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媒体里那篇访问一炸出来,我手机差点掉地上。学者阮先生话很直:“要是早知道中国科技蹭蹭往上窜,我们当年就不会选日本。”一句话,把很多越南网友多年的堵心给捅破了。
![]()
我先说个小细节。2010年河内夏天闷得像蒸笼,政府大楼里开着老空调,嗡嗡响。会上,日本代表西装挺括,摆出厚厚一摞图纸;中国团队人不多,只带几本薄册子和一袋自家泡茶。最后投票,日本方案高票通过,理由就五个字——“牌子够亮”。
那会儿越南人真觉得,“越南+日本”,颜面足。媒体整天宣传“亚洲最安全时速300公里”。可谁想到,安全没错,速度也好,就是账单太吓人:总价差不多是当年全国GDP的五分之一。阮先生后来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那串数字,手里的冰咖啡立马没味了。
![]()
项目没走几公里,就被预算绊倒。线路一缩再缩,从“全长1500公里”改成“先修200公里”,后来干脆叫“示范段”。可示范段也要钱,贷款批不下来,只好停在纸面上。人们还得挤着绿皮车十七小时,从河内摇到胡志明。
反观北边的邻居,那同一时期简直像挂了加速器。2008年我第一次坐京津城际,一杯矿泉水放窗台,晃都不晃;到2023年,复兴号咻一声就拉到350公里,Wi-Fi能追剧,插座够充电,票价还没飞天。越南很多学生去中国交流,回来说一句话:“真没想到,坐火车比坐飞机还准点。”
![]()
阮先生说,他当年看轻了中国“薄册子”里的承诺——“整包输出,技术+资金+维护”。以前听不进去,现在羡慕得要命。雅万高铁、老挝铁路的照片铺满朋友圈,他一边点赞一边嘀咕:“那应该是我们的合影。”
有个比较直白的数字:同样三百公里时速,中国造价大概日本的七成,工期只用一半。别小看这三成差价,放到国民预算里,就是一堆学校、一条自来水管,甚至一年的医疗缺口。
![]()
越南网友最爱吐槽的,是那列老式空调车。夏天温度逼近四十度,冷气弱得像吹蜡烛,车厢里人手一把折扇。大家刷短视频,看着印尼人坐上高铁九十分钟从雅加达到万隆,评论区齐刷刷一句:“老师,我们的车什么时候发车?”
我去年去河内旅行,旅店老板娘指着摊在柜台上的宣传画叹气:“这海报都印褪色了。”海报里,是当年规划的南北高铁,一路画到远处椰子树。她说小孩写作文还会用“未来高铁”当素材,可孩子都长到中学,轨道还没铺。
![]()
别急着笑人家,思路没走错,真错在“眼光”。阮先生认栽得很彻底:“那时我们崇拜发达国家标签,却没算过自家口袋里几个钱。”一句直白话,比什么学术报告更扎心。
有人问,越南还有机会吗?机会当然有,中国高铁配套产业现在越做越像“移动超市”,你缺什么拿什么,资金、设计、培训一条龙。只要越南点头,南北线路还是能起死回生。
![]()
但新问题来了:脸面。毕竟当年摆过中国一道,现在回头找合作,得放下姿态。阮先生在节目里公开呼吁:“别再纠结面子,错过一次已经够痛。”观众席一片掌声,但真正的决定,还得看政界那几张桌子上怎么敲。
这一幕让我想起下象棋。布局时,你以为马好看就先跳马,结果兵被吃光。十年后想悔棋,棋盘早变天。科技竞争就是这样,速度一旦被拉开,就不是“慢一点”而是“看不见尾灯”。
![]()
说句良心话,中国高铁今天的样子,也是一路头破血流闯出来的。技术封锁、专利官司,全遇过。但人家咬牙搞自主研发,形成完整产业链,再反包海外市场,这才叫“卷别人而不是被人卷”。
接下来怎么走?我猜,越南会慢慢松口,先让中国企业修一段“联合试验线”,修好了再谈大段。只要火车跑起来,老百姓舒服了,谁还在乎最初的面子?
![]()
故事还没完,留个悬念:等第一趟中越合作的高铁真开通,我要抢个头班票,从老街一路坐到芽庄,看看沿途稻田在车窗外飞,也看看十年前那张褪色海报,是否终于可以进博物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