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49 年正月,洛阳城外的高平陵寒风萧瑟。大将军曹爽陪着魏帝曹芳祭扫皇陵,身后跟着心腹兄弟与禁军护卫,城内却突然传来惊天变故 —— 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关闭城门,控制了都城。
![]()
此时,大司农桓范冒着杀头风险,翻墙逃出洛阳,直奔曹爽大营。他怀揣大司农印玺,带来了改变历史的建议:“挟天子前往许都,以天子名义诏令天下勤王,必能击败司马懿!” 可曹爽犹豫一夜,最终选择投降,落得全族被诛的下场。
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历史真的会改写吗?答案藏在双方的筹码与当时的天下格局里。
一、政变前夕:失衡的权力天平
高平陵政变不是偶然,而是曹爽与司马懿长期权力斗争的爆发。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托孤于曹爽与司马懿,让两人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曹芳。
曹爽是曹魏宗室,父亲是战功赫赫的曹真,凭借宗室身份,他很快排挤司马懿,独掌朝政。他任命兄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掌控禁军;将司马懿升为太傅,明升暗降剥夺兵权。
掌权后的曹爽日益骄奢,圈占良田、饮酒作乐,甚至私用魏明帝的嫔妃,引起朝野不满。而司马懿则装病蛰伏,表面不问政事,暗地里联络旧部,等待反击时机。
公元 249 年,曹爽陪同曹芳祭扫高平陵,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此时的洛阳城,禁军主力随曹爽外出,城内防守空虚,司马懿迅速联合太尉蒋济、司徒高柔,以皇太后名义关闭城门,控制皇宫与武库。
看似司马懿占据主动,实则根基薄弱 —— 他只有洛阳孤城,没有天子授权,天下兵马仍听令于大将军曹爽,更关键的是,曹爽手中握着足以翻盘的全部筹码。
二、曹爽的 “天胡筹码”:足以碾压司马懿的实力
桓范之所以敢劝曹爽放手一搏,是因为曹爽当时的处境,堪称 “天胡开局”,筹码远胜司马懿。
首先,他有天子曹芳。18 岁的曹芳虽是傀儡,却是合法的皇权象征。司马懿的 “皇太后诏令”,在法理上远不如天子诏书管用。只要曹爽带着曹芳离开,就能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罢免司马懿官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其次,他有大将军印玺。作为大将军,曹爽节制天下兵马,各地州郡将领、驻军都需听从他的调遣。当时,关中的郭淮、淮南的王凌、荆州的王昶等将领,都是曹魏旧部,对司马氏心存戒备,大概率会响应天子诏令。
再者,他有大司农桓范与印玺。桓范作为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征集与调配,印玺在手,就能随时征集沿途郡县的粮草,支撑军队作战,无需担心后勤短缺。
![]()
更重要的是,他有绝佳的落脚点 —— 许都。许都是曹操的发家地,曾是曹魏的都城,设有完善的宫殿、武库和粮仓,武器储备充足,足以快速装备一支军队。而且许都远离洛阳,司马懿短时间内无法进攻,曹爽可以在那里站稳脚跟,组织反攻。
此外,曹爽身边还有可用之兵。弟弟曹羲的中领军别营驻扎在洛阳城南,尚未被司马懿控制;洛阳典农中郎将的屯田部队也在城外,只要以大将军名义召唤,短期内就能集结数千兵力,护送天子安全抵达许都。
三、桓范的 “上上策”:为何能逆转战局?
桓范提出的 “挟天子往许都”,不是孤注一掷的险招,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万全之策,每一步都精准击中司马懿的软肋。
第一步,脱离险境,占据法理高地。只要曹爽带着天子离开高平陵,就摆脱了司马懿的直接威胁。抵达许都后,立刻以天子名义发布诏书,揭露司马懿 “谋反” 罪行,罢免其所有官职,号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
此时的司马懿,只有洛阳孤城和部分禁军,没有天子授权,就是 “叛逆”。各地将领若响应诏令,就是 “讨逆”;若观望不前,就是 “附逆”,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站在天子一边。
第二步,快速集结军队,形成兵力优势。许都的武库能装备数万士兵,加上曹羲的别营、典农部队,以及沿途郡县的驻军,不出一个月,曹爽就能集结一支数万人的大军。而司马懿在洛阳的兵力,不足一万,且多是临时拼凑的旧部,战斗力有限。
第三步,围歼洛阳,瓮中捉鳖。集结大军后,曹爽可以兵分三路:一路封锁洛阳周边交通,切断司马懿的粮草供应;一路围攻洛阳城门,消耗城内兵力;一路驻守许都,保护天子安全。司马懿困守孤城,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迟早会不战自溃。
更关键的是,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并未得到全体朝臣的支持。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只是暂时附和,若曹爽以天子名义施压,他们很可能倒戈,甚至内部哗变。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当时洛阳城内 “朝臣多疑虑,无敢公然附懿者”,可见司马懿的根基有多脆弱。
四、曹爽的致命短板:性格决定命运
曹爽手握必胜筹码,却最终选择投降,根源在于他的性格 —— 懦弱、短视、贪图享乐,完全没有其父曹真的英雄气概。
政变发生后,曹爽陷入恐慌,不知所措。桓范赶到时,他正和兄弟在大营中痛哭,面对桓范的建议,他犹豫不决:“司马懿只想要兵权,我投降后,还能保住富贵,做个富家翁。”
桓范气得大骂:“曹子丹何等英雄,怎么生下你们这群猪狗不如的兄弟!天子在你手中,天下兵马听你调遣,难道还怕打不过司马懿?你若投降,必遭灭族之祸!”
可曹爽根本听不进去。他掌权多年,早已沉溺于骄奢生活,失去了斗志和决断力。他担心战争会毁掉自己的家产,更害怕战败后连性命都保不住,却忘了 “权臣谋反,投降必死” 的道理。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相信司马懿的 “承诺”。司马懿派蒋济传话,保证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保全其家族富贵。曹爽信以为真,不顾桓范的苦苦劝阻,最终决定投降,护送曹芳返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曹爽兄弟乖乖回到府邸,被司马懿派兵监视。不久后,司马懿就罗织 “谋反” 罪名,将曹爽及其心腹、家族全部诛杀,牵连者达数千人。桓范也未能幸免,被灭三族,临终前仍痛骂曹爽 “愚蠢误国”。
五、若曹爽听从建议:历史会如何改写?
如果曹爽能克服性格弱点,听从桓范的建议,挟持天子前往许都,历史大概率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第一种可能:快速击败司马懿,延续曹魏统治。曹爽抵达许都后,发布天子诏书,各地将领纷纷响应。关中郭淮、淮南王凌率军入京,围攻洛阳。司马懿内无援军,外无粮草,要么开城投降,要么战死。
诛杀司马懿后,曹爽会独掌朝政,曹魏宗室重新掌控权力。以曹爽的野心,大概率会效仿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架空曹芳,最终由曹爽或其后代篡魏称帝,曹魏的国祚会转移到曹真一脉,不至于仅传四十六年就灭亡。
第二种可能:短期对峙后,司马懿内部瓦解。即便曹爽军事能力有限,无法快速击败司马懿,长期对峙也对司马懿不利。洛阳城内粮草短缺,朝臣动摇,很可能发生哗变,司马懿被部下擒杀或被迫出逃,最终被曹爽平定。
第三种可能:形成割据局面,最终曹爽胜出。若司马懿坚守洛阳,联络部分旧部抵抗,可能形成短期割据。但曹爽有天子、粮草和天下兵马支持,拖延时间越长,对司马懿越不利,最终仍会获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爽之所以亡,非无胜算,乃无断也。” 曹爽的失败,不是因为实力不足,而是因为性格懦弱。他放弃了桓范的上上策,选择了最愚蠢的投降之路,不仅葬送了自己和家族,还把曹操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了司马氏。
六、历史的偶然性:一人之失,改变天下走向
高平陵政变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曹爽的决策,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曹魏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果曹爽听从桓范建议,司马氏的篡魏计划会彻底破产,西晋也就不会出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的悲剧可能不会发生,历史会沿着另一条轨迹发展。
可历史没有如果。曹爽的懦弱,让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司马氏逐步掌控朝政,最终由司马炎篡魏建晋。曹魏宗室被大肆屠杀,曹操、曹丕、曹叡的努力,最终为司马氏做了嫁衣。
![]()
后世史学家对曹爽的评价几乎一边倒的负面。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爽德薄位尊,沉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 王夫之更是直言:“曹爽之败,非司马懿之能,乃爽自败也。”
桓范的悲剧则更令人惋惜。他身为忠臣,献上救命良策,却因主子的愚蠢而被灭族,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他的遭遇,也印证了 “良禽择木而栖” 的重要性 —— 跟随一个懦弱无能的主子,即便有惊天谋略,也无法施展。
七、结语:性格与抉择,历史的关键变量
回望高平陵政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关键人物的关键抉择,而抉择又深受性格的影响。
曹爽手握必胜筹码,却因懦弱而放弃;司马懿实力薄弱,却因果断而成功。两人的性格差异,最终决定了胜负。如果曹爽能多一分勇气,少一分贪念,听从桓范的建议,挟持天子前往许都,历史必将改写。
这段历史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犹豫和懦弱就是致命的毒药;手握优势时,唯有果断出击,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曹爽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曹魏宗室的悲剧 —— 一个家族的兴衰,往往系于一人之身,一策之差。
如今,高平陵的寒风早已吹散了当年的硝烟,但曹爽与桓范的故事,仍在提醒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正确的抉择远比天赋和优势更重要;而敢于坚持正确的抉择,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