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她是爱的分贝的志愿者,走进听障家庭记录希望;她也曾是实习生,在档案室里默默整理救助材料。2025年,她成为爱的分贝耳蜗项目的受益人,用全新的方式听见世界。
她是小慧,一个公益慈善专业的学生。她的故事,关乎一场奇妙的身份轮回,更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深刻体验。
01
从“百度搜索”到“初心所向”
“有没有什么社会组织是做关于听障公益的?”
![]()
△小慧大学校内运动会获奖照片
2023年12月,学习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小慧,在完成一次专业认知实习后,心里萌生了这个疑问。一次百度搜索,让她找到了“爱的分贝”。
这个搜索并非偶然。早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小慧便遭遇了语后聋的“突袭”。2017年暑假,她被确诊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损失50db-60db)。因为经济和病情程度,小慧当时只给右耳配了助听器。
但是,随着时间脚步渐长,小慧的听力也在逐渐消退。于是,在2021年,小慧给自己的左耳也戴上了助听器。
“共同的愿景+一致的价值观+相似的经历+纯粹的热爱”,谈及最初为何以志愿者和实习生身份走进爱的分贝,小慧这样总结。她深知听障人的不易,想“尽己所能,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02
在走访中看见曾经的自己
作为志愿者,小慧的任务是参与线下家庭走访。她清晰地记得2024年11月18日那天,那是她第一次参与走访,甚至暗暗担忧因自身问题影响到评审会结果,导致听障家庭最终不能获得资助。
![]()
△小慧第一次参与爱的分贝志愿走访
“初见那位小朋友(小包)甚是亲切,但更多的是羡慕、担忧、共情、祝福。”小慧说,那是她第一次亲眼看到人工耳蜗的样子,“我羡慕她可以早早地安上耳蜗,听见这个世界美妙的声音,而我一直处在时而听见又听不清的无奈里。这个枷锁困扰着我无处诉说。”
这段经历为她锚定了人生方向。“它让我看到,比听见声音同等重要的是被爱包围的环境。听障人群的幸福不仅仅来自于助听设备,更来自于身边永不缺席的家人。”小慧感慨道,“人,总是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才不辜负来这世界走一遭。做公益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奉献,它更是一种彼此双向的治愈。”
03
从“想避嫌”到“被看见”
此前,虽然已为双耳都佩戴上助听器,但在不适配的仪器下,小慧的听力水平依旧不理想。最新检查结果显示,小慧的左耳损失约65分贝,而右耳已达到85分贝的极重度水平。
2025年2月,正值大学寒假,小慧开始和家人商量植入人工耳蜗的事。由于经济原因,需要申请救助,但小慧却犹豫了:“因为我做过志愿者和实习生,不少工作人员认识我,我担心他们会因这层关系给予我过多关照而产生不公平问题,想避嫌。”
最终,在家人的鼓励下,小慧在今年7月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我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至于能不能通过,我相信机构自有专业判断。”在小慧心里,无论评审结果如何,家人都会全力支持自己做耳蜗手术:“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有父母和哥姐的支持和陪伴”
当申请通过的消息传来,她感受到的是“喜悦、感动和有被看见”,爱的分贝那句“一旦遇见,就不放开爱的手”的slogan,在她眼前具象化了。
04
第5遍听清字母时的眼泪
2025年8月15日,小慧右耳的人工耳蜗手术顺利完成。9月9日,在朋友的陪伴下,她在北京开机。
![]()
△小慧耳蜗开机现场
“很奇妙,稍有喜悦又略带担忧。”小慧这样描述开机时的感受。在听字母辨音环节,一遍又一遍的听错让她心情失落。“在调机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在第5遍时终于听清听懂说的什么字母。这一瞬间让我想流泪,过程真的很不易。”
如今,小慧实现了“助听器+耳蜗”的双耳聆听模式。她形象地解释二者的不同:助听器像“放大装置”,听到的是真实的声音;而人工耳蜗则是“全新的听力系统”,需要重新学习识别声音。
对小慧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开机后能够清晰听见风吹的声音,短距离交流可以不依赖看口型,看电视的声音更小却听得更懂了。对她而言,植入耳蜗是“融入社会的关键钥匙”,让她在心理上变得更开朗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05
“魔法中转站”里的三重身份
拥有志愿者、实习生和受益人三重身份,小慧对“爱的分贝”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小慧说,作为助人者,她体会到公益“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专业和规范”。而作为受助者,她发现“真正的公益不是给予和施舍,而是平等的帮扶和用心的陪伴,更是一场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深刻体验”。
在小慧心中,爱的分贝给予她的,远不止是一笔资助款,更是一种系统性、兜底性、专业化的支撑体系,是“经济支持+专业指导+持续关注”。
“资助款极大地缓解了我的家庭经济压力,让我和家人能更从容地面对整个过程。”小慧说,从资助申请到开机整个流程,爱的分贝都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引,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成本。持续的关注让小慧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帮助过的一个服务对象,更是一个被真心牵挂的家人。
小慧亲切地将爱的分贝称为一个“魔法中转站”。“它不仅创造爱,也能将每一份爱心通过专业严谨的流程无限放大。作为助人者时,我是这个魔法站的‘魔法师’;作为受助者时,我成为了被魔法温暖照耀的对象。”
06
自己淋过雨,想为别人撑把伞
高考那年,小慧通过单独招生考试,从江西考入了北京的高校。最初填报志愿时,她一心向往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最终却因调剂,进入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
![]()
△小慧参与志愿服务
大一学期末,恰逢学校换专业的关键节点。彼时的小慧,尽管并非主动选择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却凭借扎实的学业表现稳居全专业前五,具备申请换专业的资格。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悄悄告诉她“再想想”—— 最终,经过反复斟酌,她还是决定留在原专业,继续深耕公益慈善事业管理领域。
如今回望那段选择的岔路口,小慧坦言:“我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反而很感谢那时有勇气坚持的自己。如果没有当初那个选择,就不会有后来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更不会有如今能斩获国家奖学金的我。一路走来,我愈发坚信一句话: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2026年夏天,小慧即将毕业走出校园。此时,她已经有了清晰而坚定的规划:提升学历继续深造(本科),希望未来能投身公益行业。“如果有机会,我想以自身独特经历,去支持和鼓励那些正在经历我曾经历过迷茫和困难的家庭。”
从公益新人到受助者,再到未来的同行者,小慧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爱与专业的循环。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当善良与勇气相遇,生命便能奏响最动人的乐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