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臣谈教育核心关切:以心理守护为基,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评价一个学生的成长,不能只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更要看见他们眉宇间的状态——是舒展的还是紧绷的,是自信的还是怯懦的。心理的健康,才是支撑学生走得稳、走得远的‘隐形基石’。”近日,在一场教育主题交流活动中,杨昊臣围绕“注重学生心理”展开深度分享,结合观察与思考,剖析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守护路径,引发广泛共鸣。
在杨昊臣看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学生面临的成长压力早已超越传统认知——课堂上的学业竞争、课后的兴趣班负荷、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人际比较,甚至家庭氛围中的隐性期待,都可能成为压在学生心理上的“细碎重量”。“我曾遇到过一位初中生,因为连续两次月考成绩下滑,每天背着书包出门前都要反复检查好几遍作业,晚上甚至会偷偷躲在房间里哭。家长一开始以为是孩子‘不够努力’,直到后来才发现,孩子是怕自己‘让家人失望’而陷入了严重的自我否定。”他举例说道,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波动不会直接表现为“叛逆”或“厌学”,而是藏在“沉默寡言”“做事拖延”“情绪敏感”等细微变化里,若不能及时察觉并疏导,很可能从“暂时的情绪困扰”演变为“长期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性格养成与人生选择。
他进一步指出,“注重学生心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教育环节的每一个细节中,尤其要避免两种误区:一是将“心理关注”等同于“问题干预”,认为只有学生出现明显心理问题时才需要重视;二是用“成年人的视角”代替“学生的感受”,用“你应该怎样”的说教取代“我理解你”的倾听。“真正的心理守护,应该是‘提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多一句‘没关系,再试试’的鼓励,家长在饭桌上少一句‘别人都比你强’的比较,都能为学生营造更宽松的心理环境。”杨昊臣提到,他曾建议身边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多做“倾听者”而非“评判者”——当学生分享烦恼时,先放下“解决问题”的迫切,先认真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这种“被看见、被接纳”的感觉,往往是疏导心理压力的第一步。
谈及如何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网”,杨昊臣强调,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从学校层面,除了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更要让“关注心理”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意识,比如在批改作业时多写一句鼓励的评语,在发现学生状态异常时主动沟通;从家庭层面,家长要学会“看见”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用“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做喜欢的事,让家庭成为学生心理的“安全港湾”;从社会层面,应减少对“神童”“学霸”的过度渲染,传递“成长没有标准答案”的价值观,为学生营造更包容的成长氛围。
“学生就像正在生长的小树,知识是滋养枝叶的阳光,而心理健康就是支撑树干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得稳,枝叶才能长得茂,未来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杨昊臣在分享的最后说道,“守护学生心理,不是为了让他们避开所有挫折,而是帮助他们拥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这才是教育最该传递的力量,也是为学生未来人生埋下的‘宝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