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贵州省卫生计生监督局探索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体检式”监督执法检查,通过系统性、预防性、定制化的监督模式,弥补大型医疗机构巡查、国家随机监督抽查、日常监督执法等传统方式的盲区短板,着力解决监督执法“覆盖不全面、聚焦不深入、时效不连续、问题整改不力”的问题,形成一套覆盖医疗机构运行全领域、全环节、全流程,且可复制推广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指南。推动监管重心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变,全力实现“服务跑在监管前、监管挡在风险前、风险防在发生前”。
创新执法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一是强化机构监管。印发《全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检查三年重点专项行动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在全省分级分类推进实施。二是强化规范执法。创新推行“监督员+专家”模式,建设“智慧卫监”平台,将普法宣传、技术指导与政策咨询有机融入监督全过程。三是强化精准施策。根据医疗机构特点组建专业团队,实行“一院一案、一院一策”,形成工作手册、问题清单、监督意见书、原因分析和整改报告“五个一”成果体系。编制完成覆盖10个专业领域、51类监督场景的《贵州省“体检式”卫生监督工作指引》,监督执法流程持续优化。2024年,全省医疗卫生违法案件数同比明显下降,检查频次大幅减少,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的干扰,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监管效果。
实施全链条监管,优化医疗质量
一是聚焦关键领域。将监管范围从传统事后查处延伸至事前准入、事中监督、事后评价全流程,制定29张610项统一监督检查表格,实现监督无死角、检查无盲区。二是聚焦风险隐患。建立“发现问题—依法查处—督促整改—风险防控”联动机制,以医疗质量安全为核心,紧盯核心制度落实、病历书写、感染防控等重点环节。三是聚焦群众关切。将行风建设、检验结果互认、“排长队”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纳入监督重点,依托医疗大数据开展穿透式分析,核查住院病历的不合理诊疗、用药、检查及收费行为,推动医疗行为规范透明。截至目前,监督检查医院15家,对发现的问题持续追踪整改,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受检医院数据显示:医院CMI值(病例组合指数)稳步提高,低风险组死亡率保持低位,四级手术占比提升,医疗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纠纷化解率同比上升,平均住院日进一步缩短,住院次均费用降低,预约诊疗率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与满意度持续改善。
强化整改落实,筑牢安全底线
一是抓实靶向发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医疗机构运行数据,精准识别风险线索,实现从表象到根源的“穿透式”监管。二是抓实闭环管理。建立“检查—反馈—整改—复核”销号管理机制,纳入台账管理的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7.2%。三是抓实长效监督。对危害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零容忍”,依法依规查处,对15家机构落实不良执业记分,结果直接挂钩机构校验、评审、信用评价;对手术器械、无菌物品及手术室、检验室等重点环节抽检15家次,不合格科室立即停诊,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制度得以全面落实,行业自律氛围日益浓厚。
下一步,贵州省将持续深化“体检式”监督机制建设,细化监督流程标准,完善配套工作指引,逐步向市、县两级推广,为各地医疗监管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汪应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