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写到神功元年(697)来俊臣之死时,笔锋忽然飘了起来。书中记载: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被诛。
一句话,来俊臣想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李唐皇室、禁军、宰相都干掉,就差武则天本人了,哦,不,包括武则天本人,因为后面还说他想“盗国”。
![]()
好像太仆寺少卿来俊臣下班不回家,非要单挑整个武周朝堂。
这画面太美,美得像后世说书先生一拍醒木:“诸位看官,您瞧好了——来俊臣要掀翻整座金銮殿,自己当皇帝!”
可惜,画面越宏大,漏洞越像马蜂窝。
(二)
我惊讶这人是不是疯了,查了查他的官职。
来俊臣697年担任太仆寺司仆少卿,听着吓人,其实干的是“皇家车队副队长”。
管的是马槽、车辕、銮铃,不管兵马、刑狱、诏狱。
换句话说,来俊臣要诬告亲王公主,得先写折子;折子递上去之前,得先过自己顶头上司——太仆卿。
太仆卿一看,哟,小来要搞大新闻?
直接一句“马料账目先算清”,就把折子拍回马槽了。
再者,当时武周已经平定了契丹之乱,这才改元“神功”。南北衙禁军那会儿刚打完契丹,凯旋班师,刀枪还热乎。
将军们正愁没地方立功,一听有人要“盗国”,估计当场就能把来俊臣剁成饺子馅。
一个管马车的,想要“盗国”,翻开二十四史都没看见过。
(三)
《通鉴》这段记载,味道就不对了。那么真相到底如何?真相很重要!!不然,后人如何引以为镜鉴?
史书最怕“一俊遮百丑”,把一个人的死写成“天欲亡之”,好遮盖背后真正的操刀者。
来俊臣确实该死——他当年罗织《罗织经》,冤魂塞路,连宰相狄仁杰都敢搞。
但搞狄仁杰的大背景,是来俊臣担任左台中丞,有监察权,背后还站着魏王武承嗣,是他要肃清李唐势力。
所以,来俊臣死法不该像司马光写的那么“自爆”,更像是有人递了刀子,武皇顺手接过。
谁递的刀子?
翻同年月历,狄仁杰已回京城,官复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兼领御史台。
五年前,来俊臣把他扔进大牢,差点拿狄仁杰的骨头熬灯油。
如今风水轮流转,狄公把案卷翻出来,轻轻一句“此人欲危宗社”,御史台的人估计出刀很快。
武皇正愁酷吏尾大难掉,狄仁杰递来刀子,她当然就接下了。
(四)
司马光不是不知道这些弯弯绕。
可他写《通鉴》时,隔着三百多年烟尘,又隔着北宋士大夫的“政治正确”——
酷吏必须死于“多行不义”,绝不能死于“党争清算”。
否则,后世怎么拿来做“帝王教科书”?
于是他把来俊臣的死,画成一幅“恶有恶报”的连环画:
小人张牙舞爪,一脚踩空,掉进自己挖的坑。
至于背后有没有人推,他就不画了。
(五)
所以读史书,得留一只眼盯纸面,另一只眼盯纸背。
![]()
纸面上是“来俊臣诬告、谋反不成反被杀”;
纸背里,应该是是狄仁杰递刀,武皇收刀,群臣鼓掌,史书盖章。
司马光把复杂的政治解剖,写成了简单的道德寓言,后世很多写史的人都跟他学习。
寓言是好看,可惜把历史的真相挤成了皮影——影子里,每个历史人物都比真人高大,也人人都比真人单薄。
(六)
如果来俊臣地下有知,大概会冷笑一声:
“我活着时,人人说我罗织;我死了,倒被史书罗织得更惨。”
而狄仁杰也许会捻须长叹:“天道有轮回,冤狱也有轮回。”
历史不忍细读,真相只需细想。满纸荒唐言,背后都是活人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