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是退位皇帝的尊号,但多数太上皇要么是被迫退位(如唐高祖李渊),要么是晚年主动让贤后放权(如宋孝宗赵昚),真正退位后仍牢牢掌控实权的,多是“禅而不退”——表面传位给儿子,实则核心权力(军政、人事、决策)仍在自己手中。以下是最典型的几位:
一、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最“年轻掌权”的太上皇)
退位背景:
拓跋弘12岁登基,23岁时因与冯太后(嫡母)权力冲突,又厌倦朝政,主动禅位给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孝文帝),自己成为太上皇。但他并非真的放弃权力,而是想以“太上皇”的身份避开冯太后的牵制,继续掌控大局。
权力体现:
1. 军政大权在握:禅位后仍以“太上皇”名义亲征柔然,主持军事决策,朝中重要官员的任免仍需他点头;
2. 临朝听政常态化:孝文帝年幼,拓跋弘实际上继续处理朝政,甚至比退位前更自由(无需受太后掣肘);
3. 诛杀权臣立威:曾以“谋反”罪名诛杀冯太后的亲信李敷、李奕兄弟,震慑朝堂,证明自己的绝对权威。
结局:
冯太后不甘心权力旁落,公元476年,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杀(年仅24岁),权力才彻底转移到冯太后手中。他的“太上皇”身份,本质是“权力换身份”的政治操作,始终没放弃实权。
![]()
二、北齐武成帝高湛(“享乐型”掌权太上皇)
退位背景:
高湛是北齐第四任皇帝,在位期间荒淫残暴、不理朝政,但对权力极度贪婪。公元565年,他为了专心享乐(沉迷酒色),又想避免朝政琐事,主动禅位给10岁的儿子高纬(北齐后主),自己当太上皇。
权力体现:
1. 军国大事独断:禅位后仍居住在皇宫正殿,保留“录尚书事”(百官之首)的头衔,所有军政决策、官员任免都必须经过他同意,高纬只是傀儡;
2. 掌控核心权力:兵权、财权仍牢牢抓在手中,甚至可以随意废杀大臣,高纬连干预的资格都没有;
3. 继续“执政”至去世:直到公元569年高湛病逝,高纬才真正亲政,在此之前,北齐的实际统治者仍是高湛。
结局:
高湛在位(含太上皇时期)始终沉溺酒色,导致北齐朝政腐败、国力衰退,他的“退位”只是“甩锅给儿子,自己享乐”,权力从未松手。
![]()
三、唐睿宗李旦(“过渡型”掌权太上皇)
退位背景:
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曾两度登基。公元712年,他在儿子李隆基(唐玄宗)的支持下平定韦后之乱,复位后仅两年,就因李隆基势力强大(被立为太子后掌控禁军),又迫于“天象示警”(古人认为“太子当位”的星象),主动禅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
权力体现:
1. 初期保留核心权力:禅位后并非完全放权,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军国大事的决策”仍需向他请示,李隆基初期只是处理日常政务;
2. 掌控禁军与人事: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儿)势力庞大,与李隆基争夺权力,李旦一度偏袒太平公主,通过她牵制李隆基,本质仍是权力的平衡者;
3. 逐步放权的过程:公元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旦见大势已去,才正式下诏“归政于玄宗”,不再干预朝政。
结局:
李旦的太上皇权力是“逐步收缩”的,退位初期仍有实权,直到李隆基彻底清除反对势力后,才真正放权,得以善终(公元716年病逝)。
![]()
四、宋高宗赵构(“超长待机”的掌权太上皇)
退位背景:
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在位36年,因“靖康之耻”留下心理阴影,又厌倦与金国的战事和朝堂党争,公元1162年,他以“倦勤”为由,禅位给养子赵昚(宋孝宗),自己当太上皇,时年56岁,身体仍硬朗。
权力体现:
1. 人事与军政决策权:禅位后仍居住在临安皇宫的德寿宫,对朝政有绝对影响力——宋孝宗想启用主战派(如张浚),推行北伐,必须先征得赵构同意;朝中重要官员(如宰相)的任免,赵构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
2. 干预核心政策:赵构坚持“求和”,反对北伐,宋孝宗虽有心收复失地,但因赵构的牵制,多次北伐都半途而废,始终无法摆脱赵构的政治影响;
3. 掌权至去世:赵构当了25年太上皇,直到公元1187年病逝(81岁),宋孝宗才真正获得完全的执政权力。期间,宋孝宗对赵构始终“孝谨有加”,不敢有丝毫违抗,本质上仍是“儿皇听太上皇”。
![]()
五、清高宗乾隆(“权力不放手”的极致代表)
退位背景:
乾隆在位60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纪录,公元1796年主动禅位给儿子颙琰(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但明确表示“朕虽归政,大事仍由朕办”。
权力体现:
1. 玉玺自己保管:禅位后,皇帝的核心信物“传国玉玺”仍由乾隆掌控,嘉庆帝发布诏书必须经过乾隆同意,甚至连盖章都要乾隆批准;
2. 军国大事独断:所有军政决策、官员任免、司法审判,都由乾隆在养心殿(仍住原寝宫,嘉庆住毓庆宫)处理,嘉庆只是“侍立一旁,代笔记录”,完全没有决策权;
3. 掌控人事核心:乾隆宠信的和珅仍担任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掌控朝政,嘉庆帝想动和珅却毫无办法,直到乾隆去世后才敢动手;
4. “训政”至死:乾隆的“禅位”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仍以“训政”的方式执政,直到公元1799年病逝(89岁),嘉庆帝才真正亲政。这3年里,嘉庆帝始终是“傀儡皇帝”,太上皇乾隆才是大清的实际统治者。
结局:
乾隆的太上皇生涯,是“权力不放手”的极致,他既想保住“不超康熙”的美名,又不愿放弃掌控一生的权力,最终实现了“名义传位,实权在握”的目的。
![]()
总结:有实权的太上皇,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他们要么是主动禅位(非被迫) ,且禅位前已牢牢掌控朝政、军队和人事核心(如乾隆、赵构、高湛);要么是借“太上皇”身份避开政治对手,继续掌权(如拓跋弘)。而那些被迫退位的太上皇(如唐高祖李渊,被李世民逼退位后无实权;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退位,被唐肃宗架空),则完全失去权力,只能安度晚年。
其中,乾隆和赵构是最典型的“长期掌权型”太上皇,前者掌权3年至去世,后者掌权25年至去世,真正做到了“退位不退权”;而拓跋弘和高湛则是“短期掌权型”,前者因权力斗争被杀,后者因享乐早逝,但退位期间都牢牢掌控着实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