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刚从九江码头登岸的翁光辉,步履匆匆。
作为出身黄埔的特务处上海站首任站长,翁光辉满以为能凭手中的情报获得大功,却不曾想到迎接他的不是蒋介石的嘉奖令,反而是戴笠冰冷的眼神。
"没有我的命令,谁给你的权力越级上报?你是在找死。"
翁光辉愣在原地,不敢吭声。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知道迎接翁光辉的将会是何等的残忍折磨。
那么,翁光辉为何要越级上报?他和戴笠之间发生了什么?戴笠又为何会知道他在九江码头呢?
![]()
黄埔精英
翁光辉,浙江丽水人。
翁光辉考入黄埔军校时,和戴安澜同属三期步兵科。在校期间,他就以战术素养扎实、执行能力突出,受到众人的青睐。
1932年4月,特务处组建上海站。
当时,拥有黄埔背景的翁光辉在情报上也是一把好手。因此他被戴笠选中,成为上海站的首任站长。
民国时期的上海,既是国际情报交锋的前沿,也是国共地下斗争的战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为特务活动提供了掩护,却也免不了惹来外国巡捕房的滋事。
而翁光辉在上任后,他很快就搭建起了上海站的基本情报网,还吸收了赵理君等人加入,初步形成了针对地下组织和日伪的监控。
事实上,作为特务处的重要外派机构,上海站不仅承担着搜集战略情报的任务,还需要时时刻刻准备执行特殊任务。
因此,和戴笠一样,深知自身责任重大的翁光辉,在选拔人员时既看重他们的专业能力,也注重黄埔校友的裙带关系。
尽管,如此行为特别容易成为“拉山头”,却在行动上特别高效。
然而,此时的翁光辉,既是戴笠一手提拔的亲信,也是特务处拓展上海阵地的重要帮手,两人的合作还十分“甜蜜”。
![]()
情报越级事件
1932年6月,早已被翁光辉发展为内线的法租界巡捕范广珍,在日常巡查中偶然发现了一份记录着红军部署和装备情况的机密材料。
随即,他将材料转交给了翁光辉。
事实上,范广珍提交的情报恰好涉及到了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苏区的重要应对信息,一旦核实,可谓是价值连城。
不过,按照特务处的规定,地方站获取的重大情报需先报送南京总部,由戴笠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呈交给蒋介石。
可翁光辉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他认为,手中的情报足以影响到"剿共"战局,若能直接面呈蒋介石,不仅能彰显上海站的价值,更能为他的未来争取更高的资本。
于是,翁光辉无视了既定流程,凭借早年在海军服役的关系,找到一艘军舰溯江而上,直奔庐山向蒋介石献宝。
然而,翁光辉的擅自行动很快就被戴笠察觉。他立即乘飞机赶至九江,在码头截住了正准备前往庐山的翁光辉。
可以说,自军统成立以来,戴笠始终都在强调垂直管控。
他要求手下获取的所有情报,必须经过他的亲自审核,如此才能确保自己作为蒋介石的唯一代理人。
然而,翁光辉此刻的越级行为,不仅挑战了戴笠的权威,更动摇了他精心打造的情报监控系统。
因此,戴笠在九江当场就扣押了情报和翁光辉,随即下令撤销他的上海站站长职务,并予以监禁。
事实上,戴笠对翁光辉的顶格处理,也绝非单纯的出于个人恩怨。
在戴笠看来,翁光辉的行为是对层级的破坏,若不严惩,日后各地方站可能纷纷效仿,导致情报渠道混乱和失控。
即便,翁光辉是黄埔精英且有建站之功,戴笠仍坚持杀一儆百,通过严惩翁光辉强化了情报必过总部的纪律。
![]()
戴笠的治下智慧
然而,在将翁光辉监禁一段时间后,戴笠却未将他彻底打入冷宫,而是很快予以释放并重新启用,任命他为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大队队长。
当然了,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大队虽不及上海站位高权重,却直接掌握着街头抓捕、案件侦办,甚至和上海警察局、租界巡捕房也频繁协作,是渗透地方军警的重要支点。
可以说,戴笠任命翁光辉担任此职,既是看中了他在上海的人脉关系和执行能力,也是希望通过具体的事务打磨他的棱角,强化对他的控制。
而翁光辉到任后,也展现出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他不仅亲自带着四名特务处人员,担任督察职位,还将沈醉安插其中,试图整顿侦缉大队的纪律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