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徐汇书院,它背着书包、戴着耳机,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来到徐汇滨江,它挂上相机、耳机不离身,一身松弛休闲;转场上海体育场,它又戴上墨镜、背起吉他,化身最潮的“酷盖”。这正是百年建筑武康大楼的拟人化毛绒玩偶“武康康”。自今年8月问世以来,“武康康”在社交平台人气高涨,不少人带着它与申城各大地标合影,记者还看到有外省市游客在平台发帖求代购。
10月30日,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开幕,“武康康”亮相文创展区与徐汇展区,现场吸引大批专业观众与市民驻足围观。记者在城博会现场看到,除“武康康”外,不少上海历史建筑也完成IP化,衍生出各类文创产品。
![]()
“武康康”的走红,既得益于其萌趣设计,也源自武康大楼本身的热度。由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宛如停泊在梧桐“海”中的红砖巨轮,是来沪游客必打卡的地标之一。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邬达克旧居、西云楼杜公馆、老市府大楼等历史建筑陆续以多种形式向公众开放,每每引发打卡热潮,其背后,是上海对老建筑持续而细致的修缮与保护。今年城博会期间,上海多区也集中展示了老建筑修缮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
今潮8弄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与武进路交汇处的核心地段。近年来,海派今潮艺术季、港风主题市集等文化艺术活动在此举办,使其成为申城重要的文化地标。
今潮8弄由8条里弄、60幢石库门及多幢百年历史建筑构成,其中8号楼“颖川寄庐”建于1907年。项目团队秉持“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原则,采用专业清洗、结构加固等文物修复技术,复原清水砖墙、木门窗、彩色地砖等历史特色构件,在强化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的同时,适度植入商业功能。
此外,记者留意到,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项目还采用了多项节能与资源回收措施,并通过一系列设计全面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与气候适应性。该项目获得2024年上海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金奖。
![]()
![]()
除此以外,在老建筑修缮中还有哪些技术运用?在黄浦区的展台,系统介绍了多个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技术: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开发地下空间,可采用“顶升托换”技术,将整栋建筑整体顶升约1.6米,待地下空间开挖与结构施工完成后再平稳回落;
在需确保整体风貌完整而又满足现代功能的情况下,则运用“留皮换胆”,即保留外立面并以钢桁架临时加固,对需保留的构件进行编号卸解与修复复位,使新旧结构有机衔接,完成内部空间的更新;
今年,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华严里”已完成整体移位,而“整体平移”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项目,现场可根据条件选用“轨道法”“履带法”“平板车法”等多种工法......
![]()
历史建筑并不止于那些设计精妙的花园洋房,越来越多的工厂旧址也正蜕变为城市新晋打卡地标,位于复兴岛的船台公园在9月3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船台公园前身为中华造船厂旧址,经过改造,原有的生产格局与两座巨型船台被最大限度原真保留,二十余座塔吊与龙门架依次矗立,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近年,小红书 Redland、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哔哩哔哩“干杯音乐节”等活动相继登陆复兴岛,为这片老旧工业区注入潮流活力。
![]()
主办方介绍,本届城博会以“6+4+N”构架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6”指六大主题区:世界城市日、区级成果、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孩子眼中的未来城市、文创;“4”指绿色发展、城市更新、智慧赋能、韧性城市四大展区,重点呈现历史建筑保护、老工业区改造、海绵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等项目;“N”为多场同期论坛、对接与科普活动。
据悉,展会将持续至11月1日,预计吸引数万名专业观众与市民参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