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断镓锗稀土,美国军工立马停摆”——这曾是舆论场的共识,但在持续的出口管制下,F-35仍在量产、驱逐舰依旧下水,为何预想中的“瘫痪”并未到来?答案并非管制失效,而是美国靠“三重缓冲”暂时捂住了供应链的漏洞,这场博弈从来都是耐力战而非闪电战。
![]()
第一重缓冲:战略储备“应急粮仓”,短期撑住刚需
美国早为关键矿产危机备好“后手”,战略储备成了最直接的“挡箭牌”。五角大楼在管制落地前就启动囤货模式,国防后勤局斥资10亿美元收购钴、锑等关键矿产,将稀土储备提升至满足3年军工需求的水平。更关键的是,针对不同物资的储备策略各有侧重:美国国防部明确承认拥有锗的战略储备,能覆盖短期军工缺口,但若换成没有库存的镓,压力已开始显现。
这种储备能直接对冲即时断供风险。以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为例,单艘需消耗4.2吨稀土,美军现有储备足以支撑至少12艘的建造量;即便是每架需417公斤稀土的F-35战机,现有库存也能维持近两年的量产需求。但储备终究是“消耗品”,美国稀土公司CEO已坦言“中方出口实际暂停,我们库存不多了”,这层缓冲正在加速变薄。
![]()
第二重缓冲:全球“凑数式采购”,拼凑临时供应链
为绕开中国管制,美国牵头31国组建“关键矿产联盟”,靠“安全换资源”的套路四处“化缘”。在非洲,推动刚果(金)签署协议控制钴矿;在东南亚,撬动缅甸克钦邦的稀土开采权;甚至强迫乌克兰出让关键矿产开采权,试图用“多点拼凑”填补缺口。
在镓锗领域,美国还盯上了“回收赛道”——ReElement技术公司宣称能从再生原料中提炼纯度99.9%至99.999%的锗,计划扩大工厂规模应对供应紧张。澳大利亚也跟风提升稀土产能,从2023年的3万吨增至2025年的6.5万吨,部分替代了中低端稀土供应。但这些操作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缅甸稀土品位低、运输风险高,回收锗的成本比中国原生提炼高40%,且产能仅能满足美军15%的需求,根本无法形成稳定供应。
![]()
F35战机
第三重缓冲:产业链壁垒“卡脖子”,美国难破技术关
最核心的真相是:镓锗稀土博弈的关键不是“有没有矿”,而是“能不能加工”。美国本土并不缺稀土矿,加州帕斯山矿早已投产,但中重稀土精炼能力几乎为零——即便把矿石运到美国,也没有成熟技术将其转化为能造武器的高纯度材料。中国不仅掌控90%的稀土精炼产能,还通过技术出口管制封锁了稀土萃取分离、永磁体制备等核心工艺,等于掐住了“从矿到材”的关键一环。
镓的困境更突出。美国虽能回收锗,但镓高度依赖原生提炼,而中国掌控全球95%的镓产能。美军最先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Y6型相控阵雷达、F-35的APG85雷达、爱国者防空系统,都离不开氮化镓元器件,这种高端材料的提纯技术至今被中国垄断。即便美国砸4亿美元扶持本土企业,其产能也不足中国的1/20,产品纯度还低3个百分点,根本达不到军工标准。
![]()
美国爱国者导弹
管制的真正威力:不是“瞬间瘫痪”,而是“慢性梗阻”
现在没听到瘫痪消息,不代表管制无效——美军早已“带病运行”。F-35量产速度从每月15架降至9架,单机价格因稀土成本上涨飙升12%;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交付周期从28个月延长至36个月,背后正是镓锗稀土供应的“隐性梗阻”。美国智库测算,若中国进一步收紧重稀土出口(中国占全球99%重稀土加工产能),2027年美军导弹生产将减少40%。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中国用“精准控流”替代“一刀切断供”,用产业链优势瓦解美国的短期应对。战略储备会耗尽,全球“凑数”的供应链难持续,本土技术突破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的平静只是缓冲期的假象,当2027年美军储备见底、替代产能仍未跟上时,管制的真正威力才会彻底显现。
军工体系瘫痪不是“瞬间崩塌”的戏剧场面,而是“成本飙升、周期拉长、技术停滞”的慢性死亡。美国暂时还能靠三重缓冲撑一撑,但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咱们坐等吃瓜就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