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致力于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3年10月14日,全国首部关于促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标准化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正式实施。
记者了解到,《若干规定》实施两年来,浦东牵头制修订国际标准16项,占全市1/3;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74项,占全市1/6;新落户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传统中医药分委会iso/tc249/sc1、城市解析和可持续性工作组(iso/tc268/wg3)、电子竞技工作组(iso/tc83/wg12)、退役动力电池收集和运输指南特设工作组iso/tc297/ahg、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量子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量子随机数产生器工作组iec/iso/jtc3/wg13等6个国际标准组织工作机构,以及1家国际专业性标准组织材料与性能防护协会上海代表处(ampp);3名标准化专家新担任国际标准技术机构主席;获评9项“上海标准”,占全市1/4;新挂牌7家市级新型标准化组织,占全市1/4;获评3项上海市团体标准“十佳案例”,占全市1/7。
集聚标准技术机构
赋能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浦东新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培育和集聚了一批标准技术机构,推动标准攻关和应用推广,以标准助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新落户1个全国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3个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涉及人工智能、航空、新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新挂牌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互联、元宇宙、量子网络等12家市级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占全市1/3,实现了三大先导产业全覆盖。依托标准化技术组织,牵头开展重点领域标准需求调研,研制关键技术标准,推动标准在行业的落地应用。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培育和引进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上海赛西科技、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先的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其在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方面的国际标准化专业优势,强化标准专业机构支撑效能。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数字化等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化研究,举办行业标准化大会,打造标准化服务全链条集群,加速重点领域标准化进程,服务产业协同发展。
激发市场创新动能
培育标杆性标准成果
浦东新区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实施促进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对“上海标准”、团体标准、企业联合标准、标准化试点等予以扶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标准制定参与度和贡献度。
从昨天举行的上海市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传来讯息,在获评“上海标准”的12项标准中,其中4项由浦东单位制定。近2年,浦东先后成立10个标准创新联合体,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等领域发布了19个企业联合标准。上海浦东智能照明联合会与新加坡等境内外企业,组建成立智能照明与系统互联标准创新联合体,研制发布《智能建筑边缘混合组网应用技术规范》。医智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律所等,成立生物医药数字化运营标准创新联合体,发布医药行业首个企业联合标准《生物医药数字化运营合规发展指南》,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加强市场侧标准供给方面,浦东2年来共制定团体标准172项,其中三大先导六大重点领域72项,占比42%。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的《具身智能语料库建设导则》获评2025年上海市团体标准“十佳案例”。该标准构建了行业首个语料建设全流程标准框架,破解了具身智能由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中数据标准化缺失的难题,为促进具身智能技术深化与产业协同提供了基础支撑。
聚焦三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浦东新区培育支持相关主体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发挥市场主体的技术优势与产业特点,以试点建设带动其参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研制。支持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获批全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上海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该试点围绕“实体物理场+虚拟训练场+本体/部组件+场景应用”四大领域,计划形成80余项标准,为行业数据流通共享确立“统一标尺”,积极推动全国具身智能训练场互联互通。
构建高水平人才体系
筑牢标准发展根基
浦东新区不断完善标准化人才培育机制,逐步构建领军智库、标准总监、高校本硕、社会面等多层次标准化人才生态体系,发挥标准化人才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2年来,5名专家新获国际标准化组织突出贡献奖、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906奖”等标准领域国际顶尖奖项。浦东累计有8位国际标准化获奖专家,彰显浦东在标准化领域的卓越贡献。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领域标准化总监研修,培育200余名企业标准化总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获批设立全市首个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依托学历教育探索建立产学研用融合的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等国际标准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国际标准化现状研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标准翻译等实训活动。成立集成电路、人类表型组标准化专家工作室,助力实现标准突破。
标准化工作近期亮点
浦东两家单位获评上海市团体标准典型案例“十佳案例”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与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公布了2025年度上海市团体标准典型案例评选结果。上海浦东智能照明联合会的《多场景智能照明标准引领儿童青少年护眼新趋势》与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的《具身智能语料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荣获“十佳案例”称号。两项案例分别聚焦智能照明与具身智能领域,充分展现了团体标准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满足未来产业规范需求、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
打造健康光环境,赋能家庭教育照明场景建设
上海浦东智能照明联合会牵头制定的《家庭教育场景健康光环境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围绕家庭教育照明场景,提供了可量化、可操作的健康光环境测量方法,首次构建了覆盖多场景的家庭健康光照标准体系,推动照明功能从基础照明向智慧健康服务升级。该标准广泛覆盖照明、检测、通信、物联网等全产业链环节,促进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产业协同发展。
标准实施以来,驱动行业从单品合规迈向场景健康。目前,已落地应用于超过10万户家庭,持续打造智慧健康人居环境。
语料建设标准创新,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跃迁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编制的《具身智能语料库建设导则》,是国内首个系统规定具身智能数据语料采集、清洗、标注、评测与应用全流程技术要求的标准文件。该《导则》构建了行业统一的语料建设规范体系,首创高效精准的语料生产方法论,并建立了模型导向的质量评价机制,支撑提升智能体的泛化能力。
目前,已有十余家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模型研发及训练机构依据该标准开展语料建设工作,累计建设并交付语料规模达百万条,显著提升语料质量与模型训练效率,推动产业整体技术升级。
团体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从单一产品规范到全行业制度创新,团体标准正成为串联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与市场需求的关键纽带,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新活力。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