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内,一场持续五个半小时的中美经贸闭门磋商落下帷幕。
当中国代表团以从容姿态走向媒体镜头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却选择从地下车库悄然离场。
![]()
这场看似静默的博弈,实则暗藏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革——中方首次以"全面性主张"打破传统谈判框架,美方则被迫在关税强硬与现实妥协间重新校准立场。
这场谈判不仅揭示了中美经贸实力的此消彼长,更预示着全球治理规则重构的历史进程正在加速。
![]()
五个半小时闭门磋商后的 “明暗之别”
2025 年 10 月,吉隆坡默迪卡 118 大楼内,一场持续五个半小时的中美经贸闭门磋商结束,现场细节透露出双方谈判地位的微妙逆转。中国代表团牵头人何立峰率队走出会场时,面带微笑、步履稳健,主动接受媒体采访,这种从容姿态被全球镜头捕捉;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则选择从地下车库悄然离场,避开所有记者提问。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种 “一明一暗” 的离场方式,并非偶然的行程安排,而是双方谈判心态的真实写照。此次磋商是中美经贸团队第五次面对面沟通,恰逢 APEC 会议前夕,且中美对等关税暂停期将于 11月10 日到期,会谈成果直接影响后续关税政策走向与全球供应链稳定。五个半小时的时长超出原定计划两小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双方分歧的复杂性与磋商的激烈程度。
![]()
会谈结束后,中方发布的简短声明中提到 “就经贸领域重大议题交换深入意见,达成部分共识”,而美方声明则强调 “会谈具有建设性,将继续保持沟通”。这种表述差异背后,是双方在核心诉求上的博弈结果 —— 中方首次提出 “全面性主张”,打破了美国长期主导的谈判框架,迫使美方在关税政策上做出让步。
从 “局部减免” 到 “全面取消”
此次磋商中,中方提出的核心诉求引发全球关注:要求美方取消 2018 年贸易战以来加征的全部关税,并解除对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这一 “全面性主张” 与以往中方聚焦局部关税减免的诉求截然不同,彻底颠覆了美国熟悉的谈判剧本。
![]()
从关税影响来看,2018 年以来美国对中国超 3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已对两国经济造成双向伤害。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较 2018 年下降 12%,其中美国对华出口额下降 18%,农产品、能源产品等传统优势品类受冲击最为明显。
对中国企业而言,关税导致出口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迫调整产能布局,但同时也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2024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达 30.2%,较 2018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为中方提出全面取消关税提供了底气。
![]()
在高科技领域,美国的出口管制同样反噬自身。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美国芯片企业对华销售额同比下降 42%,英特尔、高通等企业季度营收均出现两位数下滑;而中国在芯片成熟制程领域的自给率已从 2018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45%,28 纳米芯片产能突破 100 万片 / 月,这种 “此消彼长” 的态势,使中方要求解除管制具备了现实基础。
《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中方此次 “全面性主张” 标志着其谈判策略从 “危机管理” 向 “规则塑造” 的根本性升级,不再被动应对美方施压,而是主动争取公平的贸易与技术发展环境。
![]()
从 “加税威胁” 到 “妥协软化”
会谈前后美方态度的戏剧性转变,成为舆论焦点。会谈前,白宫曾公开表示 “正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试图通过强硬姿态施压;但会谈后,贝森特却明确表态 “已不考虑该方案”,并称赞双方进行了 “非常好的会谈”。这种转变背后,是美国面临的三重现实困境。
首先是通胀压力未减。2025 年 9 月美国 CPI 同比上涨 3.7%,核心 CPI 上涨 4.1%,仍高于美联储 2% 的目标水平。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对华加征的关税中,约 90% 的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导致相关商品零售价平均上涨 15%-20%,加剧了国内通胀压力。
![]()
企业界对加征关税的反对声音持续高涨,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美国农场主协会等组织多次游说政府,要求取消对华关税。
其次是供应链依赖问题。中国仍是美国许多关键商品的重要供应来源,在新能源、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等领域,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居高不下。2025 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占其进口总量的 78%,电动汽车电池占比 65%,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方。加征关税将进一步推高相关商品价格,影响美国新能源转型与民生消费。
![]()
最后是 “脱钩” 成本超预期。美国试图推动 “供应链友岸外包”,但实际成本远超预期。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显示,美国若与中国完全 “脱钩”,每年将损失约 1.2 万亿美元 GDP,占其年 GDP 总量的 5%。这种高昂的 “脱钩” 成本,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制造业硬实力与科技突围的双重支撑
中方敢于提出 “全面性主张” 并迫使美方改口,核心源于制造业硬实力与科技突围势能的双重支撑。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2024 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球 28.5%,其中新能源领域优势尤为显著 —— 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 82%。
![]()
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 61%,锂电池产量占全球 75%,完整的产业链与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使 “中国制造” 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美国难以完全替代。
科技领域的突破同样关键。2025 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 2.6%,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论文发表量占全球 35%,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40%,在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等细分领域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
![]()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采取 “两条腿走路” 策略,一方面集中资源攻克半导体材料、EDA 设计工具等关键环节,2025 年国产光刻胶在 28 纳米制程的使用率突破 30%;另一方面深耕成熟制程,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提升自给率,这种务实策略使中国在技术封锁下仍能保持产业活力。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35%,远超美国的 18%,这种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也为中方在谈判中争取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