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而历史写作者是用笔墨将那些浪花打捞、串联,编织成可被后人触摸的故事与意义。
![]()
已年过八旬的郭志坤是沪上著名的学者型出版人和历史写作者:他策划并主编了“中国断代史系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等学术著作;他与陈雪良合著的上下册《中华一万年》、全十册《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等获得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通俗读物奖及华东古籍优秀通俗读物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撰写《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并于今年完成出版《永乐帝大传》。
这三部“大传”以扎实的史料、严谨的笔触与辩证的视角,重新审视秦始皇、隋炀帝、永乐帝三位颇具争议的帝王,既呈现其开创性功绩,亦不避讳其历史局限,为读者提供了立体而深刻的历史认知样本。
![]()
《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永乐帝大传》
10月29日,郭志坤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看来,召开这样一个出版座谈会恰逢其时,“我们得以探讨历史写作的时代价值,点醒历史写作的意义所在。”
![]()
《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永乐帝大传》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熊月之认为,包括《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永乐帝大传》在内的“三帝大传”呈现出三大特点——大题目、大视野、大手笔。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秦始皇、隋炀帝、明成祖三位争议极大的皇帝提供了更具象、更丰满的历史画像,更在于通过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深层逻辑、制度变革的经验教训与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剑光回忆道,知道郭志坤这个名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的学术研究受其历史出版影响很大。“郭老师谈自己的写作动机是‘在对史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订正的基础之上,站在历史的评判台上,不掩饰邪恶,也不埋没贡献,对隋炀帝作出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评述’,我认为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而郭老师做到了。九十年代第一版出版时,郭老师就有这样的态度,这是很了不起的。”
![]()
10月29日,郭志坤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
“写作之路也是认知重塑之路。”郭志坤表示,以新时代的语境探寻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既拓宽了历史的视野,深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也反哺专业的实践。他试图将浩瀚的史料和历史人物的生平以通俗化的语言呈现,既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脉,也为当代读者提供精神滋养。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在现场,王为松、阚宁辉、郭志坤、王兴康、王焰等学者、出版人向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文汇出版社、上海社科中心、申元书院赠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