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才人看似无害,高宗临终却密令太子:你登基之日将她挫骨扬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宋高宗晚年,有位才人终日在深宫抄录佛经,与世无争。高宗却对太子嘱咐:你登基之日,务必将她挫骨扬灰!
创作声明:本故事为虚构创作,情节与人物均经艺术加工。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权力斗争及人物行为选择,仅为推动剧情发展,不代表真实历史观点,请读者理性看待。

“她抄的不是佛经,是催命符!”病榻上的皇帝抓住太子的手,枯槁的指节因用力而惨白,“她不是在礼佛,是在拜鬼——拜那些被我亲手埋葬的冤魂!”

太子大惊失色,俯身问道:“父皇,您说的是谁?”

“后宫吴氏!”皇帝眼中迸射出生命尽头最后一点狠厉,“你登基之日,立刻将她挫骨扬灰,片纸不留!否则,你我的江山,将万劫不复!”



01

临安皇城被一场罕见的夏末暴雨笼罩着。

豆大的雨点砸在琉璃瓦上,发出的闷响仿佛一面面为人送葬的残鼓,敲得人心惶惶。

福宁殿内,浓重的药味混杂着檀香,也压不住那股盘踞在空气中的、名为“死亡”的气息。

宋高宗赵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位在位三十多年的帝王,一生都活在巨大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年轻时,他恐惧北方金人的铁蹄;中年时,他恐惧手握重兵的将领;而到了晚年,这种恐惧化为了一种更深沉、更无形的梦魇,缠绕着他,直到此刻。

他屏退了所有人,只留下太子赵昚。

赵昚是他的养子,名义上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血统上却与高宗这一脉隔了很远。

高宗唯一的亲生儿子早夭,这成了他一生的痛,也成了他选择赵昚的理由——一个血缘疏远的继承人,总比一个可能威胁自己的亲族要安全。

“昚儿……”高宗的声音像一张被揉皱的砂纸,在昏暗的宫殿里摩擦着。

“父皇,儿臣在。”赵昚跪在榻前,双手紧握着养父那只冰冷枯瘦的手。

他能感觉到,那只手里残存的生命力正在飞速流逝。

高宗费力地转动浑浊的眼球,死死盯住赵昚,仿佛要将他看穿。

沉默良久,他忽然迸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伴随着微弱的嘶吼,说出了那句让赵昚如遭雷击的遗言。

“后宫吴氏……挫骨扬灰……片纸不留……江山万劫不复……”

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钉子,钉进赵昚的耳朵里。

他整个人都僵住了。

吴氏?

哪个吴氏?

他的脑海中迅速闪过宫中有名有姓的妃嫔,最后定格在一个模糊的身影上——吴才人。

那是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女人。

赵昚对她的印象,仅限于几次宫廷大典上远远的惊鸿一瞥。

她总是站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垂着头,像一株生长在宫墙阴影里的兰草,安静,甚至有些孤寂。

宫里的传闻说,她终日在自己的清冷宫苑里抄录佛经,与世无争,连皇帝本人都很多年没有召见过她了。

这样一个女人,这样一个比许多宫女还要卑微的才人,如何能与“江山万劫不复”这种最严重的警告联系在一起?

父皇的恐惧不似作伪,那是一种发自骨髓的、被某个秘密折磨了一生的惊惶。

“父皇,吴才人她……她究竟犯了何等大罪?”赵昚忍不住追问,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让他对一个看似无辜的女人下此毒手的理由。

高宗的嘴唇翕动着,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眼中那点回光返照的狠厉迅速被死亡的灰白所取代。

他似乎想解释什么,但最终只是更紧地攥住赵昚的手,反复念叨着:“记住……记住……”

雨声更大了,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瞬间照亮了高宗那张因恐惧而扭曲的脸。

赵昚的心沉入了谷底。

他知道,自己永远也问不出答案了。

这个淬毒的遗诏,成了高宗留给他最沉重、也最黑暗的遗产。

02

高宗驾崩,太子赵昚顺利登基,是为宋孝宗。

新帝的头三个月,是在一种近乎分裂的状态下度过的。

白日里,他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安抚万民,展现出一位中兴之主的魄力与仁德。

他提拔主战派官员,积极筹备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让整个南宋朝野为之一振。

但每到夜深人静,养父那句遗言就会如鬼魅般在他耳边响起——“挫骨扬灰,片纸不留”。

他终究没有动手。

孝宗自认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杀伐决断是帝王的必修课。

但他无法说服自己,对一个连罪名都没有的弱女子,用上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

这违背了他自幼学习的圣贤之道,也违背了他对自己“仁君”形象的期许。

他决定,在动手之前,自己必须先看一看,看一看这个吴才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妖魔。

吴才人的居所叫“静心苑”,名字起得恰如其分。

当孝宗第一次以“巡视后宫”的名义踏入这里时,几乎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座尼姑庵。

院子里没有争奇斗艳的名贵花卉,只有几盆打理得极为干净的兰花。

宫殿里陈设简单,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墨香和佛香。

吴才人跪在地上,迎接圣驾。

她看起来三十多岁,容貌清秀,但眉宇间带着一股长年累月沉淀下来的静气,仿佛世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她没有寻常妃嫔见到皇帝时的激动或惶恐,只是平静地行礼,平静地起身,平静地侍立一旁。

“吴才人,朕听闻你在此终日礼佛,为先帝祈福,辛苦了。”孝宗的声音很温和,目光却像鹰隼一样锐利,不放过她脸上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



“此乃臣妾分内之事,不敢言苦。”她的声音也如她的人一样,平淡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

孝宗命人送上许多珍贵的赏赐,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她叩首谢恩,表情依旧没有变化,仿佛那些在宫中女人眼里意味着恩宠和地位的东西,对她而言不过是些俗物。

接下来的日子里,孝宗又派了几个最善言辞、最会察言观色的老宫女和太监,轮番去静心苑与她“闲聊”,试图从她的言谈中找出破绽。

然而,所有人都无功而返。

吴才人言语极少,问一句,答一句,从不多言。

聊起宫中趣闻,她只是微笑倾听;谈及外界时事,她便垂眸念佛。

她的生活像一口古井,深不见底,却又波澜不惊。

她每日的生活规律得可怕:卯时起,诵经一个时辰;辰时用早膳,而后开始抄录佛经,直到午时;午后小憩片刻,继续抄书,直到酉时;晚膳后,便在佛堂打坐,亥时准时歇息。

她的宫苑像一座无形的堡垒,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她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也都是孝宗派人查过的,全是在宫中待了几十年、无亲无故、最不起眼的老人。

孝宗的耐心正在被一点点消磨。

吴才人越是表现得完美无瑕,他心中的疑云就越是浓重。

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没有情绪?

这种极致的“无”,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有”。

03

孝宗的按兵不动,急坏了一些人。

先帝高宗留下的几位心腹老臣,以太傅史浩为首,开始旁敲侧击地提醒这位新君。

他们从不直言吴才人之事,而是反复上奏,称“国朝初定,根基未稳,当警惕前朝余孽,以防祸起萧墙”。

一位曾伺候高宗多年的老太监,在一次给孝宗奉茶时,“无意”间说起一桩旧闻:“老奴记得,建炎南渡那会儿,兵荒马乱,宫里走失了不少人,也混进来了不少人。先帝爷晚年时常做噩梦,嘴里念叨着什么‘血脉’、‘根子’,想来是心里有放不下的事……”

这些话如同一根根软刺,扎在孝宗心上。

他知道,这些人都在催促他执行遗诏。

他们或许知道些什么,但又因为那个秘密太过恐怖,谁也不敢明说,只能用这种方式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孝宗的亲信,皇城司指挥使呈上了一份更让他不安的密报。

近期,江南一带好几个早已不问世事、隐居多年的士族门阀之间,似乎有密信往来。

这些家族身份各异,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他们的祖上,无一例外,都是“靖康之难”前坚决主张抗金、后来在高宗朝被排挤或贬黜的旧臣。

一张无形的大网,似乎正在黑暗中悄然张开。

而静心苑里的吴才人,就是这张网最中心的那个结点。

孝宗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开始相信,吴才人的与世无争,或许真是一种登峰造极的伪装。

她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足以动摇赵氏江山的秘密。

他决定做最后一次试探。

这一次,他要亲自撕开她的面具。

这天下午,孝宗再次以“散心”为名,驾临静心苑。

他屏退了大部分随从,只留下一名贴身太监。

吴才人依旧在抄经。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她素色的衣衫上,为她整个人镀上了一层不真实的金色光晕。

“吴才人。”孝宗的声音很沉。

吴才人停下笔,起身行礼。

“朕近日时常在想,若非当年父皇当机立断,定都临安,恐怕早已没有我赵氏的今日江山了。”孝宗缓缓踱步,目光看似落在那些兰花上,余光却死死锁定着吴才人。

“陛下圣明。”吴才人垂首道。

“只可惜啊,”孝宗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感慨与激昂,“朕的志向,不止于偏安一隅!朕要北伐,要光复中原,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梓宫,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他说得慷慨陈词,热血沸腾,这是他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抱负。

他想看看,这番话能否在这个女人心中激起一丝波澜。

毕竟,她的父祖辈,或许就曾是那些为了抗金而喋血沙场的人。

然而,吴才人始终垂着眼眸,仿佛在听一段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

她的脸上,依旧是那种超然物外的平静。

孝宗心中涌起一阵失望,或许,自己真的想多了?

她只是一个被宫廷扭曲了心性的可怜女人?

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时,一直沉默的吴才人忽然停下了手中的笔,那支紫毫笔的笔尖悬在雪白的宣纸上,一滴浓墨凝聚,欲滴未滴。

她抬起头,第一次正视孝宗的眼睛。



她的目光不再是古井无波,而是像两把藏在鞘中的利刃,瞬间出鞘,锋芒毕露。

她朱唇轻启,声音不大,却像惊雷一般在孝宗耳边炸响:

“陛下有光复中原之志,乃万民之福。只是不知,待直捣黄龙之日,龙椅上坐的,是否还是赵氏子孙?”

一瞬间,整个静心苑的空气都凝固了。

孝宗的血液仿佛在这一刻被冻结,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她不是在疑问,而是在陈述一个冰冷的、带着巨大威胁的可能性!

她仿佛在说:你有本事去打天下,但打下来的天下是谁的,可就说不准了。

他终于明白,这个女人根本不是什么柔弱的才人,她是一个手握着最致命武器、与他隔空对峙的敌人!

养父的恐惧,老臣的催促,江南士族的异动……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全部串联起来。

他死死地盯着吴才人,牙关紧咬,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到底是谁?”

吴才人嘴边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冰冷的笑意。

她没有回答,只是重新低下头,继续抄写她的佛经,仿佛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根本不是出自她口。

孝宗踉跄着退出静心苑,他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这个女人的存在,已经不是一个“隐患”,而是一把悬在他头顶、随时可能落下的铡刀。

04

巨大的危机感像乌云一样笼罩了孝宗。

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养父当年的那种恐惧。

回到福宁殿,他立刻召来最信任的皇城司指挥使和几位翰林院学士,下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查清吴才人入宫前后所有的相关卷宗,一个字都不能放过!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才人入宫已有二十多年,相关的档案浩如烟海,而且大多是些无人问津的故纸堆。

但皇帝的命令不容置疑,一群人几乎是住进了尘封的档案库,不分昼夜地翻查。

几天后,一份报告被送到了孝宗的御案上。

他们在一份建炎三年,由地方小官呈上的述职报告的附件里,发现了一段惊人的记录。

这份附件早已泛黄发脆,字迹也有些模糊。

上面记载,当年那位官员负责护送一批南渡的宫人,途中遭遇金人散兵突袭,队伍大乱。

混乱中,一位姓吴的忠烈将领为保护队伍,力战而亡,全家几乎被屠戮殆尽。

而最关键的是下面一句话,那位官员用极其隐晦的笔法写道:吴将军所护送者,除家眷外,似乎尚有一名身份尊贵的“宗室贵胄”,尚在襁褓。

兵乱之后,吴将军一家惨死,那名婴儿也……不知所踪。

报告的最后,附了一份高宗皇帝当年的朱批。

上面只有八个字,却看得孝宗遍体生寒:“定性叛乱,卷宗封存,不许再查。”

孝宗的手剧烈地颤抖起来。

“宗室贵胄”……“不知所踪”……“不许再查”……

一个可怕到极点的猜测在他脑海中成形。

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北方宗室几乎被一网打尽。

高宗赵构得以在南方即位,最大的法理依据就是他是当时唯一身在南方的、拥有继承资格的皇子。

可如果……如果当年钦宗皇帝尚有血脉逃了出来呢?

哪怕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那也将是比高宗更“正统”的继承人!

高宗为了坐稳皇位,将此事强行压下,甚至不惜污蔑忠臣为叛逆,将知情者灭口……而吴才人,就是那位忠烈将领的后人!

孝宗感觉自己几乎无法呼吸。

他猛地站起身,什么也顾不上了,带着几名亲卫,再一次冲向静心苑。

这一次,他没有丝毫的伪装和试探。

他一脚踹开殿门,双目赤红地冲到吴才人面前。

吴才人正在佛前打坐,听到巨响,她缓缓睁开眼睛,脸上没有丝毫惊讶,仿佛早就在等待这一刻。

“你父亲当年护送的,到底是谁?!”孝宗的声音嘶哑,像一头被逼到绝境的困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