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不二表姐 关注我,为女性发声的炫酷拽姐
![]()
女老师魅男?
大家好,我是又二又飒的不二表姐。
2025年10月底,重庆某大学一场师生纠纷在校园内外掀起轩然大波。
女学生李某倍因课堂答不出题心生不满,匿名在校园墙诋毁授课教师胡老师“刻薄媚男”,
没想到身为刑法副教授的胡老师直接拿起法律武器硬核反击,
从固定证据到群内怒怼再到坚持起诉,全程干脆利落,让不少人直呼解气。
这是怎么回事?来和表姐一起来吃瓜吧。
01
这场风波的主角胡老师,是重庆某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主讲《刑法》课程,在学术和教学领域都颇有口碑,平时对学生也十分负责。
![]()
10月29日,正在厦门出差的胡老师,趁着空闲翻了翻学校的校园墙。
这个账号平时多是租房、寻人、寻物、卖闲置的消息,没什么特别的,可那天她却意外看到了指向自己的匿名投稿。
投稿人用“法学院胡x老师”代称,控诉她“上课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还总拿老师身份压人”。
![]()
胡老师当场懵了,她从教多年,向来勤恳教学,对学生友好,
尤其关注女性学生的发展,还曾公开表示女生找她当指导老师会优先考虑,因为女性在刑法领域发展本就艰难。
这样的自己,怎么会变成投稿里的样子?
![]()
冷静下来后,她意识到这种无证据的指控涉嫌侵权和诽谤,决定依法维权。
没等出差结束,胡老师就开始行动。
她第一时间联系了校园墙负责人,要求对方提供匿名投稿人的身份信息,并同步保全了投稿截图、后台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
随后,她在数百人的学院学生群中公开发声。
![]()
直戳了当地抛出一连串质问:
“说我特别刻薄、媚男、拿老师身份压人、把没礼貌当幽默,觉得自己是女强人,有证据吗?你以为可以捏造事实诋毁他人吗?”
同时,她毫不含糊地告诉群里所有人: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种诽谤他人名誉权的事,咱们法院见。”
![]()
还精准艾特了匿名投稿的女同学李某倍,群里瞬间没了声响,没人敢再随意搭话。
大概半小时后,这位女同学终于冒泡。
可她没有公开回应,而是对着胡老师私聊,连着发了三条道歉:“对不起,老师,是我发的。”
![]()
但胡老师没理会她私聊认怂的行为,而是在群里彻底还原了真相。
原来之前一堂《刑法》课上,胡老师提问“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这是法学入门级的基础题,考虑到李某倍可能有学习困难,她特意选了最简单的问题。
可李某倍站在那里支支吾吾,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课后胡老师找她沟通,问是不是没复习,没想到李某倍直接在老师目前嚣张地自称“老子“,
全班同学都看在眼里,教室监控也拍得清清楚楚。
![]()
就因为这点难堪,李某倍竟匿名造谣报复。
面对“媚男”的指控,胡老师晒出两人之前的私聊记录。
李某倍曾主动提过自己有ADHD,如今被抓包才慌忙道歉。
她反问:“你不认真上课我还得哄着?”并明确表示自己会让她承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
02
本以为李某倍会真心道歉,可她后续的长篇道歉文,满是敷衍和辩解。
说“媚男”,就找借口“老师对男生更温柔”,却拿不出证据;反复强调自己有ADHD,想靠病情博同情;
甚至还狡辩说老师刻薄是因为当时老师太强势,完全回避自己造谣的错。
胡老师毫不留情地拒绝:“要是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嘛?诋毁造成的伤害,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就能抹掉的,这是我第一次遭遇无端指控,必须追究到底!”
![]()
经历这件事,胡老师寒了心,在群里宣布了教学调整:
“以后我的《刑法》课,不提问、不留作业、不考勤,大家爱来不来。”
反正认真教被骂媚男,严格要求被说刻薄,不如皆大欢喜。
她还说官司结束后要解散学习群,不再分享学习资料,“认真付出换不来尊重,反而遭恶意指控,没必要再额外费心”。
![]()
![]()
不过即便如此,她也没忘教师的职责,打算把这件事当成教学素材:
“感谢李某倍同学送的‘大案例’,正好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讲侵权和犯罪的界限,让法律知识真正落地。”
![]()
法律行动上,胡老师也没含糊。
她已经把事情同步给李某倍的辅导员,明确表示回到重庆后第一件事就是起诉。
![]()
更让人看清李某倍的是她的朋友圈。
截图曝光后,大家发现她平时语气傲慢、态度轻浮,字里行间全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和道歉时的“示弱”判若两人。
这一下,更多人理解了胡老师的坚持。
这样一个缺乏责任感、情绪用事又不懂尊重人的学生,确实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事件发酵后,学生们的态度也很分明。
有人埋怨校园墙:“作为匿名平台,连投稿人信息都保护不好。”
但更多人站在胡老师这边,群里学生纷纷挽留:
“老师别改教学方式,我们喜欢上您的课!”“这种造谣的就该治,别连累我们啊!”
![]()
网上网友更是一片叫好:
“老师太刚了,对付造谣就该用法律武器!”“用刑法知识怼人,这操作满分!”
胡老师之前的学生也站出来作证,说她教学认真、对学生友好,进一步坐实了李某倍指控的荒谬。
![]()
![]()
截至目前,重庆某大学相关部门表示事件还在处理中,涉事辅导员何老师也只说“具体情况不方便透露”。
现在舆论还聚焦在“匿名造谣的代价”“教师维权的合理性”“校园里的法治精神”上,事情还没彻底落幕。
03
这场师生纠纷,看似是一件校园小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李某倍因为一堂课答不出题,就用匿名投稿的方式恶意诋毁老师,把情绪宣泄当成理所当然,把随意伤害他人名誉当成“小事”,
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缺乏敬畏心,既不敬畏法律,也不敬畏他人。
她朋友圈里那些傲慢轻浮的内容,更是说明她从没想过要尊重别人,总觉得自己的情绪最重要,
可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情绪一上来就能随便伤害别人的道理。
![]()
更巧的是,胡老师正在做“网络恐怖主义的刑事法规制”项目,这次遇到的匿名造谣,刚好和她的研究方向对口,
有人调侃这是“专业对口反杀”,
可玩笑背后,是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匿名也不是挡箭牌,只要你做了违法的事,就必须承担后果。
![]()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胡老师不仅“自救”,用法律保护了自己,还想着把这件事变成教学案例,让更多学生明白侵权与犯罪的界限,这就是身为教师的担当。
反观李某倍,她把自己的委屈无限放大,却忽略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胡老师特意选简单的问题提问她,本是出于照顾,可她却把这份照顾当成了“刻薄”的理由,最后酿成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
其实,师生之间哪有那么多深仇大恨?
大多时候,老师的严格要求,都是希望学生能多学一点知识;
而学生如果对老师有意见,完全可以当面沟通,或者通过正常渠道反馈,何必用匿名造谣这种卑劣的方式?
要知道,随意诋毁他人的话,就像扔出去的刀子,即便最后道歉了,留下的伤口也很难愈合。
网友评价
网友一:这老师估计家庭背景很牛,又是学法律的,又恰好是女老师,这要遇到一个普通的老师,或者男老师,估计要被搞死,现在的学生惹不起
网友二:不是哥们?这人还是个学习委员?惹学法律的老师?关公面前耍大刀?
网友三:这么虎,没出师就敢挑战宗门传功长老,还连累了诸多同门,这下可吃不开了,以后行走江湖别说同道提携,不来踩一脚就很好了,建议立即归隐山林退出江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