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的”“666”“做不了一点”……当这些网络热梗从青少年口中频频冒出,不少老师和家长开始担忧:现在的孩子都不会好好说话了吗?近日,一段语文老师劝导学生“说好中国话”的视频引发热议。老师善意提醒学生慎用网络热梗,多用优美词句表达,这份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不过,在讨论青少年为何热衷网络语言时,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维度的思考。
网络热梗之所以能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首先因为它是一种“社交密码”。这些充满趣味的表达,不仅能精准传递情绪,更能快速拉近同龄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从80后的“帅呆了”,到90后的“神马都是浮云”,再到如今的“包的”“666”,不过是语言随时代变迁的自然呈现。那些属于游戏圈、二次元文化的特定表达,更是年轻人群体认同和文化身份的体现。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成年人往往对这些新兴表达如此焦虑?一方面,网络热梗确实创造了一个成人难以完全介入的交流空间,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向灌输的模式;另一方面,当成年人习惯用自身成长经验衡量新一代时,很容易将“不同”误解为“退化”。这场关于网络语言的讨论,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代际之间的话语权博弈。
语言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生命力。纵观汉语发展长河,它始终在吸收新元素、拓展新边界中保持活力。《人民日报》官微曾用过“yyds”,《新华字典》也收录了“点赞”等网络词汇。这些现象表明,健康的文化自信应该包容语言的多样性。事实上,青少年在某个瞬间依然会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打动,偶尔使用网络热梗,并不会削弱他们对母语的感知能力。
面对网络语言的普及,教育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与其全面封堵,不如积极引导。就像那位引发热议的语文老师,她在指出“包的”不妥的同时,也提供了“我很有信心”等更得体的表达选项。这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在不同场合选择恰当的表达,让语言既保持活力又不失分寸。
据《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3%。在这个数字时代,完全隔绝网络语言既不现实,也没必要。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让他们学会辨别不同表达方式的适用场景,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当我们期待青少年“说好中国话”时,不是要他们拒绝新鲜表达,而是希望他们在语言的多元世界中,始终保持对母语的热爱与敬畏。相信文化的自净能力,相信语言的包容力量,相信年轻一代的判断力——这或许是我们面对网络热梗时更可取的态度。
原标题:《上观时评|青少年爱用网络热梗,不妨多些理解和引导》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谢飞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