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九州风雅》(下部)
10月30日至11月8日 中午12:00
CCTV-10《百家讲坛》播出
![]()
“九州”,一个刻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名字。它不仅是地理,更是我们心灵归属的深刻意象:节日欢庆时,我们高呼“九州同庆”;面对山河时,我们赞叹“九州四海”;心怀天下时,我们立志“九州共贯”;祈愿盛世时,我们憧憬“九州攸宁”。那么,这个承载着家国情怀的“九州”究竟从何而来?它们又是如何铸就凝心聚力、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
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带您穿越时空,重走《禹贡》九州中的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在历史的记忆与壮阔的山河间,开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邃心灵之旅,敬请关注《九州风雅》(下部)。
![]()
![]()
烟花三月下扬州
盛世繁华之下的一方精神高地
![]()
![]()
![]()
《尚书·禹贡》中,扬州早已作为九州之一被载入典籍——“厥土惟涂泥”“水波扬也”,点出了它多水交汇的地理宿命,正是这片水土,孕育了千年繁华。
隋唐大运河贯通后,扬州凭江淮之利,崛起为“扬一益二”的东南都会,盐铁、丝绸、茶叶汇聚于此,商船络绎,十里长街、灯火通明,一派“繁华扬州梦”的盛景。然而,这座城市的魅力不止于物质的富足。北宋欧阳修到任扬州知州,登蜀冈、建平山堂,拆僧房以通远眺,使登临者能“一览无余”。他挥毫写下:“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这一堂庑,将喧嚣世俗隔绝,为文人开辟出精神高地。此后,苏轼、秦观、沈复等纷至沓来,诗酒唱和,使平山堂化作江南文心的象征。这里的文学,不再是浮华的享乐,而是寄托着咏史怀古、忧国思人之情。平山堂因文而名,扬州因文而久,它既是运河之都的富庶象征,也是江南文化的精神灯塔——因运河而生,因文化而永恒。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
从民间传说到“借一还二”的英雄博弈
![]()
![]()
![]()
《禹贡》九州,荆州居南,自古便是江汉交汇、水系纵横的战略命脉。春秋在此立楚都郢,三国在此成三国鼎立之势。江山险固,沃野千里,荆州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决定天下的智慧与豪情。耳熟能详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不过是民间传说,真实的历史,是一场更加精彩的权力博弈。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为共抗北方曹操,确实曾将南郡“借”给刘备作为立足之地。然而,刘备的智略远超“赖账”:他以此为跳板夺取益州,并最终通过多次协商和战事周旋,实现了“借一还二”的壮举——刘备成功保留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将长沙、桂阳归还江东。隆中草庐的纵论天下,赤壁江面的烈焰冲天,关羽守荆州的忠勇,都让这片江汉沃土充满英雄气象。荆州,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战略要地,更是英雄之魂、历史大戏交织的浪漫舞台。
豫州·九州之“中”
不仅有大象的足迹,更孕育了和平哲思
![]()
![]()
![]()
河南简称“豫”,其根源可溯至《尚书·禹贡》所定的中央之州——豫州。“豫”字从古至今充满奥秘:它曾被附会为“人牵象”的“牵象之地”。这一浪漫的联想并非空穴来风——考古证实,气候温暖的殷商时期,亚洲象确实遍布豫州大地,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写实象类器物,留下了这段自然史诗的铁证。
![]()
![]()
文字学的分析,揭示了“豫”更深刻的内涵:其本义是“快乐、安适”。豫州,代表着先民心中安居乐业的理想乐土,是《诗经》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精神原点。然而,地居九州腹地的现实,却让这份静好成为奢求。连绵的战火与黄河泛滥,使豫州成为兴衰与血泪的见证地。正是对这种安适生活破灭的切肤之痛,催生了中原大地深刻的反战哲思。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兵器斥为“不祥之器”,墨子则奔走千里,以“非攻”实践大爱。豫州不仅是中国的地理中心,更是思想的熔炉,这片地理上的“中州”,最终以不朽的哲思,成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文化高地与精神定鼎之基。
梁州气象
一根节杖如何连通了整个世界
![]()
![]()
![]()
《尚书·禹贡》中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这片雄踞华山以南、黑水之畔的土地,涵盖包括四川、重庆、汉中以及部分云贵地区,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巴蜀之地,山川险峻,文化多元,孕育出坚韧与开拓的精神。梁州汉中城固,也就是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正是丝路先驱张骞的故乡。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自长安启程,肩负联合月氏抗击匈奴的使命,西出玉门关,踏上漫漫戈壁之途,他辗转异域,不料被匈奴拘留十余年。那根象征朝廷威仪的节杖,成为他坚守初心、不辱使命的信物。历经艰险归来,张骞带回的不仅是军事情报,更带回一幅通向世界的地图——月氏、大宛、康居等国的地理民情、物产风俗与战略资源,从此开启了华夏与西域交流的新纪元。梁州,也因此由边陲戍地化为文明交汇的桥梁。梁州之名虽渐隐史册,但其开放、包容与进取的精神,早已融入丝路遗风。张骞的汉节传奇仍在回响: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勇于开拓、以和平连接世界的胸怀,始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
雍州古韵
千百年来,阳关何以成为游子的心灵坐标
![]()
![]()
![]()
《尚书·禹贡》记载的雍州,西至敦煌,东至西河,大致包括今宁夏全境、甘肃和陕西的华山以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中东部。其核心秦中,即关中平原,渭水奔流,沃野千里,自古有“帝王州”之誉。周秦汉唐,十三王朝在此建都,雍州的地理格局,也塑造了其独特的边塞情怀。
西汉以来,阳关作为丝绸之路南路的咽喉,既是商旅往来的要道,也是文化交融的枢纽。阳关的盛名,离不开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送别诗以清新的柳色、浓烈的酒香,勾勒出边塞的孤寂与深厚友情,后人将其谱为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琴音悠扬,广为流传。虽然雍州之名淡出历史,但是其文化光芒从未黯淡。阳关,正是雍州精神的凝练象征:它承载了镇守边疆的坚韧,昭示着连通世界的胸襟,更蕴含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九州风雅》(下部)
10月30日至11月8日 中午12:00
CCTV-10《百家讲坛》播出
![]()
来源:“央视科教”公众号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耿曈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