不是培养了多少工匠,而是看见手艺如何滋养生命。2023年春天,一名六年级学生决定挑战一件毕业作品——直径80厘米的景泰蓝牡丹屏风。掐丝图案繁复,点蓝色彩过渡丰富,历时两个月。在最复杂的叶片掐丝阶段,她一度遇到制作困境。我找来故宫纹样图册,和她一起查阅传统图案的构成逻辑:“古人把对自然的热爱都编进这些线条里了。”当最后一抹钴蓝色填入花瓣,这件在市级展览中惊艳全场的作品,不仅是一件作业,更是一个少年与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如今她已上初中,仍时常回学校,她说:“那段时光让我明白,美需要耐心守护。就像掐丝,急不得,也快不得。”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已升入初中的学生家长发来的作文。在《最美的时光》里,学生写道:“在那个充满美好的非遗工作坊,我学会了让时间慢下来。每一根金丝的弯曲,都是与六百年前匠人的对话。让我有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现在我向新同学展示景泰蓝时,内心充满了自豪——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学密码,我竟然也是传承和守护者。”
这让我坚信,非遗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孩子的生命中持续生长。从2022年至今,已有300多名学生参与景泰蓝工作坊的学习,完成数百件景泰蓝作品、百余幅金丝彩砂画,真切感受到景泰蓝不再是“皇家艺术”,而是贴近生活的日用品和装饰品。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很多学生写的景泰蓝日记——有的人因为作品获奖第一次感到骄傲,有的人在合作中学会了包容,更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安静的力量。
窗外,已是乌鲁木齐的初冬时节。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的景泰蓝工作坊里,新一批学生正在低头掐丝,阳光穿过窗棂,在他们指尖投下斑斓的光影。这些生长在西北的孩子正在用最古老的方式,与自己、与传统、与更广阔的世界对话,他们正在挖掘本土元素,将其用传统技艺展现给世人。用最古老的技艺,诉说着今天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要做的只是搭建一座桥。这座桥,一头连着古老的技艺,一头连着孩子们的未来。
或许,这就是非遗传承最美好的样子——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是活在每一代人的创造中。当孩子们的手与六百年的技艺相遇,文化便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力。在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的这间工作坊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奇迹。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美术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1日 第04版
作者:王海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