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省东阳市,有一个被称为“花园”却曾经名不副实的村庄。
改革开放前,这里流传着“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的辛酸民谣。
1978年,花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仅87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然而四十多年后,这个村庄却创造了年营业收入786亿元的奇迹,这里的村民家家住别墅、户户开豪车,500万资产在这里只能算“困难户”,1000万才勉强算是“普通家庭“。
那么这四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
现在提起花园村,没人能想到它以前有多穷。七十年代末,这地方被一圈小山围着,活像个漏风的破口袋,人均一年才挣87块钱。
村民们过日子,每粒米都得掰着算,要是赶上老天不帮忙,地里收成差,全家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那会儿村民住的房子,墙是用泥巴糊的,房顶盖着茅草,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帘洞”。
屋里得摆上大大小小的盆和罐子,叮叮咚咚接雨水,晚上睡觉都得听着这“交响乐”。
![]()
村里的路更没法提,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晴天走一步沾两脚泥,雨天更是深一脚浅一脚,别说拉货做生意,就连出门买个东西都费劲。
那时候的花园村,就像被人忘了的小岛,没个像样的营生,大伙过日子,全靠“熬”。
![]()
花园村能有后来的大变化,多亏了邵钦祥。
1976年,22岁的邵钦祥当上了生产大队长。看着村里穷得叮当响,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发誓要带着大伙挖掉穷根,找出条活路来。
1981年,邵钦祥偶然看到一篇报道,说蜡烛市场缺货,他立马觉得这是个机会。
![]()
为了凑钱办厂,他跑遍了亲戚朋友家,最后干脆把自家祖屋抵押了,才凑够500块启动资金,在村里废弃的祠堂里办起了蜡烛作坊。
创业的日子苦得没法说。没有机器,大伙就靠手一点一点搓蜡烛,手上磨得全是泡;没有销路,邵钦祥就带着人拉着板车,走乡串镇去推销。
路不好走,常常走得一身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就凭着这股不服输、不要命的劲头,蜡烛厂第一年还真赚了钱。
钱不算多,但对花园村来说,这可是从无到有的大突破,让大伙终于看到了过日子的希望。
![]()
尝到创业甜头后,邵钦祥的眼光又瞄准了更有潜力的服装业。当时村里有几台闲置的老缝纫机,还有不少会做针线活的妇女。
他瞅准机会,主动联系外部厂家接服装加工订单——这行当可比之前的小生意赚钱多了。
那段日子里,邵钦祥忙得脚不沾地:白天他盯着生产车间,一会儿帮着调试机器,一会儿指导妇女们按订单要求做工,生怕出一点差错。
![]()
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又捧着裁剪书熬夜学习,经常一忙就到凌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花园服装厂就实现了5万多元的产值,还赚到了7000元的利润。
邵钦祥的成功像一颗“定心丸”,一下子点燃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村里很快冒出了几十家家庭小企业,花园村也有了最早“创业村”的模样。
但邵钦祥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小打小闹,他又接连创办了甜菊糖甙厂、磁钢厂、锁厂等10多家企业,把村里的产业越做越广。
![]()
可随着企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成了“拦路虎”。
1996年,邵钦祥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和中科院合作开发维生素D3项目。
这事儿在当时听着就像天方夜谭——技术难度大不说,投入更是像个无底洞,不少人都觉得他“疯了”。
研发过程中,不仅要不断砸钱,还得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压力如山一般压在他身上。
![]()
但邵钦祥没打退堂鼓,他顶着所有人的质疑和压力,硬是拿出2000万,这笔钱在当时对花园村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买断了这项生产技术。
就这样咬牙坚持到2003年,花园村的维生素D3产品终于成功卖到了国外,让这个小村庄一跃成为全球主要的维生素D3生产地之一。
如今,从花园村走出的花园生物,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稳稳占据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
邵钦祥在把维生素D3这类高技术产业做得稳稳当当的时候,没停下找新机会的脚步,一眼就瞅准了红木家具产业。
2005年广交会上,他敏锐地发现红木家具里藏着不小的利润空间,当即就决定要闯一闯这个领域。
可当时的情况太难了,既没有稳定的原材料进货渠道,也没有做红木家具的技术底子。
但邵钦祥偏不信这个邪,非要扭转困局。
![]()
为了找原材料,他先后三次跑到东南亚,在热带雨林满是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硬着头皮跟老挝、缅甸的木材商谈合作,磨破嘴皮子才打通了原材料的路子。
另一边,为了请到东阳木雕的老师傅来帮忙,他效仿“三顾茅庐”,一次次上门拜访,还开出比市场价高不少的工资,终于用诚意打动了老师傅们。
到了2009年,村里投了大笔钱,建成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红木家具城。
这家具城的发展势头特别猛,到2023年的时候,已经吸引了2300多家商户入驻,一年的交易额更是高达145.8亿元,成了全世界数得着的大型红木家具市场。
![]()
随着花园村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日子越过越富裕,邵钦祥开始琢磨着怎么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
他总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周边村子都好起来,花园村才能发展得更踏实、更长久。”从2004年起,花园村做了件让别处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周边18个村子,一个接一个主动申请并入花园村。
两次并村之后,花园村彻底变了样。以前它只是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500人的小村子,如今变成了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6.5万人的“超级大村”。
![]()
不过,这场乡村“大整合”可没那么容易。
村子合并后,花园村立马投了巨额资金,给新并入的村子修路,升级水管和电网,还改造了垃圾处理设施、种了更多绿植,让原来生活条件差的村民,一下子就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更难的是让大家的心拧到一起。为此,花园村推出了“一分五统”的管理办法:“一分”就是把村里的企业和村委会的事务分开管理;“五统”则是财务统一管、干部统一调配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工作、村民福利统一发放,还有整个村庄统一规划建设。
这套办法把各个村子的资源都整合到了一起,真正实现了共同发展,让大家伙儿都尝到了抱团致富的甜头。
![]()
花园村挣了钱,点不藏着掖着,全花在了村民福利上,硬生生把村子打造成了人人羡慕的高福利小社会。
教育上的福利更是让人眼红,从幼儿园到高中这16年,村民孩子上学一分钱不用掏,全免费。
要是孩子有出息考上大学,还能拿到高额奖学金,更别说考上博士了,给的奖金多到足够在当地买套房,谁家孩子能考上,全家都跟着骄傲。
养老方面,花园村更是舍得下血本。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有高龄补贴,年龄越大,补贴给得越多,到了100岁,一年就能领一万元。
![]()
村里还专门了高标准的老年公寓,设施齐全又舒服,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免费住进去,老人们在这儿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心了。
住的方面也不含糊,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别墅,不少家庭家里还装了电梯,出门一看,门口停两辆小汽车都是常有的事,这生活比城里不少人都滋润。
村里的配套设施更是按城市标准建的,大型商场里想买啥都有,现代化电影院能看最新大片,图书馆、体育馆也一应俱全,甚至连肯德基、瑞幸咖啡这些连锁品牌都开了店,日常消费特别方便。
出门也不用愁,村内的免费公交随叫随到,要是想自己开,村里还有共享汽车。这哪还像个村子啊,分明就是个缩小版的现代化城市社区。
![]()
2020年,花园村迎来了“高光时刻”,被纳入浙江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试点,成了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
这不仅让花园村在城镇化路上跨出了关键一步,也给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想法、新路子。
谁能想到,如今这么富裕的花园村,以前竟是个穷山沟,当年人均收入才87元。
而到了2023年,全村营业收入高达725亿元,人均收入也涨到了17.6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这样的变化真是让人惊叹。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