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关注我很久的读者加了我好友。她是通过《》这篇文章关注的白梦,当时她正值高考结束。
![]()
这位读者来自安徽一个小县城,算是白梦的老乡,她觉得自己是那种典型的“做题家”,一路都很努力,只是觉得高考没发挥好,去了个自己并不太满意的学校。最近又发现专业就业前景也不太乐观,心里挺迷茫的,就来问我该怎么办。
我当时正在洗澡,微信语音转文字跟她聊的,大意就是如果专业普遍不太行,就尽早转。
今天就借着这件事,聊聊对未来就业的一些看法。
我感觉估计用不了三年,大家会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景观:满大街的“大学生回炉技师班”,甚至可以说好的本科不比大专差。
其实现在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了,只不过现在还不是很普遍。
这两年,如果你真在大学或就业端口工作,或者有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朋友,你一问就知道,现在很多本科院校,特别是某些专业的就业率,远比“公开数据”上那个数字要惨淡。
有些学校为了保住自己的学科建制,甚至开始和当地企业搞“阴阳合同”。
什么意思?
就是校招时敲锣打鼓把学生招走,签了合同,学校拿着这个去上报就业率,企业拿着人头去抵税。等风头一过,不管试用期有没有结束,企业就以各种理由把毕业生全辞了。
这套操作下来,学生被当耗材涮了一遍,但学校的数据保住了,企业也拿了好处,皆大欢喜。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前几年讨论很火的“五五分流”。
现在很多地方不是取消“五五分流”了吗?按理说,出生率下降,高中扩招,那中专技校应该要黄了才对。
之前所有大V都倾向于预测中高职的死亡。
但现实啪啪打脸。
你现在去了解一下,会发现很多地方的中专招生情况根本不差。特别是在东北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中专生报名诡异增长的情况。
这说明啥?
这说明在就业这事上,嗅觉最灵敏的,永远是底层的老百姓。什么专家预测、宏大叙事,都不如隔壁老王家孩子找不找得到工作来得真实。
现在哪个村里没几个“家里蹲”的本科生?
他们就是最直观的就业风向标。我估计,到2026年之后,“家里蹲”这个群体的规模,会从现在的“个”变成“群”。
直接原因还是那个,就是供给和需求错配了。
至于深层原因,老掉牙的东西了,懂得都懂这里先不说了。
现在电焊工、汽修工、电工的就业率,实打实地比本科的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这些专业强太多了。
不信你去问问这两年秋招的文科生,是不是求职软件都刷烂了,投了几百份简历,找不到月薪四千,双休不加班的正常行政工作,甚至连个“已读不回”都算奢侈,直接未读。
所以考公热的核心是啥?
其实就是在追求稳定,追求一个饭碗而已。除了考公考编,大部分人发现,自己真的没地方可去了。
看明白上面这些,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大学生回炉技校会成为刚需。
你先别质疑,可以等等看,三年内,这事会成为社会常态。
国家也不用再费劲强制搞“五五分流”了,因为市场会用一种更残酷、但更高效的方式来自动分流。
你看这个链条是怎么形成的。
1.家长不信邪,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高中,坚决不去技校。
2.教育部扩招,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本科率逐年提高,皆大欢喜。
3. 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和万金油工科毕业,发现找不到工作。
4. 考公考编,唯一的出路似乎只剩这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5. 考不上的大多数, 考上的毕竟是凤毛麟角,考不上又得吃饭,咋办?
6. 回炉技校,为了找工作,必须学一门手艺。
于是,这群本科生,又自己走回了技校的大门。
你看,这个闭环多完美。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高中赚一笔,大学赚一笔,现在技校又能再赚一笔。而且,这批“回炉”的技工,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综合素质奇高。
以前国家还得花钱给技工搞通识教育、素质培养,现在完全不需要了。
这个成本,通过这个闭环,成功地转嫁给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小家庭。
往后十年,社会结构大概率会呈现出几个趋势。
第一,养老产业会成为最大产业。
老龄化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护工、护理、康复这类岗位将是未来的“蓝领金饭碗”。
第二,机器人并不会消灭所有工作。
它淘汰的是流水线工,但会创造出大量维修和维护岗位。
机器越多,需要修机器的人就越多。你看着是“科技进步”,实际上是“产业分层”。
第三,劳务派遣会成为就业主流。
以后,别管你是国央企还是大型私企,“铁饭碗”会越来越少。为啥?实体产业投资九死一生,大家都不傻,有钱人宁愿搞金融配置也不愿投实体。
那么,就业的责任就落到了国央企和那些大财阀头上。他们怎么承担?答案是:劳务派遣。地方国企也只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加杠杆的方式再融资,来承担这个社会责任。
但他们只提供劳务派遣的机会。管你是985还是211,只要这个行业的人才供给足够多,一律先进派遣岗。这既解决了就业,又压缩了用人成本。为了防止年轻人偷懒,他们还会搞出“劳务竞聘正式员工”这种胡萝卜,让你在里面玩命内卷。
这套机制一旦形成,就会是长期趋势。
第四,兼职化会成为年轻人的常态。
很多年轻人不再执着于“正职”,而是边打工边备考。
便利店、外卖、咖啡厅,都是他们的临时落脚点。
按照现在的扩招模式,除了那些真正搞现代工业化、不可替代的工科博士,其他学科的博士会变得非常不好找工作。
社会就是一个供需循环。
一个东西,不管它听起来多高大上比如博士,一旦供过于求,它就不值钱。相反,一个东西比如高级技工,如果供给稀缺,它就一定值钱。
10到15年后,一个有10年工作经验的成熟焊接工,他的最终收入会远高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博士。
这就是周期,这就是现实。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