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午后,邻居王大妈突然出现在社区卫生站窗口,神色慌张:“医生,我家楼下老李两口子昨天还说着要去晨练,今天却进了急诊室,一个没抢救过来,另一个还在重症监护!”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一碗普普通通的蛋炒饭。
谁能想到,厨房里的家常菜,竟然暗藏致命风险?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老李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吃法,并非特例,而是大多数家庭的常见做法。难道蛋炒饭真的如此危险,还是我们忽视了一个致命细节?
![]()
我国有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不当饮食操作”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你是不是也曾习惯把剩米饭放在锅里,第二天加点蛋炒热就端上餐桌?
蛋炒饭,这道家喻户晓的家常菜,为什么会把人送进ICU?专家提醒,关键不是蛋、不是米,而是“操作不当和储存方式”。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显示,部分剩饭剩菜中“细菌毒素”检出率高达21.7%,其中“米饭污染”居榜首。最常见的元凶之一,就是“蜡样芽孢杆菌”。
![]()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自然界,通常不致病,但当煮熟米饭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分泌出耐高温的“毒素”。日常微波炉或者再次翻炒,并不能有效破坏这种毒素。
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曾公布一起相关病例,患者食用隔夜炒饭后,不到4小时就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腹泻和昏迷,最终因多脏器衰竭不治。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蛋炒饭类事件80%以上与不当储存有关。不少人为了省事,把未及时冷藏的米饭炒热就吃,这给细菌可乘之机。蜡样芽孢杆菌耐热能力极强,即使加热100℃仍能存活。如果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需尽快就医,切勿耽搁。
![]()
你可能会想:“我们家做蛋炒饭几十年,也没出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毒素的毒性并不会随着热度减弱,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死亡休克。据中华医学会数据,2022年全国因不当食物储存导致的急性食源中毒事件超过1370起,其中“蛋炒饭综合症”案例逐年增长。
急性胃肠炎症状来得突如其来。食用含毒素的蛋炒饭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泻,甚至脱水休克。更可怕的是,由于症状与普通肠胃炎相似,不少人误以为“肠胃着凉”而耽误治疗。
症状不仅仅影响消化系统。严重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致肝肾损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专家统计,年长者、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严重后果的风险比常人高出2-3倍。
![]()
还有一点尤为关键,即便同桌用餐的人,受到影响的程度却千差万别。国际权威期刊《食源性疾病分析》披露,同一次食品中毒事件中,有人仅轻微腹泻,有人则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这种“个体差异大”的现象,更让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面对“蛋炒饭危机”,并不是说这道菜不能吃,而是要学会科学做法和储存原则。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储存时间要短,冷藏温度要低。煮熟的米饭放凉后应在2小时内放入冰箱并密封冷藏。即使冷藏,也建议24小时内吃完,切勿反复加热。
彻底加热并分散翻炒。炒饭前应将米饭均匀加热至70℃以上,确保每一粒米都受热透彻。避免大锅底大量翻炒,最好分批次操作。
![]()
厨房卫生要做好,生熟分开防交叉污染。炒饭时用的器具要提前彻底清洗,炒完饭尽快食用,不建议“回锅”多次。
此外,体质脆弱的老年人、小孩,尽量少吃隔夜饭,尤其避免在高温季节食用。如果家中有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腹泻、发热,且有食用剩饭史,要警惕食物中毒风险,应尽早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