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一小学因一名“特殊儿童”在课堂频繁走动吵闹、影响教学,50名家长让孩子集体停课向学校与主管部门施压,学校已启动应急协调、增派老师一对一辅助,学生陆续返校,但特殊教育资源短缺的根问题仍未触动
有家长跟我形容,那孩子上课突然起身绕着桌椅转圈,情绪一激动就喊,讲台边的老师只能停下来安抚,黑板上的题目还没讲完,其他孩子的注意力早被打碎
![]()
家长们说不是不接纳,而是接纳的方式太粗糙,常态化教学被拖得七零八落
他们反映过很多次,换了几种沟通姿态都没起色,最后才把“停课”当成求助信号灯
自家娃回到家里,书包往沙发一丢,捏着耳朵说“今天又吵”,那一瞬间,大人心里也咯噔一下
这次学校动作不慢,按教体局回应,已知晓并积极处理,临时安排专门老师辅助该特殊学生,劝返大多数孩子回到课堂
这是一次应急修补,能止住眼前的裂缝,却还没缝好整个墙面
家长的情绪缓了一截,但“以后还会不会再来一遍”的担心还在走廊里游荡
换句话说,补一位陪读老师只是低保线,制度层面的供给缺口仍旧空着
类似事件并非头一回
去年武汉两起,东湖高新区一小学的班级里有多动症学生,扰乱课堂、甚至打人,家长忍了四年无果后选择集体停课;
武昌区另一小学则有46名家长联名,用停课逼出回应
![]()
说白了,集体停课不是谁的“胜利”,而是家长面对失灵的协商机制时最后的硬碰硬
在这些案例里,老师也很难,班级管理被迫“顾一人,丢一群”,每节课都在打补丁
法律的底线很清楚
按照《残疾人教育条例》等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拒收特殊儿童,受教育权是平等的
法律不让拒收,但法律也没给足工具,学校就夹在“原则正确”和“方法欠账”之间
于是最常见的操作是劝普通家长理解、劝同学包容,尽量把冲突往“态度问题”上淡化
可一到具体课堂,一支粉笔和一个讲台很难把复杂的障碍类型和教学需求统筹起来
接纳不是让其他孩子承担不可控风险
不少家长强调,孩子被吓哭、被推、被抓的场面并不稀罕,有业内人士提到,这些行为常常不是“故意捣乱”,而是障碍本身导致的冲动控制困难
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专业支持时,善意很容易被现实打碎
![]()
老师也会累,家长也会怕,孩子们则在嘈杂里学会了“装作听懂”
理想状态当然是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学校为这群孩子设计了更合适的课程、节奏与支持体系,硬件与师资也更匹配,能兼顾学业与行为干预
特殊孩子去合适的学校,普通孩子在适配的课堂,各得其所才叫公平
更扎心的是,现实里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能系统矫治多动症、自闭症的更少,加之社会偏见与家长顾虑,很多家庭最终只能选择“先上普通学校再说”
这就把问题重新推回了普通课堂
从更大的视野看,这不是个孤件
2025年10月18日,学习障碍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行,300多人从高校、中小学到康复机构都来了,讨论如何把支持体系真正落地
一组数据让人不敢掉以轻心:我国6至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比6.4%;
学习障碍儿童超过学龄儿童的5%
![]()
这意味着,几乎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遇到需要特别支持的孩子
张茂林的观点很直白:学习障碍教育正从“理念倡导”迈向“实践深耕”,但跨学科壁垒、专业师资稀缺、社会认知不足仍是卡点
换句话说,理念到了,工具箱还没备齐
方俊明强调,全国性制度保障体系很关键,特殊教育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只有在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与改革试验区等框架持续加码,地方学校才有“有章可循”的资源与权限
柯晓燕提醒,学习障碍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中枢神经功能问题,并非“不努力”,学龄前常有早期信号,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这句对家长尤其重要,别把孩子的困难简单归因于“态度差”
吴宁说,一线老师要具备初步评估能力,推行小班制与个性化课程,避免把不同类型的学障孩子简单归为“学困生”
这些一线方法,恰恰是把抽象公平变成具体可执行的桥
国外的争议也在此刻提供参照
![]()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比克斯比学区被投诉把唐氏等残障学生安排在隔离教室,缺助教与支持,违反《残疾人教育法案》,学生在普通课堂的时间被挤压
家长层层投诉,州政府介入后才让孩子们回到更多普通课堂,但联邦层面的资助与监督未来还可能因预算提案而变数丛生
这件事提醒我们:一旦监督松动,最需要资源的人容易被推到系统的边缘
英国利物浦的案子则把“孩子的声音”摆上台面,家长上诉高等法庭后,法院认定一审未充分考虑孩子意愿,撤销原判并要求重审
尊重特殊儿童的意愿,是安置方案的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
回到南昌这间教室,临时增派的一位老师站在那名孩子旁边,课堂的节奏终于往正常拉回一点
老师讲题时多余的指令被减少,同学们的眼神重新对准黑板,家长群里也少了几条焦虑的信息
要把“陪读老师”从临时应急变成制度供给,把“劝返”从一次性沟通变成可持续方案,才算真正解了扣
具体到操作层面,常态化的个别教育计划、明确的课堂危机预案、校医与心理支持的联动、家长沟通的固定窗口,这些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本盘
说白了,谁来评估、谁来跟进、谁来承担责任,要写进制度而不是只留在群聊里
![]()
我更在意的是孩子们的日常感受
有位妈妈说,孩子这两天回家不再捂着耳朵,饭也吃得慢下来
也有老师提到,班里安静下来后,平时被忽略的那几个慢热的同学回答对了两道题,脸上亮了一下
这些细小的变化,正是教育公平最有温度的证据
可一想到下周要不要继续加派人手、假如陪读老师请假怎么办,焦虑又飘回来
制度的稳定性,决定了每一节课能不能持续稳定
这起停课事件敲了一次警钟:接纳需要专业支持,公平需要可执行的资源
学校的应急协调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系统性的供给与规则,让老师有工具、家长有出口、孩子有保障
别让家长用“停课”去换资源,让课堂在科学与同理心里归位
下一次,如果我们能用早评估、早干预、合理安置与协同支持去接住一个孩子
那就等于接住了一个班的秩序,也接住了许多家庭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