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0-2025年中国文化综艺从“静态展示”向“活态共鸣”的进化轨迹,以及“可感可触”的文化传播核心方向,阐述了文化综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突破,并结合真实节目案例,拆解其让文化从“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拥有的生活元素”的具体路径,解答“文化如何走出典籍、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核心命题。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2019年前的文化综艺常陷“知识灌输”困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以“答题+点评”为主,文化符号沦为考题素材,观众对文化多停留在认知表层;2020年《国家宝藏》第三季打破僵局,为宝大量身打造“前世传奇”短剧(如三星堆青铜神树篇章还原“铸器祭天”并搭配冶金专家解读),豆瓣开分9.1,带动九大合作博物馆客流增42%、15-24岁观众占比提85%;2023年《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将传播升级为“动手体验”,主持人撒贝宁跟着传承人学刻皮影,据2024年艾媒咨询调研,76%观众认为互动类文化综艺更易记内容,其文化认知留存率比传统宣讲式节目高53%,从“看文化”到“玩文化”的转变,标志“可感可触”成文化综艺核心竞争力。
![]()
一、萌芽期:“剧情+文化”如何破圈?
2020-2021年,文化综艺的核心突破是用“叙事逻辑”替代“知识清单”,通过短剧、对话等形式,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成有温度的故事。这一阶段的节目虽未实现深度互动,却成功打破了“文化综艺=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
《国家宝藏》第三季(2020年)的创新,在于让文物成为“故事主角”。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九大国家级博物馆,为每件入选国宝设计“前世传奇+今生守护”双线索:苏州博物馆的文徵明《三绝卷》篇章,前半段用古装剧还原明代文人雅集场景——演员化身文徵明,在暴雨夜反复誊写诗文,展现“废纸三千始成书”的执着;后半段镜头转向当代书法家,现场演示“瘦劲中锋”的笔法技巧,解读“笔笔有古法”的传承密码。这种“古今对照”的叙事,让观众不再孤立看待一件书法作品,而是理解其背后的文人风骨与技艺传承。
同期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2021年),则用“时空对话”让古籍“活起来”。节目放弃逐字解读的传统模式,通过戏剧演绎重构典籍诞生的场景:《论语》特辑中,倪大红饰演的孔子与现代读书人跨越时空相遇,在“韦编三绝”的剧情里,孔子为整理《周易》反复翻阅竹简,绳子磨断三次仍不放弃,自然带出“学而不厌”的思想内核;《尚书》篇章中,演员演绎伏生冒死护书的故事,当80多岁的伏生颤巍巍展开残破竹简时,弹幕里满是“第一次懂了‘典籍即文明’”的感慨。据央视官方数据,节目全季播放量破15亿。
![]()
二、深化期:古今联动如何唤醒共鸣?
2022-2023年,文化综艺从“讲好过去的故事”进阶为“连接当下的生活”,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应用”的模式,让文化从“历史遗产”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这一阶段的节目不再满足于“让观众看见文化”,而是追求“让观众需要文化”。
《舞千年》的出圈密码,在于用舞蹈重构文化的“现代表达”。节目由张晓龙担任礼仪指导,从服饰、步态到道具都严格考据史料:《相和歌》篇章中,舞者身着曲裾深衣,遵循汉代“坐必正席、行必折旋”的礼仪规范,舞步轻缓如行云流水,张晓龙同步解读“以舞相和”是汉代宴饮的社交方式,相当于“古代的广场舞”;《将进酒》则突破传统,用现代舞的爆发力演绎李白的狂放,舞者手持酒盏旋转跳跃,背景搭配全息投影的盛唐夜景,结尾处现代舞蹈家与“诗仙”隔空对饮,诠释“古今同饮一杯酒”的共情。
《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2022年)更直接地展现了“非遗的当代价值”。节目由央视与文旅部联合制作,聚焦11个省份的特色非遗项目,核心是“看非遗如何融入今天的生活”:浙江东阳木雕特辑中,国家级传承人黄小明不仅展示“镂空雕”的“一刀三弯”技法,更现场用木雕设计现代极简风书架,这款书架在节目播出后接到300多个订单;云南扎染特辑里,设计师将传统“绞缬”纹样印在卫衣、帆布包上,走秀视频在微博播放量超1亿。
![]()
三、创新期:线下延伸如何落地文化?
2024-2025年,文化综艺彻底“走出屏幕”,通过“线下体验+消费联动+场景共建”的闭环,让文化从“节目内容”变成“生活场景”。这一阶段的节目不再局限于“传播文化”,而是致力于“让文化被使用、被拥有”。
《国家宝藏》第四季(2024 年)的突破在于 “把博物馆搬进生活”。节目延续 “国宝故事” 内核,新增文化体验环节,在青海期特辑中,国宝守护人肖顺尧走进瞿昙寺,与文物专家对谈代表性文物,现场体验壁画上色及乐都南山射箭等传统技艺;杨利伟则通过从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条纹彩陶靴到航天鞋的十一双鞋履,串联起中国人的千年行走史。节目播出后,九大合作博物馆的文创销售额持续攀升,其中 “文物复刻系列” 摆件成为年轻消费者热门选择,很多观众表示 “跟着节目体验传统技艺,才真正懂了文物背后的智慧”。
2025 年国庆期间,央视网与浙江海宁联合打造的《旅行盲盒计划》首站活动,将文化综艺的线下落地推向 “场景共创” 新高度。节目跳出传统文旅 “景点堆砌” 模式,以 “线上 Vlog 盲盒引流 + 线下沉浸体验” 为核心,设计三大主题路线:
线上内容端:文旅体验官随机抽取 “非遗寻踪”“潮味寻鲜”“古街潮玩” 任务,深入皮影戏作坊、百年小吃铺拍摄真实体验,将海宁皮影雕刻、缸肉制作等文化元素转化为趣味叙事;线下场景端:在干河街打造 “潮玩光影夜”,皮影戏台与现代荧光艺术交织;康桥・1924 文创岛推出 “潮忆拾光夜”,以歌词接龙引发千人大合唱;横头街举办 “潮动狂欢夜”,通过随机舞蹈实现 “游客市民共创”;消费联动端:设置 “任务解锁式文创盲盒”,游客完成皮影体验、古街打卡等任务可获取定制团扇、荧光纸飞机等纪念品,带动本土文创直接触达消费者。
![]()
四、核心逻辑:文化综艺如何做到“可感可触”?
1.专业背书如何保真实?
所有成功的文化综艺,都把“专业度”作为不可动摇的底线。《国家宝藏》组建“九大博物馆专家团”,每件文物的“前世故事”都要经过历史学者、考古专家的三重审核,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铸造场景演绎,就参考了《考工记》的记载和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报告;《舞千年》的礼仪指导张晓龙,为还原汉代舞蹈,专门研究《史记・乐书》和出土的汉画像石,确保舞者的“稽首礼”“顿首礼”符合史料;《非遗里的中国》每个特辑都有非遗传承人全程参与,东阳木雕特辑中,传承人黄小明亲自调整节目中展示的雕刻角度,避免“为了镜头好看牺牲技艺规范”。正如《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所说:“观众愿意相信我们,是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讲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依据,专业是文化综艺的立身之本。”
2.沉浸体验如何拉距离?
“让观众参与其中”,是文化从“遥远”变“亲近”的关键。《典籍里的中国》用“时空对话”制造情感共鸣,观众跟着伏生护书的剧情落泪,自然会共情《尚书》的珍贵;《舞千年》通过舞蹈的“视觉冲击力”拉近距离,《将进酒》的狂放舞步让年轻人觉得“李白原来这么酷”;而《国家宝藏》的“文物体验营”和《非遗里的中国》的手工体验,则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亲手刻过皮影才懂“一刀不能错”的严谨,亲手织过绫绢才知“经纱穿扣”的繁琐。艾媒咨询2024年调研显示,68%的观众表示“动手体验过的文化内容,记得更久”,这种“身体记忆”远比单纯的视听接收更深刻。
3.生活融入如何接地气?
文化综艺的终极目标,是让文化“走进日常生活”。《非遗里的中国》展示东阳木雕做现代家具、扎染印在卫衣上,告诉观众“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用到的生活美学”;《上新了・故宫》的文创产品,让故宫的纹样出现在丝巾、睡衣上,成为“可穿戴的文化”;《国家宝藏》联动商圈设计“文化打卡路线”,让逛博物馆变成“周末休闲的一部分”。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打破了“文化=高雅=小众”的偏见——当观众发现传统技艺能解决现代生活的需求,当文化符号能融入日常消费,文化自然就“活”了起来。
![]()
结语:文化综艺未来如何走得更远?
从《国家宝藏》用剧情让文物“开口说话”,到《舞千年》用舞蹈让传统“动起来”,再到《非遗里的中国》用体验让非遗“被触摸”——文化综艺的进化史,本质上是“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变革史”。这些节目证明:文化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资源”;传承也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拥有”的过程。
未来,文化综艺或许会探索更多“文化+”的可能:用VR技术让观众“走进”古蜀祭祀现场,亲见青铜神树的铸造;联动乡村旅游,让游客跟着节目体验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甚至结合元宇宙,打造“非遗数字藏品”让年轻人收藏传播。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专业为基、体验为桥、生活为根”的核心逻辑不能变。因为只有当文化能被看见细节、被体验过程、被融入生活,才能真正突破传播的边界,实现“代代相传”的真正意义。而这,正是文化综艺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