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秋叶染上斑斓色彩,当野果缀满枝头,“捡秋”便成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浪漫仪式——拾一片落叶夹进书页,摘几颗野果尝一口清甜,本是秋日里的惬意时光。但你可知,那些看似随性的“捡拾”动作,或许正悄悄触碰法律的警戒线,让风雅秋游变身为“踩线冒险”,让诗意“捡秋”沦为伤害自然的“伤秋”。今天,检察官带你走进四个真实秋游场景,以案释法厘清行为边界,共同守护这份秋日限定的绿水青山。
场景一:红叶虽美,折枝即“踩雷”
古树名木公园里,一株千年银杏身披“金袍”,扇形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你被这份古朴之美打动,伸手就想折下一段带叶的枝丫,打算插在花瓶里永久留存。
![]()
法律风险点: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植物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古树木名木保护条例》严格保护。私自折枝、剥树皮等行为,不仅会破坏树木的输导组织,导致其生长衰竭,若造成古树名木死亡或严重损伤,还可能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刑事追责。
检察官提醒:法律为“活化石”筑牢防护网。面对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珍稀林木,不妨让脚步停留在欣赏的距离。“只留倩影,不摘枝叶”,一张与金黄银杏的文明合影,才是对秋日最美的纪念。
场景二:野果诱人,妄采即“犯罪”
深山徒步途中,一丛灌木上挂满了红宝石般的果实,你一眼认出这是野生红豆杉。想着“天然野果营养价值高”,便伸手采摘,打算带回家泡酒或给家人尝鲜。
![]()
法律风险点:野生红豆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称为“植物大熊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无论是采摘果实、修剪枝叶,还是剥取树皮,只要实施了“采集”行为,就可能构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检察官提醒:山珍野味的诱惑背后,是法律的高压线。你眼中的“尝鲜”,可能成为压垮濒危物种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知道,许多山间野果、野花都是生态链的关键环节,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
场景三:秋虫唧唧,捕捉即“违法”
草丛间传来清脆的鸣叫声,你循声拨开草叶,发现几只色彩艳丽的蛐蛐正在跳跃。想着孩子肯定喜欢,便随手捉了几只装进塑料瓶,打算带回家当“宠物”。
![]()
法律风险点:你捕捉的可能并非普通蛐蛐,而是拉步甲、硕步甲等国家二级保护昆虫。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即使是“玩赏”目的,也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检察官提醒:秋虫的鸣叫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而非私人的“玩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就藏在对每一个微小生命的尊重里。让昆虫留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自由繁衍,才是对秋日天籁最好的守护。
场景四:拍照打卡,任性即“破坏”
为了拍出“无人之境”的草原秋景,你和同伴不顾“禁止入内”的警示牌,驱车冲进草原深处,在草甸上随意碾压,甚至踏入生态脆弱区摆出各种拍照姿势。
![]()
法律风险点:这种“任性打卡”不仅违背文明旅游公约,更会破坏草原植被根系,加剧土壤沙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可处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若造成严重生态损害,还可能被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承担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生态修复费用。
检察官提醒:最美的风景,需要最文明的镜头。车轮碾过的草痕、脚印踩出的路径,都是生态环境难以愈合的“伤痕”。请始终在指定区域游览,让照片里的每一寸秋光,都干干净净、问心无愧。
![]()
秋色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法治是文明出游的基石。每一次对法律边界的敬畏,每一次对自然的温柔相待,都是对秋日诗意最深情的告白。愿我们都能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带着热爱走向自然时,也手握法律的“量尺”——心中有界,行有所止,方能让这份秋光诗意,长久地绽放在山河之间。
来源:兴平市人民检察院
部分素材来源于AI
编辑:耿丹阳 校对:邵晓明 审核:梁艳
长按扫描关注我们
今日头条
传递司法声音,凝聚法治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