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2025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颁授仪式将于10月31日在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举行。值此时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表署名文章《立足传统、赋能未来: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气候适应智慧》,呼吁进一步加深粮食、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赓续人类农业粮食文明的传承。
文章表示,10月3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在庆祝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喜庆气氛中,认定来自14个国家的28个新增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至此,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总数将达到102个。据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倡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通过对遗产的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传承。
![]()
中国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资料图片)
文章指出,古老的农耕实践充分表明,真正的气候适应能力深深植根于世代相传的知识体系之中。那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地永续利用方面积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朴素智慧,蕴含着任何单一高科技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力量。回望历史传承,是我们确保未来世界适应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
![]()
中国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资料图片)
文章特别提到,在中国北方,延续超过7500年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讲述着一个坚韧与智慧的故事。这里水贵如油,当地农民却在极度缺水的大地上创造了农业奇迹:他们开展作物轮作,以固氮覆盖作物滋养土地;他们种下成排的乔木和高秆草本植物,构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抵御风沙侵蚀;他们更发明了精准灌溉技术,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甚至还“训练”作物学会节水。这套看似简朴、实则精妙的组合拳,不仅在极端环境中守住了饭碗、稳住了生计,更让土壤保持健康、生物多样性得以延续。在全球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敖汉旱作系统用七千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世界:传统农业智慧完全能够以有限水资源,创造无限可能,并在漫长的时光隧道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文章指出,要让农业文化遗产将“荣誉光环”变成“赋能源泉”,我们亟需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框架,系统量化这些遗产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气候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实际贡献。
文章表示,粮农组织正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参与国携手并肩,共同打磨评估成果的工具箱,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认识,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计划与粮农组织推出的《农业部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战略》《气候变化战略》《科学与创新战略》等环环相扣、同频共振。此次新晋遗产系统将在投资护航、政策扶持下,真正成长为探索气候韧性、保障粮食安全的动态实验平台。
屈冬玉还在文章中宣布,为庆祝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华诞,将正式向全球公众打开粮食农业博物馆及网络的大门,进一步加深粮食、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赓续人类农业粮食文明的传承。通过这一创新平台,粮农组织将激活各国各方的参与热情,凝聚广大成员、合作伙伴和青年群体的无穷力量,同时为世界奉上一场汇聚全球多样美食和农业传统的文化盛宴。这是传播粮农组织崇高使命的全新方式,通过知识科普、文化交流和创新展示,与全球受众心手相连,携手构建没有饥饿、没有营养不良的美好世界。(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