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东北角,会发现一个芝麻大的小点——圣克鲁斯群岛。它不像马尔代夫那样被旅游手册追捧,也没有塔希提的浪漫盛名。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片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的群岛中央,生活着大约1200人。而这群人似乎活成了一道“现代文明的反命题”: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条文、不登记婚姻、不设货币体系,人均寿命却逼近90岁。
![]()
这1200人分散居住在七八个相邻的珊瑚岛上,以部落为单位形成互助社区。
他们住的不是钢筋混凝土楼房,而是用椰树木材、棕榈叶搭建的高脚屋,屋顶覆盖防水树皮,地板留有空隙,海浪涨潮时海水直接从屋下流过,退潮时留下鱼虾。
他们的食物来源高度依赖海洋:男人清晨划着独木舟用鱼叉捕鱼,女人在礁石间采集贝类海藻,孩子四五岁就学会用网兜捞小鱼。岛上没有超市,没有电器,也没有Wi-Fi信号。
![]()
照明靠椰油灯,饮水靠收集雨水,医疗靠世代相传的草药知识。
如果有人问“你们属于哪个国家”,年纪大的人会摇头笑笑,年轻人则反问你:“国家是什么?”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人际关系结构。
![]()
这里没有婚姻登记制度,男女结合全凭自愿共居,若感情破裂便平和分开,孩子由部落共同抚养。
老人不被视为负担,而是知识传承者,九十岁的长者仍能编织渔网、讲述祖先航海故事。
岛上纠纷由几位年长者组成的“长老会”调解,没有监狱也没有罚款,最重的惩罚是暂时禁止参与集体捕鱼活动。
![]()
而这群人高血压发病率不足现代城市的十分之一,抑郁症病例几乎为零,平均寿命长期维持在87-91岁之间。
为什么这片岛屿能形成如此独特的社会形态?地理环境可能是首要条件。
圣克鲁斯群岛离最近的大陆超800公里,每年只有寥寥数班补给船经过。台风季节时,这里会变成孤岛至少三个月。
![]()
但隔离也带来了意外的好处,他们没有经历过殖民时代的强制同化,二战期间虽曾被日军短暂占领,但战后又被世界遗忘。
这种“被遗忘”反而让传统生活方式完整保留下来。
比如他们用椰子壳雕刻潮汐图谱,用歌声传递风暴预警,甚至发展出一套以海豚活动预测地震的民间知识。
不过,这片世外桃源最近正面临变数。
![]()
据悉,有大国以“科学考察”为名在邻近海域部署了移动式雷达站,随后又提议帮岛民修建“现代化医疗站”。
毕竟圣克鲁斯群岛虽小,但恰处在重要航道上,且周边海域疑有稀土资源。
说实话,刚看到圣克鲁斯群岛的报道时,第一反应是怀疑。在2025年这个人工智能都要参加奥运会电竞项目的年代,怎么可能还有地方完全隔绝于现代文明?
![]()
但仔细想想,这种怀疑本身或许就暴露了我们的思维定式:我们总默认“进步”等于科技发展,“幸福”需要GDP支撑。
岛民们活到90岁的现象,未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长生秘方。
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就规避了现代社会的很多健康杀手:没有996工作压力,没有房贷焦虑,食物零添加剂,每天自然醒自然睡。
![]()
当我们的城市居民忙着购买空气净化器和降压药时,岛民们呼吸着含盐分的海风,吃着现捞的深海鱼。
这倒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弃文明回归原始,而是值得思考: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无意间丢掉了某些本质的东西?
至于没有法律和婚姻的制度,外界很容易给它贴上“无序”或“落后”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岛上通过部落共识和道德约束实现的秩序,可能比靠监控摄像头和成文法典维持的秩序更牢固。
![]()
因为这种秩序是从生活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像珊瑚虫建造礁石,一层层叠加成坚不可摧的整体。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照搬这种模式。毕竟1200人的社群和140亿人的世界复杂度天差地别。但它至少提醒我们: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本就可以有多元化的可能性。
圣克鲁斯群岛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除了摩天大楼和高速铁路的方向,还存在另一种生长逻辑——不是向上突破天际,而是向下扎根于自然节律。
![]()
或许某天,这片岛屿会被迫打开大门,也可能继续以倔强的姿态漂浮在大洋中心。
如果你有选择权,你会愿意去这样的岛屿生活三天,三年,还是一辈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