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踏向星空的那一步,正悄悄撬动我们习以为常的身份认同。这场从地球公民到宇宙公民的转变,有太多没仔细想过的心理波动和身份重构。
一种名为纵观效应的强烈心理冲击,会在航天器冲破大气层后,由漆黑宇宙里悬浮的蓝色星球带来。这样神秘的惊奇感,许多宇航员都描述过。这颗星球的脆弱、所有人共同的栖居,在这种感受里都清晰,我们人类的呼吸仿佛能和这颗蓝色星球的脉动连在一起。
![]()
人类以往的纷争、边界的微不足道,会在宇宙尺度下显现。这种渺小感不否定自我,反能帮我们跳出日常的鸡毛蒜皮,为了通勤堵车生气,为了职场小事纠结,放在宇宙尺度里,没那么重要。与整体世界的紧密联系,会在个体脱离狭隘自我关注后被强调。基于国家和地域的认同的松动,将于熟悉的全球地理边界消失后开始。地球生命体这个首要身份,在个体心中扎根,这是宇宙公民认同的第一颗种子。
每个纠结职场人际关系的人,能短暂体验一下宇宙视角,会立刻觉得那些烦恼特别具体,具体到在蓝色星球之外的尺度里,被记住的资格都没有。旧的身份坐标会先一步崩塌,是踏入星空后常被忽略的难题。这种视角的升级从来不是轻松的,最先冒出来的是迷失和焦虑。个体调整心理结构去接纳新体验的过程,就是心理学家说的顺应。焦虑甚至自我崩塌感会产生,在顺应过程失败时。
![]()
无法容纳宇宙体验的旧框架,正是我们熟悉的地球身份,尚未稳固建立的新身份,就是我们期待的宇宙公民身份。这种新旧衔接的空白,就是身份焦虑的根源。我们总在说要跳出舒适圈,最彻底的一次跳出,是人类踏向星空。这个舒适圈是地球几十亿年给我们的庇护,离开它之后,我们退回原点都成了需要耗费巨大成本的事,这种无退路的改变,最根本的挑战是对身份的认知。
巨大的身心压力,会被长期太空任务中的宇航员承受。局促、隔绝又没隐私的空间,会放大内心的冲突。对自我价值和生命目标的深度重新评估,在孤立环境下被促使发生,这种评估还带着点痛苦,怀疑自己现在做的事,到底对人类文明有多少意义,不只是完成任务。
![]()
科研和高度智能的自动化系统,将要是火星移民社会的核心。倾向于公有制和精准配给的模式,在火星的资源分配中出现。基于火星社群的身份认同,会被火星成长的新一代天然拥有,而非地球相关的认同。适应性改变在人身体上出现,由外星的低重力环境而引发。几代人之后,火星移民的外观、生理机能,和地球人会有明显差别,无论是变化的骨骼密度,或是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度提升。
基于火星地质联系的全新身份认同,从独特文化和生理变化共同催生。我觉得未来火星二代很难对地球产生我们这样的乡愁。他们的童年记忆里没有蓝天碧海,只有火星的红色地表和穹顶下的城市,地球只是课本里的一个名词,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不会牵动他们的情感联结。拒绝认同地球人的充分理由,可能会在第二代、第三代火星移民心中形成。
![]()
未来地球和火星有了不同的政治格局,那时候的国际关系会变成星际关系么?专门处理行星间矛盾的组织会出现,它不用参照现在任何地球机构的模式,讨论的议题会是火星水资源分配,或是星际航行的安全规则,或是不同星球人类后代的身份认定问题。个体对人类文明整体的归属感,会在星际社区出现后形成。那时候的身份认同,会跨过单个行星的界限。
有些小说里描绘,从星球公民到星系公民,再到宏大的宇宙公民,正是这种认同一步步扩大的过程。资源分配机制或将催生新型治理模式,在火星社会实现自给自足时。可能,会让地球和火星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格局也说不定。未来的宇宙公民群体里,掩埋着好几个有张力的人类子文明,不是所有都能完全契合。
![]()
本文核心观点融合了NASA《火星移民心理评估报告》(2025)与《星际文明伦理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