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赟”(yūn),本非常用字,但因其字形(有文有武有贝)和寓意(形容美好)皆佳,古今均有人以之取名,故此,大家对“赟”字也不觉陌生。本文所要介绍的胶东历史人物即名带“赟”字,他叫作隋赟,生活在元末明初,籍贯为即墨县,因入仕为官且有突出政绩而青史留名。
隋姓,在两宋之际就已定居胶东半岛,至金元时期,隋宝、隋世昌父子先后以军功显达,尤其是隋世昌(族谱记载为第五世),去世后获封定海郡侯,在《元史》中有传,是胶东隋氏的代表性人物。一荣俱荣,整个元代,胶东隋氏入仕者颇多,隋赟在元末时就也曾经为官。
根据《定海郡侯隋氏通谱》记载,隋氏第九世隋德出居即墨东南消汪,隋赟为隋德的孙辈(第十一世)。限于资料,隋赟在元末担任的官职名称暂不知晓。明朝建立之后,他被视为人才而又得到任用,其此后的仕途履历则较为清晰。
![]()
关于隋赟的出身和入仕明朝的经过,《明太祖实录》记载道:“(隋)赟,字从礼,山东即墨人,性果敢、有才略,洪武初以元故官赴京,授六安州英山县主簿。”由此可见,隋赟为元朝故吏无疑。洪武之初,他因“果敢有才”而被授予六安州英山县(注:英山县现属湖北省)主簿一职。就此开启在明朝的仕途经历。
县主簿(正九品),原本主要负责文书工作。但在英山县担任主簿期间,隋赟却展示出了统兵征战才能。当时,陈友谅旧部王玉儿率众叛乱,隋赟招集民兵平叛,最终将对方生擒,并槛送京师。
明太祖朱元璋闻讯大喜,亲自召见了仅为九品主簿身份的隋赟,并赐宴赐金赐布帛,随即又将其提拔为知县(正七品)。
升任知县之后,隋赟在有序施政的同时,又取得了一项特殊政绩——驱虎。根据记载,当时该县有老虎出没伤人害命,隋赟为此专门写文到城隍庙祭告,祈求神灵除害。令人吃惊的是,不久之后,那头老虎竟然真的如同遭到天谴一般地死在了此前伤人之处。隋赟下令斩下虎头,悬挂于城隍庙门上,此后当地的虎患遂告停息。
因为表现突出,隋赟随后由知县升为袁州府通判(正六品)。而在袁州任上,他同样做了不少实事,史称其“政简而事治,流民归业,田野开辟,郡人德之,立碑以纪善政。”
随着口碑越来越响,隋赟的官职也越做越大。洪武十二年,朝廷下诏,将其从袁州府通判直接提拔为广东按察使。(注:此事记载于《明实录》中,而清乾隆版《即墨县志》将隋赟升为按察使的时间误记为洪武三年,今以《明实录》为准。)
严格来说,此前隋赟从主簿升为知县,又从知县升为府通判,都属于越级提拔,但所跨越的幅度还不算太大。而此次他从正六品的府通判猛然升为正三品的按察使,由州府僚属一跃成为地方大员(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真可谓是“火箭式提拔”。这种后世罕见的人事调动,虽然有明初制度未备、用人不拘一格的时代背景,但从侧面也能反映出隋赟自身的过硬才能。
自洪武十二年出任广东按察使之后,隋赟的事迹就鲜有记载。参考其元末就曾为官的经历,隋赟此时应已年纪不小,后面多半是隐退归乡。纵观隋赟在明代的仕途经历,其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就从九品主簿快速升为三品按察使,并且有着众多奇异政绩,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