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要求学员们,用“黑客级”的思路去做竞品调研,他们也确实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报告。最近,一份关于 AI 编程工具 「Cursor」的报告,就做得很典型,产出质量非常高。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拿它当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要做?怎么做?。
为什么 AI 时代,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做竞品分析?原因很简单:传统PM罗列功能、对比 UI、画流程图那套方法,正在迅速失效。AI 产品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比如模型、数据、算法策略和技术架构,全部都藏在用户界面之下。
我一直跟团队和学员们强调一个理念:“深度优先,超前预判”。你必须具备把“信息”转化成“知识”甚至“智慧”的能力。而这,要求你转换思维,从一个产品“使用者”变为一个系统“拆解者”。
这套方法论,我把它拆解为三层,下面我结合这份 「Cursor」报告,来给你讲透。
第一层:表面洞察- 人人都能看到的“共识”(What)
常规的调研(我称之为“一级PM调研”)通常就停在这一层了。他们会做什么呢?
看评测与新闻:了解产品大概功能和市场反馈。
上手体验:亲自试用,了解用户流程和核心交互。
功能对比:做个表格,拉出竞品 A、B、C 的功能矩阵。
这些工作是基本功,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
为什么?因为它只回答了 “What”(它是什么,卖给谁)——这些信息是决策的“背景板”,而不是“决策依据”。
在这份「Cursor」报告里,学员们也漂亮地完成了这一层:他们详细分析了「Cursor」的市场规模(TAM/SAM/SOM)、融资历史、用户画像等等。
![]()
这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但我告诉他们,“黑客级”调研,必须从超越这一层开始。
第二层:深度拆解—— 探寻冰山之下的“How”
这一层是“黑客级”调研的核心。我们要从“黑盒”走向“白盒”,通过逆向工程,回答“How”(它是如何实现的)。这要求你(PM)必须有极强的技术好奇心和一手信息挖掘能力。
在「Cursor」这份报告中,学员们对“第二层”的挖掘堪称典范。他们没有停留在“Cursor 很好用”这个体验层面,而是去回答“Cursor 为什么这么好用?”
【案例一:逆向“上下文”——Cursor 的核心护城河】
他们从公开的开发者访谈、技术博客、甚至 Github 提交记录中拼凑线索。
比如,他们通过分析安装包和网络请求,证实了「Cursor」的核心决策是“Fork VS Code”而非“做插件”。我带你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1)定位核心架构:他们发现Cursor 的成功并非插件,而是对 VS Code 的“分支”(Fork),这使其获得了对编辑器的完全控制权。
2)挖掘 RAG 系统:通过研究技术博客和社区讨论,他们发现,Cursor 的上下文系统(RAG),并非简单的向量检索——Cursor 使用 Merkle 树 来跟踪文件变更,这使其无需“每次都重新上传整个代码库”。
3)深挖技术选型:他们进一步发现,Cursor 的向量数据库选型是 Turbopuffer。这是一个关键的“黑客级”洞察——Turbopuffer 专为低成本和高吞吐设计,使 Cursor 的运营成本比传统向量数据库低 20 倍,还解决了企业的隐私顾虑。
![]()
这个洞察的价值是什么?
它解释了「Cursor」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低成本)和市场准入(解决隐私问题)的底层技术原因。
【案例二:从“竞品”看“自己”——拆解代码搜索的“路线之争”】
一个“黑客级”的调研,绝不只看单个产品。而是需要行业全景视野。他们发现,AI 代码工具在核心“上下文”问题上,存在三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1)实时搜索派(如 Claude Code):完全放弃 RAG,而是采用 Agentic 方式,按需调用 grep、glob 等工具实时搜索。
2)图结构派(如 Aider):使用 AST(抽象语法树)将代码解析为图结构。
3)混合 RAG 派(如 Cursor):使用向量化 + RAG,但通过 Merkle 树和 Turbopuffer 等技术创新,来优化性能和成本。
![]()
这个发现的价值又是什么?
它揭示了「Cursor」成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当你的团队在做技术选型时,是应该“实时搜索”还是“混合 RAG”?这份报告提供了千金难换的决策依据。
这就是“黑客级”调研的力量,它提供的不是观点,而是基于深度拆解的事实与权衡(Trade-offs)。
第三层:战略洞察—— 导出“So What”的行动(我们该怎么办)
1、做调研,最终的目的,不是写出一份完美的报告,而是为了形成超前的战略预判和正确的产品决策。
2、一份像「Cursor」这样的深度报告,是“战略层”的弹药。它回答了终极问题:“So What”(我们该怎么办)。
3、这正是我指导学员时,要求他们达到的最终目的。调研的前两层是“输入”,而这一层是“输出”——将深度洞察转化为驱动团队的实际行动。
以下是我个人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案例,用以说明,这种“第三层洞察”在实战中是如何发挥价值的:
【案例一:提前半年预判苹果的端侧 AI 架构】
洞察(来自第二层):2023年,我通过研究谷歌发布的端侧 AI Core 框架论文,发现其通过微调和适配器(LORA 热拔插)技术,解决了手机端侧一个“基础模型如何适应几百个不同场景”的问题。
行动(我的第三层):当时我们内部的自研大模型团队,尚未关注此方向。我立即推动大模型算法和 OS 工程团队,往这个方向预研。
结果:六个月后,苹果在 WWDC 上发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采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技术架构。而我们因为提前布局,极大地减少了追赶的时间。
【案例二:在公司内部成功立项战略级项目】
洞察(来自第二层):我通过研究一篇苹果公司关于“ GUI 多模态大模型”的学术论文(Ferret UI),预判“AI Agent 通过界面识别(GUI)与系统交互”将成为未来的关键技术方向。
行动(我的第三层):我以此为依据,撰写报告在公司内部建议立项。
结果:这个方向,后来成为了公司的战略级项目,获得了巨额资源投入。
这就是通过超前预判,帮助团队提前“占坑”。
总结:成为一个“深度优先”的黑客型 AI 产品经理
AI 产品经理的竞争,本质上是认知深度的竞争。
这份「Cursor」调研报告,就是“深度优先”理念的绝佳产物。他们从人人可见的“市场规模”开始,一路挖到了“Merkle 树”和“Turbopuffer”,甚至洞察了整个赛道的“技术路线之争”。拥有这种级别的认知,才能做出远超他人的精准决策。
门槛确实很高,但是难走的路,才是壁垒最高的路。所以,想成为一个“黑客型”AI 产品经理,我的建议是:
1)坚持系统性学习:将每一次新闻,都转化为一次深入的知识学习或实践。
2)寻找最佳信息源:抛弃二手信息,拥抱官方文档、开发者大会、核心人物访谈和学术论文。
3.)深度优于广度:与其花时间体验 10 个落后的产品,不如把一个领先玩家(如 OpenAI、Cursor)的技术文档“从头到尾”读一遍。
4)将洞察转化为行动: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深度研究形成超前预判,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战略和日常工作中,创造实际价值。
ps,这份「Cursor」深度报告,由于包含了三期学员的相关个人信息 ,所以不便公开分享完整版。希望自己也能学会这套方法的同学,欢迎关注11月份的四期课程(及公开课)——
张和老师「AI实战训练营」四期课程,即将于11月中旬开启!本周末11月1号、2号晚8点,将进行2场直播公开课宣讲,欢迎报名~
(一)四期课程亮点预告
训练营经过前面3期、300+学员、半年多的深度打磨,在评测体系、实战体系、硅谷前沿洞察、学员共创氛围等几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所有这些,都将累积到四期训练营中。核心亮点包括——
1. 全网最深度的、实操性极强的LLM评测驱动体系!
核心思路是“look at your data”,在错误类型分析上,下足够深入和体系的功夫;接着建立一套代码+LLM as judge的自动化高效评测机制。关于LLM as judge怎么做,也非常讲究。
这套体系,是张和老师结合自己两年多的LLM落地经验、自动驾驶评测、硅谷领先SaaS案例、多个领先论文,整理总结出来的,内部用起来屡试不爽。
2. 独一无二的“输入、实战、输出”三大实战模式
黑客级调研是“输入”,从零做AI产品是“实践”,AI产品知识整理是“输出”,整体深度贯彻了费曼学习法。
2.1 输入:黑客级竞品调研小组实战(3周)
以小组为单位,对某款硅谷或国内领先产品,进行底朝天式的逆向级调研,包括相关的市场和竞品全面摸排、主创成员的推特、该产品详细的技术架构。
并且,小组成员会一起搭建核心的评测集case,实际摸索产品的技术边界。最终产出一份,接近于该领域创业团队深度的报告,“能用于立项进军该方向”的程度。
2.2 实践:从0到1打造一款AI产品(4周)
与市场上的AI代码开发应用课程不同,我们一方面带大家上手AI代码工具,一方面带大家做一款“有深度、面试时拿得出手的AI产品”!在实战过程中,张和老师会全程提供关于产品方向、Prompt调试、workflow编排、Agent工具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做一款小游戏、有趣的网站其实没那么难,但能不能让项目成为“求职AI产品经理的核心亮点项目”,是非常需要资深AI产品面试官的视角的!
三期课程结束后,已有十几个同学,凭借训练营做的AI产品项目,在面试中与面试官侃侃而谈几十分钟,拿下知名公司的AI产品offer!
2.3 输出:面试求职角度的“AI产品知识输出整理”(3周)
从准备AI产品经理面试的角度,更系统地整理(近2个月)课程中学到的所有AI技术知识、产品方法论、对Agent/上下文工程等的实战心得体会,进而输出为文档。
学员从“讲给面试官听”的角度,用5-10分钟时间,系统讲解自己在AI产品某个方面的文档和心得,张和老师会站在面试官角度提供反馈,比如哪里不够本质、精炼,哪里还可以更能体现自己的踩坑经验。
很多同学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写出非常有深度的AI产品相关的公众号文章,对于求职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本周末,张和老师会来咱们社群「」直播分享(2天公开课),欢迎大家观看交流
一、时间 & 主题
11月1号(周六),20点,公开课 DAY 1
主题:评测驱动如何破解AI落地90%难题 & 产品经理转AI最佳路径
1. AI产品落地最常见的难题
2. 评测驱动-一招致胜的AI产品方法论,最新全网最深度体系讲解
3. 产品经理转型AI,内部转岗/求职如何选、赛道如何选
11月2号(周日),20点,公开课 DAY 2
主题:产品经理学AI——如何从认知到实操,碾压面试官
1. 如何掌握超越95%身边人的AI学习体系,不在硅谷胜在硅谷?
2. AI深度调研->从零打造AI产品->个人品牌,用输出倒逼输入
3. 从零到一打造属于自己的AI项目:什么样的项目,能让你从认知到实操,碾压面试官。
二、参与方式
加小助理乐乐微信(下图二维码),发送“直播”二字,乐乐会加你进本次分享的专属微信群;人数限额500人,先到先得。
在直播前后及过程中,会有张和老师分享答疑、相关资料、PPT截图等福利机会,发放到群里。
视频回放,会在直播后的1~2天内,发到专属微信群,以及咱们知识星球「」里。
![]()
黄钊hanniman,前腾讯PM,前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AI产品经理,13年AI、16年互联网经验;社群“”(8年)和自媒体“hanniman”(11年);作品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