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德科
我常用「滴滴」,在不同城市。我经常给司机打好评,但对于「滴滴」的其中一个算法不太满意:每次「滴滴」都会默认选那条距离最短、而不是用时最短的路线。
我大概能理解「滴滴」为什么这样。这么做或许可以减少用户投诉的概率,毕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绕路之嫌。
每次一上车,我就得跟司机商量,能不能走最快的那条路?司机师傅总会说,可以的,但你还是得在APP上操作一下,换成你要的那条路线,不然「滴滴」可能会说我绕路的。于是,我只能再一次打开APP,手忙脚乱地操作一通,生怕司机师傅开上那条距离最短但用时更长的路。这样的用户体验,不太好。
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当我很着急赶时间的时候,上车又忘了跟司机说,司机又按「滴滴」默认的路线行驶,这时候真是有一种度日如年的煎熬。这样的用户体验,很不好。
对于「滴滴专车」用户来说,大多数人的第一优先级是用时最短,而不是「费用最节省」。能省钱当然好,但是如果花钱少和用时短不可兼得时,我肯定要用时短。因为如果我要的是花钱更少,我应该选择费用差不多低了一半的「滴滴快车」。
很想给「滴滴」提个建议:对于「滴滴专车」用户,是否可以把默认路线改成用时最短的路线?
当然,我们真正想写的不是「滴滴」,而是任何产品都要努力琢磨用户心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第一优先级是什么?如果笼统地问用户,你想要什么,我们的回答当然会是全部都要;但是,一旦深入到具体场景中,我们就可能会排出哪一项才是第一优先级。
在房地产行业,这样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比如,一个楼盘的仪式感很重要,所以很多开发商都要在大门口做台阶(只做台阶不做坡道),很有步步高升的气场,但一旦碰到推行李箱、婴儿车或轮椅这样的具体场景,用户就会被搞得很狼狈。
比如,很多豪宅项目明明知道洋品牌油烟机(造型很丑)很不好用,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品牌形象,坚决不肯用国产油烟机(很多造型已经很美了),害得很多业主在楼盘交付之后只能很麻烦地去拆换。
实际上,做任何产品都是如此:一旦你深入到真实而具体的运用场景,自然就能洞察到用户的痛点。
主编-何玲 影像总监-费嘉
编辑-卢丹婷 编导-沈奕飞 摄像-王德正
商务总监-周慧慧 总策划-王冬莺 总编辑-刘德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