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盘旋在焦土之上,枪声从断壁残垣中零星响起,一支俄军小队借助摩托车快速穿越街道,突然一声爆炸,烟雾腾起——这不是电影画面,而是红军城每日重复的现实。
![]()
“俄军宣布完全控制红军城西部地区”,类似标题在过去三个月里出现了十七次。
而乌克兰总参谋部每周战报中,“击退敌军多次进攻”的表述同样从未缺席。
这片面积仅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到连前线指挥官都难以说清具体态势。
这里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阵地攻防,也没有现代战争中的闪电突击,有的只是无尽消耗。
![]()
一,战场新法则:无人机主宰,低消耗战争时代来临!
红军城战役呈现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特征。
这里既不是一战的堑壕战模式,也不是二战至今传统的机动防御战,而是一种兵力密度极低的点对点消耗战。
由于双方都缺乏足够的装甲突击力量和空中打击能力,无法维持连续战线,也难以建立坚固的防线支撑点。
这就导致小股部队可以轻易渗透到敌方后方几公里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乱局面。
亲乌派军事分析家奥列克西·阿列斯托维奇指出:“这里的战斗单位多以班排规模存在,一个街区可能只有15-20名士兵在争夺,他们更依赖无人机而非炮兵支援。”
![]()
二,俄军战术,摩托车突击渗透然后据点固守
俄罗斯军队发展出一套适应战场的新战术——大量派出轻步兵骑着摩托车,绕过乌军分散的防御点,渗透至乌军后方建立防御阵地。
这种战术成本低廉且灵活性强,但代价巨大。
俄军事博主“俄罗斯军官”描述:“摩托车小组通常有50%的概率穿越无人机监视区,一旦成功立即占据建筑物固守。”
渗透过程中,乌军主要依靠无人机进行杀伤,而俄军则依靠远程火力消灭暴露的乌军目标。
双方形成了一种奇特而致命的杀伤链——无人机操作员在数公里外锁定目标,炮兵在更远处实施打击。
三,乌军应对:依靠无人机建立弹性防御
乌克兰军队凭借无人机技术优势,构建了以侦察为导向的防御体系。
美军退役中将本·霍奇斯评价:“乌军将传统步兵战与21世纪无人机技术结合,创造了新的城市战模式。”
乌军部队小型化程度极高,排级单位即可直接呼叫无人机支援。
这种分布式作战模式,使传统的分割包围战术几乎失效。
即使俄军声称切断了补给线,乌军小型化部队仍能通过无人机投送少量补给维持作战能力。
一名代号“猎人”的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告诉《经济学人》:“我们每天用无人机向前线运送药品、电池和能量棒,每次可运送3公斤物资。”
![]()
四, 混沌之战,地图上无法标明战线
红军城的战斗状况处于极度混沌状态。
双方一线犬牙交错到无法明确对方位置,也难以实施有效指挥。
传统巷战中的逐屋争夺、逐街清剿、层层推进等战术几乎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成为战场主导因素。
ISW(战争研究所)在11月报告中承认:“红军城方向局势非常混乱,我们的控制区地图只能反映大致态势,而非精确界限。”
俄军今天宣布控制了几栋房屋,明天乌军又宣布夺回了某个街区。
实际上,地图上标的俄军控制区内可能有数支乌军小部队坚守,而乌军控制区也可能已经渗透进了多支俄军小分队。
![]()
五, 血肉磨坊:乌克兰消耗无人机,俄军消耗人命。
红军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俄军通过与乌军拼消耗,只要有人冲过乌军无人机拦截建立阵地,就宣布占领了某地。
于是出现奇特现象——俄军天天报捷,天天宣称攻城略地,但实际推进速度慢如蜗牛。
十月份以来,俄军在红军城方向平均每日推进不足100米。
这种战斗模式下,“大捷”和“包围”都失去了意义。
胜利不再取决于战术高超,而是看谁能承受更大伤亡,谁能把对方“熬死”或者“熬走”。
乌克兰一直以杀伤俄军有生力量,减少自身伤亡为战略原则。
而俄罗斯则发挥人数优势,弥补技术劣势,也是扬长避短。
六,计算俄乌双方在红军城的消耗。
俄罗斯每天投掷约100-200枚滑翔炸弹,分布在一千公里的战线上。即使按最高200枚计算,每枚10万美元,一天消耗也不过2000万美元,一年约70亿美元。
这种火力强度在现代战争中可谓“贫弱”。
平均到1000公里长战线,每公里每日投弹量仅0.1吨,难以对敌军形成实质性压制。
更关键的是,滑翔炸弹只能打击固定目标,难以有效杀伤分散隐蔽的乌军士兵。
击中建筑时,里面的乌军是否还在只有天晓得。
相比之下,西方每年向乌克兰提供约1000亿美元援助,就让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潭。
乌克兰还不断打击俄国本土,使俄付出持续的战略代价。
![]()
(克里姆林宫外俄军使用机枪防无人机)
七,谁的资源更丰富,承受能力更强,谁就将赢得胜利。
红军城战役已经演变为一场看谁先倒下的耐力竞赛。
问题关键在于:是乌克兰人力先崩溃,还是俄罗斯经济先崩溃?
战前乌军约20万人,现在已达90万之众——俄罗斯“对乌去军事化”的初始目标完全失败,乌军越战争越强。
而俄罗斯邻国纷纷加入北约,国际制裁越来越多,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
俄前财政部长库德林坦言:“2024年军费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30%,这种状况难以持续超过两年。”
乌克兰虽然面临人员消耗压力,但获得了持续外部支持;俄罗斯虽然人数占优,但经济承压能力存在明显上限。
战争胜负可能不取决于战场表现,而取决于双方的承受能力。
结论:红军城的废墟中,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
一位匿名的俄军中级军官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占领了一栋建筑,然后下一栋,但永远有下一栋等着我们。最可怕的是,你永远不知道墙后面是谁。”
乌克兰第58旅的一名士兵在电话中告诉家人:“我们像是在和影子打架,你感觉到它无处不在,却很难实实在在地击中它。”
这场战役已经超越了传统军事逻辑,变成了政治意志、经济承受力和民族韧性的全方位较量。它没有前线,又处处是前线;没有决定性战斗,又每时每刻都都是决定性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