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国内外标准不一样,测对血压才好判断。
整理| 医学界报道组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启航。本届大会以“心域无界,智向未来”为主题,凝聚着大会对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美好期许。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新军教授受邀对《2025年加拿大基层高血压指南》[1](以下简称加拿大指南)进行深度解读。
该指南专门针对城市社区、农村等初级医疗机构的高血压人群管理,这与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的需求高度契合,并提出了以自动血压测量为基础的诊断标准、强调心血管风险分层在治疗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推荐简化而高效的药物治疗路径。本文整理张新军教授的精彩解读,以飨读者。
![]()
图1:张新军教授汇报现场
诊断标准:130/80mmHg与测量方式的革新
张新军教授首先强调,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其管理体系存在明确的分工:绝大多数患者的长期日常管理需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而高级别医院更多承担复杂病例、难治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的诊疗任务,这一管理定位与加拿大压指南的核心导向高度契合。
在诊断标准方面,加拿大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阈值设定为≥130/80mmHg,这一标准与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一致,不同于中国大陆与欧洲仍沿用的≥140/90mmHg。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指南的这一诊断标准并非基于传统手工测量,而是建立在“自动血压测量”的基础上——张新军教授指出,目前加拿大已在医疗机构、药店乃至家庭中广泛普及电子血压计,以自动测量方式替代传统手工测量,这种模式能有效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诊室测量值偏高、诊室外正常)的干扰,显著提升血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同时,加拿大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诊断的“多维验证”原则:确诊高血压时,不能仅依赖单次诊室自动测量结果,必须结合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结果综合判断。
对于这一诊断标准的争议,张新军教授引用我国孙英贤教授团队的研究给出了关键参考(图2):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89mmHg)的人群,在全因死亡风险上与正常血压人群无显著差异。然而,在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该人群已表现出明显升高,尤其当患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已有心血管疾病时。
![]()
图2 强化降压组的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降低
高血压治疗:时机、目标与药物方案
(一)治疗时机:结合“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双重评估
加拿大指南打破“仅以血压水平决定治疗启动”的传统逻辑,强调结合患者心血管风险分层制定策略,具体建议如下:
➤ 立即启动药物治疗的情况:
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无论风险分层如何。
收缩压130~139mmHg,但心血管风险为“高危”(如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心血管疾病)。
➤延迟启动药物治疗的情况:
收缩压130~139mmHg且心血管风险为“低中危”:优先进行为期12周(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
这一策略与我国指南既有共识也有差异。我国指南对“非高危”人群的药物启动时机更谨慎,明确提出“正常高值阶段(120~139/80~90mmHg)的非高危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是首要措施,暂不推荐药物干预”;且对于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低中危患者,建议在收缩压≥140mmHg后启动药物治疗,因研究显示此阶段干预的心血管获益更显著——而收缩压140mmHg以下时,药物治疗的获益尚未明确。
(二)药物方案:简化联合治疗,优先单片复方制剂
考虑到基层医疗的实操性,加拿大指南推荐“小剂量联合治疗”为核心策略,避免单药大剂量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提升降压达标率,具体方案如下:
1)初始联合治疗:优先推荐单片复方制剂,其优势在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漏服风险。联合治疗推荐组合为如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噻嗪类利尿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
ARB+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
2)三药联合治疗:若两药联合后血压仍未达标,推荐“ACEI/ARB+长效CCB+噻嗪类利尿剂”(即A+C+D方案)。
3)四线治疗:若三药联合仍不达标,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加用螺内酯。PATHWAY-2研究证实(图3),螺内酯作为四线药物,其降压效果优于其他类型药物,是难治性高血压的优选方案之一。
![]()
图3:应用螺内酯与其他药物对比
启示与思考:中国实践的参考价值
1.重视诊室外血压测量的推广:我国基层机构目前仍以诊室测量为主,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的漏诊率较高。可借鉴加拿大经验,逐步普及家庭自测血压设备,并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纳入高危人群的常规评估项目,提升诊断准确性。
2.细化风险分层指导治疗:加拿大指南“血压水平+风险分层”的双重评估模式,可帮助我国基层医生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建议基层医生在临床中严格落实心血管风险分层(如结合年龄、血脂、血糖、靶器官损害等指标),为不同风险人群制定个体化方案。
3.强化单片复方制剂的应用:我国基层患者服药依从性仍有待提升,单片复方制剂能减少服药次数和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建议进一步推动SPC在基层的可及性,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告知联合治疗的优势,提高用药依从性。
4.平衡“早期干预”与“证据支持”:加拿大指南对130~139mmHg高危人群的早期药物干预,为我国提供了新思路,但需结合我国人群的研究证据。未来可开展更多针对我国基层人群的临床研究,探索更适合我国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阈值。
总结
《2025年加拿大基层高血压指南》以基层实操性为核心,在血压测量规范、诊断标准、治疗时机与药物方案上均提出了明确且简化的建议。其“130/80mmHg诊断阈值”“结合风险分层启动治疗”“优先单片复方制剂”等策略,为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临床应用中需注意,指南并非通用模板,需结合我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医疗资源分布及研究证据进行个体化调整。未来,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需进一步推动“诊断标准化、治疗个体化、管理长期化”,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医患共同参与,实现高血压的有效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
参考文献:
[1]Hypertension Canada guide 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 CMAJ, 2025, 197(20): E549-E564.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