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肖 甜
10月29日,天朗气清,桂香沁甜。笔者来到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只见一队队秋游研学的“红领巾”结伴而行;“夕阳红”旅游团乘手摇船穿行于芦苇荡;养宠人士抱着爱宠在草地上留下合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尽展眼前。
作为湿地率近75%的天然氧吧,这里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态空间。乘船推开粼粼水面,生态之美触手可及:芦苇荡深处,数只白鹭腾空而起,三两只野鸭在树荫下休憩,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溅起清亮水花,共同绘就“芦荡映碧水,万鸟绘蓝天”的生态画卷。
这样的景象,源于沙家浜对湿地的“生态+”创新保护:南部芦苇迷宫区域开展河道清淤工程,在保护航道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给湿地植被自然恢复留下了空间;渔乐园区域,多塘活水链人工湿地悄然成型;作为科普主阵地的湿地科普馆,也迎来了室内外“双升级”。
以湿地科普馆为例,馆内设有一块监控显示屏,动态显示着天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实时数据。“当有鸟类经过监测区域时,智能系统便能快速识别,并记录下相关数据,自动上传到生物多样性观测大平台,为湿地保护与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常熟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薛翔介绍。
近年来,常熟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硬件”投入,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物种观测新模式,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建设。通过搭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体系,运用AI识别、环境DNA、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实现对热点区域物种的长期观测。目前已完成1个观测总站,尚湖、沙家浜、南湖3个观测分站以及7个观测站点建设,初步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以此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周期性观测。
“长期监测中,经常能看到两两结伴出现的鸟类,比如水雉、黄苇鳽、鸳鸯等,某天突然发现它们身边又多出几只小鸟,这种感觉很奇妙。”薛翔笑着分享。
不同于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禀赋,张家港凤凰镇依托河湖综合整治和宕口复绿工程,让鸷山从“疮痍之地”,蝶变为集生态、文旅、农旅于一体的生态城市公园。
“昨天在社交平台刷到这家店,今天就和朋友开车来了,环境很雅致。”鸷山寻迹茶寮内,李女士正和朋友晒着太阳享用下午茶。她们眼前这片风景,曾是一块因十余年采石作业而满目疮痍的废弃区。
多年间,凤凰镇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利用矿坑天然汇水优势,将这里变为3.78万平方米的Ⅱ类水质湖泊。“环境整治后,鸷山大变样了,家人都喜欢到公园来游玩。”支山村村民陈梦霞说,文旅活动越来越多,周末游客都到这里度假。
绿色生态发展,不仅守护人居环境的“诗与远方”,更托举百姓“稳稳的幸福”。鸷山不远处的凤凰山脚下,肖家巷特色田园乡村铺展出烂漫的粉黛花海。这片82亩的广袤花田中,粉黛乱子草、向日葵摇曳生姿,引得游客称赞“太出片”。这个仅有125户人家的村庄依山抱水,优美安恬。
“环境改善升级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流量。”肖家巷吴歌人家餐饮店老板杨静亚感慨,十年前到肖家巷做餐饮时,餐馆还名不见经传。环境提升后,生意好得几乎不分淡旺季了,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她透露,店内8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地村民。
不仅有餐厅,茶咖、园艺农场、民宿、书房等多元业态在肖家巷共生共荣,共同构建集“阅水、听山、悦食、田居”为一体的生活场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模式,推动了生态、教育、休闲康养、数字信息等产业融合,既打造了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也为长三角地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凤凰样板’。”张家港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利忠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