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话:
“人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并不是自由的个体,而是被环境一点点塑出来的产物。”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不是由事实决定的,而是由我们“以为的事实”决定的。
你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你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其实只是跟随了社会默认的答案。
人追求认同,渴望归属,害怕被孤立,于是就学会在他人的掌声里寻找方向。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
我们活在群体里,言语、判断、乃至价值观,全都在模仿中完成。
所以,当环境喂给你什么,是珍馐,还是狗屎,很多人其实分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我们早就被训练成了“习惯吃”的动物。
只要包装精致,别人都在吃,我们就觉得那是对的。
对了,甚至有人还会劝你:“你现在能吃上,是你得感恩才能吃上。”
所以,当所有人都在舔盘子时,谁还敢说那盘东西臭?
一旦意识被未经审视的文化所支配,人的判断就会荒腔走板。
昨天,刷到了一则报道:
![]()
教授讲了一句引发争议的话:
“失败是失败之母,失败绝不是成功之母。”
视频内容其实挺正常:讲的是“习得性无助”这个心理学概念。
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电击。
狗一开始挣扎,后来发现逃不掉,就趴下不动。
当把笼门打开,它也不跑了,这便是“习得性无助”。
刘嘉教授最后总结说:“失败是失败之母,失败绝不是成功之母。”
暂且不论这句话对不对,对不对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但胖胖觉得,这件事里最让人失望的,不是教授说了什么,而是视频被删了。
因为删掉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场公开讨论的可能。
胖胖有这么一个观点:
凡是未经自我审视的文化,我都保持警惕的态度。
这其中就包括那句励志无比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输了就是输了,还要自我安慰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笔下另一种形式的精神胜利法吗?
失败如果真的能孕育成功,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都在失败?
失败如果真能让人开悟,那这世上早该满地都是成功。
不止单单这个句子,还有一些古诗词,譬如: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它默认了人必须分出“上人”和“下人”,让受苦者合理化自己的处境,甚至感恩苦难。
于是有人被剥削,还能发出感叹:“吃得苦中苦,终有一天我也能上位。”
这也是精神胜利法。
还有《劝学》里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问题不在“坚持”,而在方向。
有人明明走错了路,还被这句话逼着一路撞墙,因为“放弃”被看作懦弱,而“硬撑”被当成美德,在胖胖个人而言,不一定。
再看《论语》里的: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你虽穷,但你高尚。
于是穷成了值得骄傲的道德标签,苦成了生活的奖章。
穷人别抱怨,要体面地穷、高尚地忍。
于是,贫穷成了美德,不公成了命,文化在麻痹人,而人却在感谢文化。
当然,写了这么多,可能,这仅仅是胖胖的一家之见,胖胖写下的文字也需要审视。
像这些古诗词放在当时的语境下,也许是正确的,或者说,包括现在在一部分人眼中是正确的,因为那是他们赖以维系秩序的思想框架。
但在胖胖个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承,也在于惯性。
它让一些句子看起来永远正确,因为它们被反复吟诵、被写进课本、被当作道德教条传递下去。
可一旦你拨开历史的尘土,会发现这些“正确”很多时候只是时代的、某些目的需要,而不是人性的真理。
余华说过一句很有力量的话:
“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被赞美。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这可能才是胖胖相对比较认同的价值观,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反思、可以成长,但绝不能把它们神化。
一旦你把“痛苦”“失败”视为一种“恩赐”“磨炼”,那你可能就会开始纵容施加痛苦的人。
这是最恶毒的一种文化洗脑。
文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塑造人,而在于它让人以为,这就是“天经地义”。
那些喜欢宣扬“苦难有意义”的人,其实最怕的,是人们突然意识到:
有些苦根本没必要吃,有些失败根本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结构使然。
人可以被教育,但不能被格式化。
是的,现实里,有些人被文化默认包裹得太久。
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什么该信、什么该怕、什么该爱。
我们的愤怒、骄傲、悲伤、甚至某些愧疚式感动,都是被别人提前设计好的。
人真有时间思考真伪吗?
不,只剩下反射式反应,这叫被编程。
文化在这里扮演的不是引导者,而是定义者。
而未经审视的人,无一例外都成了被定义者。
写了这么多,胖胖不是在否定文化本身。
文化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枷锁。
关键在于,能不能审视它。
审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要有勇气去怀疑那些人人都说对的话。
意味着你敢问一句:这是谁的逻辑?对谁有利?
意味着你能意识到,自己也可能被洗脑。
可能有独立意识的人,不一定正确,但一定可以保持清醒。
清醒不是反抗一切,而是能分辨哪些是外部灌输,哪些是自我认同。
如果做不到这点,哪怕再聪明,也只是被别人遥控的聪明人。
再者,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社会争议,其实都是文化信号之间的碰撞。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符号、口号。
一旦某个词出现,就自动触发敌对机制。
有些词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习惯用标签去思考。
当词汇成为武器,沟通就变成了战争。
每个词的背后,都潜藏着某种立场。
人不再听别人说了什么,而是先看他用了哪个词。
只要他用的词和我不同,那他就是敌人。
这对吗?
这不对,因为当你不再思考时,别人就能替你定义一切:
包括,连你是谁。
这就是,被文化支配的荒腔走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