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鑫亮
中非合作历经数十年发展,已从传统援助转向以技术共享、产业链整合和市场开放为核心的互利共赢模式。农业和服务业作为非洲经济转型的两大支柱,在中非产业合作框架下展现出显著活力。中非产业协作通过资源互补与经验共享,正深度重塑非洲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依托工业化建设经验,结合非洲自然禀赋与人口红利,在技术创新、设施升级与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形成协同效应,有效推动生产效能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然而,技术适配性不足、气候变化冲击、制度性壁垒等问题仍制约合作效能,亟需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
![]()
农业合作:从“输血”到“造血”
技术赋能与生产力提升。中国通过在非洲建立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培训当地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例如,提供有关病虫害防治、土壤管理和高效灌溉实践的基本知识,使农民能够提高产量并减少对传统方法的依赖;推广玉米密植、杂交水稻种植等300余项技术,使非洲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
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转让,中国向非洲各国引进现代农业机械、灌溉系统和高产作物品种,提高效率,减少收获损失,提升农业总产量。
在尼日利亚,中国对农业技术的投资在振兴该国水稻生产行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专家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引进高产水稻品种和现代加工技术。尼日利亚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常务秘书乌马基赫表示:“中国有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希望以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为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来到尼日利亚,把更多可借鉴的现代农业科技带到尼日利亚,让中尼农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更进一步。”
尼日利亚通过引进中国稻种,实现稻谷增产200多万吨;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截至2022年12月,累计种植面积达7.5万公顷,平均产量在每公顷7.5吨左右;菌草技术更是在卢旺达等地形成产业链,带动3万人就业,成为“致富草”。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中非合作从初级生产向加工、物流等环节延伸。例如,科特迪瓦的中资橡胶加工厂将原材料转化为标准橡胶出口,附加值显著提升;埃塞俄比亚通过中国的电商平台,出口中国的咖啡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帮助非洲国家开发木薯深加工产品(如面条、酸奶),突破传统用途限制。
卢旺达通过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从中国的数字行业中受益匪浅,并促成一个强大的电商平台的开发,助力当地小企业拓展市场。当地企业家简·克劳德乌瓦塞分享道:“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经营方式。它开拓了远远超出当地社区的市场,从而增加了收入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市场准入与贸易便利化。中国对33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97%税目产品零关税,推动芝麻、牛油果、鲜花等非洲特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2020—2022年,中非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7.8%,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电商平台如“非洲好物网购节”和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缩短贸易周期,如今肯尼亚的鲜花48小时内可直达中国超市。
![]()
服务业合作:构建新生态
中国推动非洲农业数字化转型,如肯尼亚的“百万农民数字平台”提供气候预警、信贷等实时服务,项目以吸收100万农民享受数字农业服务为目标,通过900多项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实时提供气候智能农业建议、市场信息推送、信贷及保险服务等。依托互联网数字平台,农民能够快捷获取信息,提升形势感知、科学决策和风险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生产力;福建的“农业云131”工程与非洲共享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助力精准农业。
同时,中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信贷设施和金融技术,支持非洲银行业发展。由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推动的移动银行服务提高了金融包容性,使更多非洲人能够获得银行服务和数字交易。中非合作建设陆海空联运网络,如湖南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整合自贸区、物流枢纽,降低跨境运输成本。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金融、保险服务支持非洲涉农企业,破解资金短缺难题。
此外,中国通过投资酒店、度假村和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非洲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不仅促进游客人数的增加,还创造就业机会,刺激当地经济。中非共建农业生态观光基地,发展“餐饮+住宿+探险”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卢旺达菌草工坊通过菌菇主题旅游吸引游客,形成“生产—加工—体验”全链条服务模式。
![]()
突破合作瓶颈,深化合作路径
尽管中国技术为非洲农业带来显著提升,但部分非洲国家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的深层矛盾,电力、灌溉、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先进设备难以常态化运转。同时,技术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如在喀麦隆,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市场渠道不畅通,许多机械零部件损坏后难以维修、更换,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近年来,东非频繁遭遇历史性旱灾,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南部非洲多国因突发性洪涝灾害损毁农田和仓储设施,加剧粮食供应危机。传统耕作模式在极端天气面前脆弱性凸显,而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耐旱作物)的覆盖率仍然较低,中小农户普遍缺乏应对灾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此类系统性风险若未得到有效缓解,可能进一步削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为突破当前合作瓶颈,中非需以技术适配性提升、绿色数字双转型、区域价值链整合为核心,构建更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合作框架。在农业领域,应优先推动技术本土化适配,建立中非联合农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非洲不同气候带和土壤特性开发耐旱抗病作物品种,强化农机维护网络和基层技术培训体系,逐步实现“技术—人才—设施”闭环支持。服务业合作需加速数字基建与农业场景融合,例如推广低成本物联网设备监测农田墒情,依托中国成熟的电商平台经验帮助非洲构建农产品线上交易系统,降低流通成本。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可探索“绿色技术+保险机制”双轨模式,一方面扩大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气候智能型技术覆盖率,另一方面通过中非合作基金设立农业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为中小农户提供抗灾兜底保障。同时,深化中非在标准互认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快速通关机制,支持非洲国家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破解跨境运输梗阻。
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可作为重要平台,推动中非产业链深度对接。通过链博会展示中国在农业机械、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成熟解决方案,吸引非洲政府和企业参与技术转让谈判;组织非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消费品制造商定向洽谈,促进咖啡、可可等高附加值产品直接对接中国消费市场。
此外,通过政策协同放大合作效能。中方可通过“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试点经验,将农业全产业链合作、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等成熟模式向非洲全域推广;非盟可利用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契机,协调成员国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形成与中国市场联动的区域一体化产业生态。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发布《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其中提到,农业现代化是推动非洲各国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之一。中非农业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合作,不仅关乎非洲经济自主性提升,更是全球南南合作范式的创新探索。通过技术共享、市场互通与风险共担,中非正共同书写“以合作抵御系统性风险、以发展破解结构性矛盾”的新型伙伴关系篇章。
(作者单位系中国贸促会驻埃及代表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