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当东盟与新西兰在庆祝建交半个世纪的重要节点上频频传递深化协作的积极信号,当新西兰总理卢克森携带着区域气候基金、青年科研支持计划以及扩大教育合作等一揽子方案抵达吉隆坡,许多聚焦亚太经济格局演变的人不禁发问:这段跨越五十年的外交关系,为何在此刻显著提速其合作进程?
而在新西兰加大对东盟投入的背后,一个更值得深思的事实逐渐浮现——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体量早已遥遥领先于新西兰,且双方的合作不仅覆盖范围更广,联动机制也更为紧密和系统化。
今天,我们就深入剖析东盟这一“亚太合作枢纽”所吸引的新西兰与中国两种不同但互补的合作路径,并从中解读区域发展正在形成的全新趋势。
![]()
近期,东盟与新西兰之间的互动频繁出现在国际经贸新闻中。在纪念双方建交50周年的高级别峰会上,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公开表达了对新马伙伴关系的高度评价,称新西兰是东盟“可靠而真诚的战略伙伴”。
他还特别提到,两国正加快推进《马来西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MNZFTA)的审查工作,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面升级,以适应当下不断演进的全球经济环境。
在第47届东盟峰会及相关系列会议期间,安瓦尔与新西兰总理卢克森举行双边会谈,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合作的重点方向和发展蓝图。
![]()
在吉隆坡举办的工作午宴上,安瓦尔发表讲话,为这份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注入了更多人文温度。
他表示,东盟与新西兰已“并肩走过五十载”,“我们视你们为值得信赖的朋友与合作伙伴,相信其他东盟国家领导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并非简单的外交礼节性表达。事实上,新西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是东盟最早的对话伙伴之一,在区域安全架构与多边经济治理中始终扮演着建设性角色。
![]()
多年来,从参与构建区域供应链规则,到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进程,新西兰的存在一直体现着务实、稳健与长期主义的合作风格。
此次峰会期间,双方讨论议题已超越传统商品贸易范畴。安瓦尔明确指出,新西兰在可持续农业、清洁能源开发及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积累的经验,恰好契合东盟当前推进绿色转型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东盟各国纷纷设定碳中和时间表:印尼正在打造零碳新首都努山塔拉,越南加速布局海上风电项目,泰国则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产业,这些都亟需外部技术支持与专业经验输入。
![]()
而新西兰在生态农业管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运营等方面的成熟实践,正好能与东盟形成有效对接与优势互补。
与此同时,卢克森也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设立区域性气候行动基金,用于支持低碳技术试点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联合研发;扩大面向东盟学生的奖学金名额,鼓励更多青年赴新西兰高校学习先进科技与治理经验。
这种“顶层设计引导+民间资源协同”的合作模式,既能缓解东盟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和技术短板,又能通过人才培育机制筑牢长远合作根基。可以说,新西兰此次的战略布局,精准回应了东盟发展的核心关切。
![]()
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马来西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的升级谈判。
回顾该协定发展历程,自2009年签署以来,马新之间的经贸往来持续深化: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橡胶制品得以更顺畅进入大洋洲市场,而新西兰优质乳品、牛羊肉等农产品也成为马来西亚消费者餐桌上的常见选择。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经济崛起,原有协议中的部分内容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
本轮审查聚焦三大关键领域:更新关税减让清单、拓展服务贸易开放范围、强化数字贸易规则。
举例而言,原协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税率安排仍停留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无法匹配东盟国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新战略。
同时,电子商务条款仍局限于基础货物交易层面,缺乏对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身份认证、在线支付结算等新兴议题的制度设计。
![]()
双方力争在年内完成审议程序,正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为双边乃至整个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份更具前瞻性与包容性的自贸安排,将为企业提供更加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
从更大的区域合作图景来看,新西兰对东盟的重视还与其深度参与RCEP密切相关。
2020年11月15日,新西兰作为五个非东盟成员国之一,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为该机制的关键参与者。
![]()
RCEP的生效实施,使新西兰与东盟的合作被纳入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区域一体化框架之中。
根据东盟秘书处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东盟与新西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26.6亿美元(约合531亿令吉),东盟已成为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占其2023年对外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一数字背后,反映出双方在农产品交换、制造业配套、专业技术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
在峰会期间,卢克森还与东盟各成员国代表举行闭门磋商,重点探讨制定新的区域航空运输合作协议。
他在发言中强调:“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分化,新西兰致力于与东盟保持紧密联系,并通过制度化渠道巩固合作成果。”
“我们的伙伴关系不仅促进共同繁荣,也增强了彼此的安全韧性。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与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协作。”
![]()
这番表态揭示出新西兰的深层战略意图:在全球秩序重构的大背景下,依托东盟这一“区域稳定锚”,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与地缘安全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合作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新西兰与东盟已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机制,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领导人级别会晤,统筹协调政治互信、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交流三大支柱领域的合作进展。
卢克森曾表示,东盟所展现的“聚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凝聚共识,而这种定期高层对话机制,正是防止合作碎片化、保障长期稳定推进的关键所在。
![]()
不过,当我们把视野从新西兰扩展至整个东盟对外合作版图时,便会发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动无论在投资规模、项目深度还是覆盖广度上,均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6.5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3000亿美元,广泛分布于基础设施、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多个关键领域。
相较之下,新西兰的合作侧重于绿色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而中国则更注重全产业链整合与重大民生工程落地。
![]()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的合作已实现质的飞跃,从早期的单一项目建设迈向区域互联互通网络的整体构建。
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后,不仅帮助老挝实现由“陆锁国”向“陆联国”的历史性转变,更打通了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中南半岛的高效物流通道。
泰国的中泰铁路、印尼的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极大提升了区域内人员往来与货物流通效率。
![]()
这些交通动脉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便利,更催生了沿线产业园区的兴起与发展。例如,依托中老铁路建设的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目前已吸引数十家中国企业入驻,涵盖电子组装、食品加工、新材料生产等行业,累计创造就业岗位逾五千个。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协作呈现出高度融合特征。
随着中国本土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有序转移至东盟国家,逐步形成“中国研发设计+东盟生产制造+全球市场销售”的新型分工体系。
![]()
以越南为例,当地多个电子产业园内,企业普遍采用从中国进口核心元器件、在当地完成装配后再出口至欧美市场的运作模式。
这种跨国协作既降低了企业的综合成本,又带动了本地技术工人培养和产业升级进程。
在数字经济赛道,中国科技企业与东盟的合作同样亮点纷呈:TikTok在东南亚建立本地运营团队,推动内容生态本土化;阿里巴巴旗下Lazada平台助力数万家东盟中小企业实现跨境出海;华为则与多国合作部署5G通信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区域数字连接能力。
![]()
这些合作不仅改变了东盟民众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也为当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农业领域的合作也不再局限于初级产品买卖。
中国企业已在东盟多国投资建设热带水果种植园、粮食深加工基地,并引入节水灌溉、智能温室等先进技术,协助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在菲律宾,中国农业专家指导农户改良水稻栽培方法,使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超过两成。
在马来西亚,中马共建的棕榈油精炼产业园采用了中国的环保提纯工艺,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大幅减少了废水排放与碳足迹。
这种集“资本投入+技术输出+市场对接”于一体的综合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双方利益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
对比新西兰与中国各自对东盟的合作路径,可以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策略取向。
新西兰凭借其在生态农业、清洁能源、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与东盟形成“精准匹配、点状突破”的合作格局。
而中国则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丰富的海外工程经验,构建起“全域覆盖、深度嵌入”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
尽管路径各异,但两者的核心逻辑一致:围绕东盟国家自身的发展诉求展开协作,助力其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与民生改善。
无论是新西兰提供的绿色解决方案,还是中国输出的基建能力和产业链资源,本质上都是对东盟发展潜力的认可与响应。
从宏观视角看,东盟之所以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争相合作的焦点,根本在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巨大的成长空间。
![]()
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要冲,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区域内人口总数超6亿,年轻群体占比高,劳动力充沛,消费潜力巨大。
近年来,东盟整体经济增速维持在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成为拉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此背景下,新西兰加快自贸协定升级步伐,中国持续扩大投资布局,实则是顺应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潮流,作出的理性战略选择。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些国际合作的影响触手可及:可能是超市货架上价格亲民的新西兰奶粉,可能是社交媒体上朋友乘坐雅万高铁旅行的照片,也可能是清晨水果摊上新鲜送达的泰国榴莲。
而对于企业而言,东盟意味着广阔的增量市场与全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中国企业赴东盟设厂布局供应链,还是新西兰企业参与当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都能在合作中挖掘新增长曲线。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新西兰与中国在面向东盟的合作中是否存在竞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里,国际合作早已告别“你赢我输”的旧思维,走向“共生共荣”的新范式。
新西兰在低碳农业、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可为中国—东盟绿色合作提供有益参考;而中国在大型基建、数字平台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也能为新西兰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条件。
未来,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以及RCEP等区域协定的深入落实,新西兰、中国与东盟三方的合作将迎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
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协作网络,终将推动整个亚太地区迈向更均衡、更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当我们看到东盟城市中,由中国承建的高速列车穿行而过,新西兰农业专家在田间教授节水种植技术,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同一校园交流思想,或许就能真正领悟“伙伴关系”的深层含义——它不只是短期的利益交换,更是长期的信任积累与共同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