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民族图谱上,有一个特别的存在——俄罗斯族。最新数据显示,这个族群现有一万六千余人,主要居住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省份。虽然他们在外貌上还保留着些许欧洲特征,但日常生活和精神归属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
追溯这段民族迁徙史,要从清初说起。当时一批沙俄士兵在黑龙江地区被清军俘虏,后被安置在北京并纳入八旗系统,成为首批在华定居的俄罗斯人。随后的百余年里,不断有俄罗斯商贩、农民跨越边境而来,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躲避战乱的移民潮达到高峰。
在这些移民中,有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当年闯关东的山东汉子们,在边境地区与俄罗斯姑娘相识相恋,组建的家庭孕育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如今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恩和乡,这样的中俄混血家庭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景线。
![]()
历史的车轮向前,这些来自异域的人们逐渐在这片土地扎下根来。上世纪三十年代,新疆当地政府将他们登记为"归化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确认为俄罗斯族,从此成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平等一员。
今天的俄罗斯族生活呈现出浓郁的文化交融特色。他们依然保持着烤制大列巴的传统手艺,餐桌上常见红菜汤和果酱煎饼,同时也娴熟地包着饺子、蒸着包子。在额尔古纳河畔,畔,那些彩绘雕花的"木刻楞"民居,既延续了斯拉夫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中式庭院的布局智慧。
![]()
这个族群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早年在新疆平定叛乱的战场上,由俄罗斯族组成的"归化军"屡建奇功;在经济建设领域,他们架起了中苏贸易的桥梁,推动了西北地区汽车运输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当下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有着异域面孔的人们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实地走访会发现,尽管相貌还保留着某些特征,但他们的言谈举止已然完全本土化。年轻人说着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过年时同样贴春联、吃团圆饭。一位社区干部说得实在:"我们的户籍本上写着中国籍,心里自然也把自己当中国人。"
![]()
谈到对现今现今俄罗斯的态度,多数人表现出理性看待。他们会关注这个血缘故土的动态,但更珍惜眼前在中国的生活。正如一位青年教师所言:"俄罗斯是我们的文化源头,中国却是我们生长的土壤。"
纵观俄罗斯族在中国的百年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完成身份认同的转变。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和谐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