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看似是说捕鱼,其实已经揭开了现代社会无数中年人的辛酸现实。
人到中年,精力不像年轻人那样旺盛,身体健康也在慢慢走下坡路,有些人因此感受到无比的恐慌和焦虑,
总是透支自己的身体,想着干不动了就没了收入来源,所以现在能多干一天是一天。
但最残忍的真相是:如果你没有什么重大疾病和特殊的经济困难,在中年以后就不要用时间和体力去拼命赚钱。
![]()
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不仅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拿身体健康去换钱,而且这样的方法天花板极低,几乎赚不到什么大钱。
就像《人间世》中42岁的戴向群一样,他是一名磨砂工,常年和钨合金打交道,却没有做好防护措施,
导致极细极小的钨合金灰尘从呼吸道进入身体,布满了他的双肺。
戴向群的家里有两台制氧机,他从楼上走到楼下,对肺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负担,
楼上的呼吸机拔掉了就要赶快到楼下续上,不然就只能“蹲在地上喘不上来气”。
![]()
作为一个尘肺病人,想要恢复正常,就只有去做肺移植。可肺移植需要的手术费用高达60万元,还要有合适的肺源才行。
前半辈子打拼来的存款,不仅一下子都被填了进去,还需要借遍亲戚朋友,才能凑上这60万元。
用身体健康换来的钱,迟早要用另一种方式还给自己的身体。
被放弃的机会成本
记得某一次外出打车,车上的司机明显年龄大了,总是在咳嗽。
我问他:“司机师傅这么晚了还在上班,不回家休息一下吗?”
师傅说,自己的女儿在上海工作,生活得紧紧巴巴的,自己也是想帮衬一下女儿,不想让女儿那么辛苦。
现在只要每天不赚回个三百块钱,他都不敢回家,回家就是满心的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对不起妻子。
![]()
人到中年,牵挂更多了,放不下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再加上身体慢慢虚弱,年龄慢慢增长,未来留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所以,大家都只盯着眼前的收益,想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看到那些只需要出卖时间和体力就能立刻获得的收入,
就赶快一拥而上,陷入了“即时满足”的心理陷阱中,完全忽视了“机会成本”的存在。
“机会成本”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某项决策之中,当你选择了某个方案而没有选择另一个的时候,
那个被放弃的方案可能带来的价值,就是本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
![]()
也就是说,当你选择了短期体力劳动带来的每个月三千块工资时,同时也就放弃了经过学习、
提升技能、人脉拓展后每个月可能赚到的五千、六千、七千、甚至一万块。
或许有人说:“这不就是空想,在白日做梦吗?”
可出卖体力换钱,将自己的身体弄得一身伤痛,最后还要花钱来治,难道就是很好的选择吗?
我们不要看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为了得到这么点东西,我们失去了什么。
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改变思维认知上,用来打磨一个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有用且不会被替代的本事,或许你也会迎来事业的新一轮高峰。
有限的认知资源
曾经在暑假期间进厂去打过几个月的工,最大的体验感就是:不累,但麻木。
没日没夜做着重复的工作,耳朵里听着歌或者无聊的小说,眼睛直直盯着手里的活,
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身体不疲劳,但是精神已经到了临界点。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像体力值一样会被消耗,消耗完了就需要通过娱乐或者休息来恢复。
别以为体力劳动者不需要付出认知资源,在压力大、高度重复性的工作中,
认知能量尤其容易被消耗,却很少能够带来填补心理能量的“成就感”、“满足感”。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觉得,保持现状好像也不错,已经实在是太累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冒险、去学习、去尝试。
就像很多大城市打拼事业的人往往晚婚晚育,因为他们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事业中去,自然没有多余的认知能量分给家庭和孩子。
所以,用体力和精力去换钱这样的方式,简直是性价比最低的赚钱方式。
如果你正在摆摊赚钱,可以剪视频、开直播、卖配方、搞加盟。
![]()
如果你正在大厂当牛马,可以总结知识经验、卖课卖书、做知识付费。
总之,就是让自己变成“体力换钱”的上级人员,让我们有限的认知资源能够用在更恰当的地方。
身份的锚定
如果现在让你在三秒之内回答一个问题:“你是谁?”你会如何回答?
“我就是个打工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在xx地方摇奶茶。”
人到中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已经根深蒂固,一旦你长期认为,自己就是个体力劳动者,
根本赚不到大钱,那么你的大脑就会自动过滤那些不符合你身份的选项:
新媒体人、咨询师、投资人、知识付费者等等。
即使你已经完全拥有了转型的客观条件,也还是会因为这种身份认同而觉得“那不是我该折腾的事”,或者“我不行”“我配不上”“我不适合”。
心理学中有一个“锚定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于某一事物产生了既定的认知,这个认知就会像“锚”一样影响我们的判断。
![]()
我们会自动过滤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信息,而留下那些与我们认知信息相合的,正因如此,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才会越来越深信不疑。
实际上,你真的拥有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脑力劳动的能力,或许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一定会让你学到一些什么,为未来的再一次尝试奠定基础。
当我们人到中年,身上的枷锁并不是渐渐缠上来的慢性疾病,也不是缺乏资源、没有能力,
而是我们太过看不起自己,也是太过看得起这个“草台班子”一样的社会。
不要让所谓“稳定”成了你躲避的借口,也不要让年龄困住你的思维。
只要想干肯干,未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谁说我们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再去打拼一番呢?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