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今天来说一下清华大学。真正开始梳理清华大学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没必要讲,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清华大学很强,独一档,清华的工科就代表了国内工科的最高水平。但真正梳理完清华大学,我发现清华大学必须得说一说,因为清华大学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代表了咱们国内高等教育这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代表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开始到现在,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发展历程。
所以要说一说清华大学到底有多强,我们就看几个数据就行了。清华大学每年招收不到4000人,这不到4000人里,将近一半是通过多元招生上来的,比如五大学科竞赛的保送生、强基计划、国家专项等等;剩下将近1900个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招上来的。
也就是说,只要能考进清华,在普通高考里都是人中翘楚、人中龙凤,每个省排名前100的学生才有可能升到清华大学。再看清华大学在各省的录取分数,不是690分就是700分,甚至有的省份要700多分,像浙江省700多分才能上清华,河南省700多分才能上清华。所以,清华几乎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
再者,清华大学每年的办学经费也是全国最高的,将近410亿元,一个学校的办学经费抵得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重本院校的办学经费。清华大学的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师资力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优秀的。
而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顶尖的学府,每年的升学情况几乎能达到90%以上,在保研这一点上,清华大学高达70%,除了北大能与之PK,全国没有一个学校能比得上。所以我们常说“清北独一档”,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清华大学到底有多强?我们来看一下清华大学的发展历史。清华大学起始于1900年,当时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对帝国主义的赔款是4.5亿两白银。当时美国觉得这个钱有点多,也有可能收不回,就把部分赔款退了回来,并非退给清政府,而是经过与清政府反复协商,用于组建留美预备学堂,即在国内选择一批优秀的孩子在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学习,后来派到美国去留学。
从1908年到1911年,一共派出180多人,这180多人中有的回到了国内,比如胡适、赵元任。美国当时的想法是,选择中国最优秀的孩子到美国学习,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回到国内后代表美国的利益。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恰恰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清华大学当时前前后后派出了3批学生,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掌权,他不想把这笔退款当成清华大学的经费,而是想扩充军队、购买武器,用武力统一全国,甚至想称帝。他对外宣称将这笔钱用于采矿、修路,用产生的利润再投到清华大学。
这时候,清华大学基本没有经费来源,难以为继,可以说处于一个至暗时刻。好在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唐国安反复向北洋政府催款,向外国银行贷款,改革学制,才让清华大学在艰难时刻坚持了下来。所以清华大学一直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时就能看出来。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时,清华大学的学生也站到了历史的最前沿。当时一战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会议却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无偿转让给日本,我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于是北大、清华的一批学生走上街头,呼吁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逐渐壮大,影响了全国。
当时清华大学的闻一多教授连夜手抄了岳飞的《满江红》,清华大学学生代表连夜召开会议,甚至降半旗纪念国耻日,全体师生致信当时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的谈判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可见,清华大学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到1928年,清华大学正式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之前不叫这个名字,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30年代时,清华大学发展速度非常快,开始自主招收本科生,进行新学制改革,在理工文法四大学科几乎全面齐头并进,成为一所极强的综合性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便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同迁往湖南长沙,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战事发展,日本打到湖南,他们又南迁到昆明,组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候,恰恰代表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能持续办学、持续发展。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三校师生坚持做科研、搞教学,自己编写教材,培养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大家,比如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刚刚去世的杨振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两弹一星”功勋、80多位中科院院士、13位工程院院士,这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时刻,也是清华大学办学的第一个高峰。
1946年抗战结束后,清华大学回到北京,持续发展,此时的清华大学在理工文法农五大学科都很齐全,是典型的国内综合性高校,严格意义上与国立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为国内顶级名校。
1949年建国后,清华大学正式成为新中国的学校,由教育部直管,真正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49年10月,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学者和专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旗的设计,可见清华大学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燕京大学的工科并入清华,北京大学的工科并入清华;而清华的理学、文学、法学分出去并入北京大学;清华的农学被拆分出去,组建了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冶金矿业类被分离出去,形成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航空航天类被拆出去,组建了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组建了北京政法学院(即今天的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组建了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石油工程系单独组建了北京石油学院(即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所以说,北京的一系列工科211和985高校都与清华大学有很深的渊源。
50年代,清华大学保持持续发展,核工程、机械、建筑、土木、无线电等专业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为建国后“一五”“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和科技人才。
文革期间,清华大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全国所有高校中,破坏程度应该是最严重的,校舍、图书馆、实验室几乎被毁得差不多了,有的老师和学生离开了清华。
清华走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1985年,清华大学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争取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后期发展基本沿着这条道路前进。1999年,清华大学重建了法学系,到今天,清华大学的法学院在全国也属于顶尖级。
后来,清华大学合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又合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还与协和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部。2000年以后,清华大学发展速度非常快,各个学科突飞猛进。
今天,清华大学又提出了新的“三个走向”战略:2030年进入国际一流高校,这个目标现在看基本上已经实现;2050年成为国际上顶尖级的科技高校。清华大学的发展速度甚至比原计划的“三步走”战略还要快。
要说清华大学什么学科强,就说一个代表性的——清华大学姚班。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人知道姚班,但并不了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型。姚班是2005年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倡导成立的,清华大学对姚班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姚期智院士的带领下,从2005年到2018年,仅用了13年时间,就在计算机、AI领域达到了全球顶级水平。
筹建初期,基本上对标MIT、普林斯顿大学,到今天,清华大学姚班在计算机、AI领域的本科教育,在全球基本上都是第一名,在全世界都处于很强的引领地位。
姚班招收的都是五大学科竞赛的保送生,或者进校后通过二次选拔选进去的学生,这波孩子未来代表中国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发挥引领和领军作用。所以说,在全国高校中,真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创新引领、领军作用的只有清华大学,指的就是姚班。除了姚班,像求真书院、数学班等清华大学的实验班,未来也代表着国内科技的制高点,代表着全世界高校的科技领军水平。
清华大学的强毋庸置疑,但它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在这个时代,是所有年轻人都应该关注和学习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