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七月十三日,金川门外尘土滚滚,燕王朱棣披挂亲督前军,火炮声还未散尽,南京城墙上却已传来号角——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主动放下吊桥,城门洞开。
![]()
这位曾经指挥朝廷五十万精锐的贵公子,几个月前还是征北大将,如今却成了为朱棣铺路的人。朱棣翻身下马,拍拍李景隆肩膀,笑道:“我有今日,你是功臣。”话音不高,凉意直透后背。
这句似褒实贬的话后来流传甚广。要听懂它,需要把时针拨回三年前,建文元年,也就是一三九九年。靖难之役的第一声炮响,正是李景隆一手点燃。
李景隆生来好牌。祖母是太祖朱元璋的胞妹,父亲李文忠骁勇冠绝,将门虎子不假,可惜老板换了人。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朱允炆急着削藩,对血缘最近的外甥孙更是信任到骨子里。
![]()
建文帝的算盘不难理解:靠李家旧部牵制燕王,再配合黄子澄、方孝孺的文官体系,一文一武足够平衡。李景隆被赐通天犀带、斧钺玺书,风头无两,坊间调侃他是“皇帝口袋里的尚方宝剑”。
麻烦也在这里。李景隆在湖广练兵时,面对的不过是散兵盗匪,他的战报多漂亮,背后站的却是父辈留下的嫡系。真正的硬仗,他一次都没打过。纸面数字五十万,看似海浪,其实是水面薄冰,一戳就碎。
![]()
一三九九年九月,德州以北,官军与燕军第一次大规模对垒。李景隆仗着兵多炮利,先排三层火铳阵,又用弩车压制。朱棣几次探阵,险些被流矢擦中。有人回忆,当时朱棣脸色煞白,可转瞬他就换了招。
夜幕刚降,燕军帅旗猛然调头,从侧翼冲进官军辎重。火把点起,粮车炸裂。更要命的是,李景隆的中军大纛被风吹倒,指挥号令瞬间中断。前排士卒见大纛不见,误以为主将被擒,心神尽失。
接下来像多米诺骨牌。散兵从翼侧溃逃,后队被冲垮,弓弩未及张弦就抱头鼠窜。一夜之间,五十万人马跑得无影无踪。德州城门大开,李景隆只带十余骑南下,连斧钺都扔在营里。
![]()
建文帝并未立刻换将。这种异常宽容,在朝堂上引起议论,却正中朱棣下怀。燕王知道,只要对面还是这个怯战的公子,他就有连胜的把握。果不其然,次年郑村坝再战,剧情重演——甚至更糟。
郑村坝的夜雨里,李景隆再次弃营。士卒混乱时,朱棣骑兵像尖锥插入,把残余抵抗撕成几瓣。此战之后,朝廷精锐所剩不过十之三四,北方防线洞开。李景隆用两次逃跑,帮朱棣省下无数刀兵。
![]()
话说回来,这位“功臣”并非铁了心背叛。更像棋子逆风翻面——活命而已。南京危急,他守金川门,发现城中已无守御可能,干脆拉着谷王投降。市井传言,他对同僚低声叹气:“留得性命,再图来日。”
朱棣登基后的奖赏看似丰厚:太子太师、岁禄四千石、靖难首功。懂行的人都清楚,这是漫天大水泼出去,打算慢慢收回。一年后,周王上奏揭李景隆受贿,接着是刑部、吏部连环弹劾,戏剧味十足。
李景隆被夺勋号、削禄米,最后连门都不准出。永乐二年冬,他在宅邸病重,家人四处求医无门。史书只写四个字:“以忧卒”,其实就是悶死。铺张的棺材抬不出府门,只能拆墙,荒诞得让人发噱。
![]()
军事史里,李景隆常被拿来与赵括并提:口袋里装满兵法,却不会打仗;关键时刻不战而逃,却能在政治缝隙里求生。朱棣那句“你是功臣”,像一枚冷针,捅破了虚假荣光——胜负早写在胆气里。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