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身家过亿的作家找代笔写作,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却留下死亡的预言

0
分享至

香槟色的追光灯精准地打在林哲的身上,将他与台下那片由无数仰望的面孔构成的海洋隔离开来。

他左手握着冰凉沉重的纯金奖杯,右手举着话筒,声音通过扩音设备,清晰而温润地流淌在国家艺术中心的每一个角落。

01

“想象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崇敬而狂热的眼眸,嘴角牵起一丝完美的、练习过上百次的微笑,“它不是一座可以被开采殆尽的矿山,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

你越是探索,它的边界就越是辽阔。

我只是一个幸运的宇航员,将我在那片星辰大海中看到的一隅风景,用文字描绘给了大家。”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闪光灯如白昼的闪电,疯狂地在他眼前明灭。

评论家们称他为“近年来文坛最有想象力的作家”,读者们将他奉若神明。

他的书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每一本新作的发布,都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文化盛宴。

此刻,他正站在事业的巅峰,沐浴在无尽的荣光之中。他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宠儿,一个不败的神话。



然而,当三个小时后,林哲独自回到他位于城市之巅的顶层复式书房时,神话的外衣被瞬间剥离,露出了内里那个早已腐朽不堪的内核。

书房巨大得像一个小型图书馆,三面墙壁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架,上面塞满了各种珍版典籍。

正对着落地窗的,是一张由整块黑檀木打造而成的巨大书桌。

桌上,那台最新款的电脑显示器亮着幽幽的白光,屏幕上,一个孤零零的光标,如同一颗濒死的心脏,在一片空白的文档上,固执而又无力地闪烁着。

他将那座金光闪闪的奖杯随意地丢在桌角,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

然后,他颓然坐进那张昂贵的真皮座椅,双手颤抖地捂住了脸。

一个字也没有。

整整一年了,他没有写出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句子。

那些曾经在他脑海中奔腾不息的奇思妙想,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那些构建世界的宏大构想,全都消失了,如同退潮后干涸的海滩,只留下一片死寂的荒芜。

他每天坐在这里十几个小时,面对着这个空白的文档,感受着一种被凌迟般的痛苦。

巨大的焦虑像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了他的心脏。

冷汗浸湿了他名牌衬衫的后背。他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里因为恐慌而加速流动的声音。

他是一个骗子,一个被掏空了灵魂,只剩下华丽躯壳的骗子。

今晚在台上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自己的脸上。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

他的专属编辑,也是一手将他捧上神坛的张伟,端着一杯热牛奶走了进来。

张伟年近五十,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精明锐利。

他将牛奶放在桌上,目光落在林哲那张毫无血色的脸上,最后定格在那片刺眼的空白文档上。

他没有说话,只是无声地叹了口气。

“我写不出来了,老张。”林哲的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在摩擦,“我完了。”

张伟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讨论天气。

“你的新书合同,明年三月就要到期了。

出版社的股东们,还有全世界的读者,都在等着。

林哲,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品牌,一个价值数亿的文化符号,不能倒下。”

“可我真的写不出来了!”林哲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歇斯底里的崩溃。

张伟凝视着他,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商人的冷静和果决。

“我有个解决方案。”他说,“我认识一个年轻人,非常有才华,是你最忠实的读者。

他可以作为你的‘助理’,帮你‘整理思路’,‘激发灵感’,他会绝对保密,绝对可靠。”

林哲的身体僵住了。

他当然明白“助理”这两个字背后真正的含义。

影子写手,捉刀代笔。

这是对一个作家最极致的侮辱。一股巨大的耻辱感涌上心头,让他几乎想要拍案而起。

但是,他看到了桌角那座金色的奖杯,看到了窗外这座城市璀璨的夜景,想到了那些如影随形的赞誉和名望。

他害怕,他怕极了从云端坠落的感觉。在彻底的毁灭和苟延残喘的耻辱之间,他可悲地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的勇气。

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将脸更深地埋进了掌心。

张伟明白了。他轻轻地拍了拍林哲的肩膀,说道:“我明天会安排他过来。你只需要休息,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接下一场胜利。”

02

第二天下午,那个被张伟称为“助理”的年轻人,准时出现在了林哲的书房。

他叫阿文,一个普通到让人几乎记不住长相的年轻人。

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中等身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和格子衬衫。

他身上没有任何文艺青年特有的气质,反而像个刚毕业不久的程序员。

他不多言,甚至有些木讷,在面对林哲时,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近乎虔诚的崇拜。

“林老师,”他开口,声音干净而清晰,“我读过您所有的作品,不下十遍。

特别是您早期的《迷航者》,它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

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让林哲心中那份鄙夷和抗拒,稍稍减弱了一些。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打印稿,那是一个他早已放弃的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能够与影子对话的男孩。



故事的构思很精巧,但他只写了不到五千字,就因为后续乏力而搁浅了。

“你看看这个。”林哲将稿纸推了过去,语气冷淡,“随便写点什么,让我看看你的‘思路’。”

阿文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接过稿纸,认真地阅读起来。

然后,他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三天后我再来拜访您。”说完,他便起身告辞,整个过程礼貌而疏离。

接下来的三天,林哲过得坐立难安。

他既希望阿文能带来奇迹,又隐秘地盼望他失败,以证明自己并非不可替代。

三天后,阿文如约而至。

他递上一个U盘,依旧是那副沉默寡言的样子。

林哲将U盘插入电脑,打开了里面的文档。

文档的标题没变,但字数,已经从五千变成了三万。

林哲的呼吸瞬间停滞了。

他戴上眼镜,开始阅读。

开篇的五千字,还是他自己的原文,但从第六千字开始,整个故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

阿文的文笔,简直就是他巅峰时期的完美复刻,那种细腻的心理描写,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不,那不是模仿。

林哲惊恐地发现,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阿文甚至比他自己做得更好。

故事的走向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想,情节的推进充满了张力和悬念,人物的塑造也更加深刻复杂。

这不仅仅是延续,更是一种升华。

阿文就像一个最懂他的知己,将他脑中那个模糊不清的影子,用一种远比他本人更华丽、更精准的方式,呈现在了纸上。

他一口气读完了三万字,当他抬起头时,窗外已经暮色四合。

他看着坐在对面沙发上,安静得像一尊雕像的阿文,心中涌起的情绪,不再是简单的震惊,而是一种混合了嫉妒、恐惧和一丝病态依赖的复杂情感。

“可以吗,林老师?”阿文轻声问道。

林哲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一本由阿文捉刀,林哲署名的小说《影子对话》,在半年后出版。

毫无意外,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评论界将其誉为“林哲的自我超越之作,是他创作生涯一个新的里程碑”。

林哲站在新书发布会的舞台上,听着潮水般的赞誉,内心却被巨大的罪恶感和空虚感所填满。

他像一个提线木偶,微笑着,签名着,背诵着那些由公关团队写好的感言。

而真正的创造者,那个名叫阿文的影子,则隐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无人知晓。

他和阿文的秘密共生,就此拉开了序幕。

03

时间是最高明的骗术师,它能将最扭曲的荒诞,打磨成最坚固的日常。

五年一晃而过。

在这五年里,林哲这个名字,已经从一个作家,彻底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他拿遍了国内国外所有能拿的文学大奖,他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母校为他塑起了一尊铜像。

他频繁地出现在电视访谈、名流晚宴和国际文学论坛上,谈论着创作的孤独与伟大,言语间充满了哲思和智慧。

他已经完全不再动笔了。

他的书房依旧整洁,只是那台电脑,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处理邮件和看财经新闻。

写作这件事,已经完全变成了阿文的工作。

他们的合作模式,也演变得愈发诡异和高效。

有时候,林哲只需要给出一个模糊的概念。

比如,他在一次去北欧的旅行后,随口对阿文提了一句“冰川下的寂静”,三个月后,一部名为《冰封之默》的杰作就诞生了。

有时候,他甚至只需要给出一个词。

有一次他因为失眠,在便签上写下“梦境”二字,半年后,一部探讨现实与虚幻边界的《织梦者》,再次为他捧回了一座国际大奖。

阿文就像一个完美的影子,或者说,一个完美的寄生者。

他从不邀功,从不谈钱,张伟会定期将一笔巨款打入一个他提供的匿名账户,但他似乎从不关心数额。

他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仿佛他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给“林哲”这个名字,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哲开始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不安。

这种不安,并非来自道德上的谴责,而是一种更加原始的、关于“存在”的恐惧。

他发现,阿文写出的故事里,开始出现一些极其私密的细节。

在新书《尘埃书》里,主角有一个童年怪癖,害怕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因为他觉得那不是自己。



这个怪癖,是林哲深埋心底,从未对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和心理医生吐露过的秘密。

在另一本短篇小说里,一个人物在极度悲伤时,会闻到一股雨后青草混合着铁锈的味道。

那是林哲在十几岁时,第一次经历亲人离世时,留在他记忆深处的气味。

这些细节,绝不可能是巧合。

林一感到一种被彻底窥视的寒意,他感觉阿文不仅仅是在模仿他的文笔,更像是在侵入他的记忆,盗取他的人生。

那个影子,正在一点一点地,与他重叠。

他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做噩梦。

梦里,他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的人却是阿文的脸。

阿文对着他微笑,然后用他的声音说:“现在,我们是同一个人了。”

04

“林老师,您下周的电视专访,我建议您穿深色系的西装,不要打领带。”

阿文将一份刚完成的稿件放在桌上,语气平静地说道,“谈到创作灵感时,您可以提一下您童年时在乡下祖母家的经历,那会显得更加真诚。”

林哲的心猛地一沉。阿文的身份,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躲在幕后的执行者,他开始像一个导演,不动声色地指导着林哲在前台的每一次亮相,每一个言行举止。

他的话语总是以“建议”开头,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笃定。

仿佛他比林哲自己,更清楚“林哲”这个角色应该如何扮演。

就在林哲的疑惧日益加深之时,一篇发表在权威文学期刊上的评论文章,像一颗炸弹,在他的世界里引爆了。

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以犀利和毒辣著称的老牌评论家。

他将林哲五年来的作品,与他早期的成名作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对比分析。

文章写道:“……我们必须承认,林哲近年的作品在技巧上无可挑剔,其文字的精准和结构的宏大,甚至超越了他本人。

然而,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不容忽视,早期作品中那种属于创作者本人的、炽热而混乱的情感内核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冷静与精准,一种旁观者的冷酷。

仿佛作者的灵魂已经抽离,只留下了一双洞察一切却毫无温度的眼睛。这究竟是天才的蜕变,还是某种更令人不安的……异化?”

这篇文章,将林哲内心最隐秘的恐惧,血淋淋地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他心惊肉跳,第一次产生了要摆脱阿文的念头。

他必须搞清楚,这个影子,到底是谁。

他首先找到了张伟,旁敲侧击地询问阿文的来历。

张伟却一反常态地含糊其辞,只说是通过一个“非常可靠的渠道”找到的,让他不要多问,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张伟的态度,让林哲的疑心更重。

他用了一大笔钱,雇佣了城里最好的私家侦探,去调查一个名叫“阿文”的年轻人。

他提供了阿文的大致年龄,以及每次收款的那个匿名账户。

一个星期后,侦探给了他回复。结果只有一句话。



“目标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用记录、网络痕迹……均为空白。结论:查无此人。”

林哲拿着那份薄薄的报告,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冻结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与他共生了五年的人,一个能写出惊世杰作的天才,在现实世界里,竟然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幽灵。

05

那个星期五的下午,天空阴沉得像是要塌下来。

阿文像往常一样,准时按响了林哲书房的门铃。

林哲打开门,看到阿文平静无波的脸,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荒谬感和寒意。

他强作镇定,让他坐下,然后问道:“我正在进行的那本《时间之墟》,你写得怎么样了?”

“那本书不重要了。”阿文说,他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静。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拿出U盘,而是从随身的帆布包里,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用最传统的方式线装起来的书稿。

他将书稿轻轻地放在了林哲的黑檀木书桌上。

那白色的封面上,没有任何图画,只有几个用打印机打出来的、巨大而又触目惊心的黑色宋体字。

《一位伟大作家之死》。

林哲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捏住,瞬间停止了跳动。

他死死地盯着那几个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这是……什么意思?”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恐惧而变了调。

阿文没有回答,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他翻开。

林哲颤抖着手,翻开了书稿的第一页。

“他们称我为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作家。

可我灵感枯竭,已经写不出来了,编辑为此给我招了写手……”

开篇的第一段话,如同一个恶毒的诅咒,让林哲眼前一黑,险些晕厥过去。

他强撑着读下去,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他五年来的人生。

书里的主角,那个被誉为天才的作家,因为灵感枯竭而雇佣影子写手的经历,他与编辑张伟的每一次对话。

他第一次见到那个名叫阿文的写手时的心理活动,他拿到第一份代笔稿时的震惊与嫉妒,他后来逐渐沉沦于名利、放弃思考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一切,都与他的人生轨迹分毫不差,甚至连他自己都快要遗忘的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场对他灵魂的公开处刑。

读到一半,林哲再也无法承受这种精神上的凌迟。他猛地抬起头,双眼布满血丝,想质问阿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究竟是谁,他到底想干什么。

然而,他转身看去,那张他专门为阿文准备的单人沙发上,空空如也。

阿文不见了。

林哲霍然起身,环顾整个书房。

书房的门从他进来后就一直紧锁着,巨大的落地窗也完好无损地关着。

这里没有任何人离开过的痕迹。那个与他对坐了一个小时的影子写手,就这样在他眼皮底下,凭空消失了。

06

恐慌如同在密闭房间里被点燃的野火,瞬间吞噬了林哲的每一寸理智。

他像一头被困的野兽,在巨大的书房里疯狂地寻找着阿文存在的痕跡。他冲到门口,门锁完好。

他检查每一扇窗,插销都从内侧扣得死死的。

他甚至趴下来,查看沙发底下和书架的缝隙,仿佛阿文是一个可以缩成一粒尘埃的幻影。

一无所获。

他颤抖着手,拨通了编辑张伟的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他几乎是吼出来的:“阿文呢?你把他弄到哪里去了?让他出来见我!”

电话那头的张伟沉默了几秒钟,随即传来他充满困惑和担忧的声音:“林哲?你在说什么?什么阿文?你在和谁说话?”

“别装蒜了!”林哲歇斯底里地喊道,“阿文,我的写手,那个给我写了五年书的年轻人!他刚刚还在这里,他不见了!”



“写手?”张伟的语气变得愈发紧张,“林哲,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我们什么时候给你找过写手?

这五年,不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创作吗?你忘了你上个月还在采访里说,你喜欢在绝对安静的环境里独自构思?”

张伟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冰冷的铁锤,狠狠地砸在林哲的神经上。

一个荒谬而又恐怖的念头,如同毒蛇般从他心底钻了出来。

他挂断电话,踉跄地扑到电脑前。他发疯似的打开自己的网上银行,调出过去五年的每一笔交易流水。

他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寻找着那个支付给阿文的匿名账户。

没有,什么都没有。

他支付给物业,支付给奢侈品牌,支付给投资公司,但没有任何一笔款项,是流向一个身份不明的人。

他不信。

他打开了书房角落里那个几乎被遗忘的安防系统。

这个系统会记录下书房二十四小时的影像。

他调出昨天下午,也就是“阿文”前来交稿的那个时间段的录像。

监控画面清晰地显示,下午三点整,他独自一人走进了书房。

他坐在书桌前,然后,他站起身,走到对面的沙发前,对着空无一人的沙发,开始说话。

他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激动地比划着手势。他甚至起身,为那片空气倒了一杯水。

画面里的他,像一个精神错乱的疯子,独自上演着一出诡异的独角戏。

林哲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

他想起了最后一样东西,那些记录着他和阿文“灵感碰撞”的合作笔记。

他冲到书架前,从一个上锁的抽屉里翻出那些厚厚的笔记本。

他翻开第一页,上面记录着关于《影子对话》的构思。

左边,是一种工整、克制的笔记体,是他习惯的笔迹,旁边标注着“林”。

而右边,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龙飞凤舞、充满了激情与力量的狂草,旁边标注着“文”。

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迹,仿佛出自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

林哲颤抖着拿起一支笔,试图模仿右边那种狂放不羁的字体。

当笔尖落在纸上,一股熟悉的肌肉记忆,从他的手臂深处传来。

他写下的字,与笔记本上那狂草的字迹,分毫不差。

真相,如同一面被砸得粉碎的镜子,用无数尖利的碎片,映出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支离破碎的现实。

阿文,那个才华横溢、沉默寡言的影子写手,从来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他就是他自己。

或者说,是他在五年前那个精神崩溃的夜晚,为了逃避枯竭的现实,亲手为自己创造出的,另一个完美的人格。

那个他鄙视,依赖,又恐惧的幽灵,一直以来,就住在他自己的身体里。

07

在真相揭晓的那一刻,林哲没有崩溃尖叫。

他反而陷入了一种极度的、死寂般的平静。

他坐在地毯上,背靠着冰冷的书架,脑海中过去五年的记忆,开始以一种全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

每一次与阿文的“会面”,其实都是他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每一次的“交稿”,都是他在某种半解离的状态下,奋笔疾书的成果。

他想起来了,那些他以为是阿文在写作的时间,他总是会把自己锁在书房里,并且会失去几个小时的记忆。

醒来后,电脑里便会多出数万字的完美稿件。

他一直以为那是阿文送来的,原来,那只是“他”将身体的控制权,交给了“另一个他”。

“林哲”这个人格,承载了所有的社会身份,所有的名声、压力、焦虑和自我怀疑,这个不堪重负的人格,早已丧失了创作的能力。

于是,他的潜意识为了自保,创造出了“阿文”。

“阿文”是纯粹的,他没有社会身份的束缚,不为人情世故所累,他只拥有林哲最原始、最纯粹的创作天赋和想象力。

他像一台高效而冷酷的写作机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杰作,来维持“林哲”这个品牌的运转。

而他自己,这个主人格,却成了一个可悲的旁观者,一个窃取自己另一半灵魂成果的盗贼。

想通了这一切,林哲站起身,缓缓走到书桌前坐下。

他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尝试着打下几个字。

但当他的手指放在键盘上时,他却感到了一股强烈的阻力。

他脑中空空如也,而另一个声音,一个冷静而清晰的声音,却在他的意识深处响起。

“你不行,让我来。”



是阿文的声音。

林哲的身体一僵。

他知道,“阿文”并没有消失,他只是在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存在。

那本《一位伟大作家之死》,就是“阿文”写给“林哲”的战书。

“你是谁?”林哲闭上眼睛,在自己的脑海里问道。

“我是你。我是那个你早已抛弃的,还敢于面对一张白纸的你。”那个声音回答。

“我为什么要抛弃你?”

“因为你懦弱。你害怕失败,害怕不再是天才,害怕失去那些虚浮的名声。

所以你把我关了起来,让我替你冲锋陷阵,而你,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

这场无声的对话,让林哲痛苦不堪。

08

求生的本能,压倒了崩溃的情绪。

林哲知道,他不能再坐以待毙。他将自己反锁在书房里,然后,强迫自己重新拿起了那本名为《一位伟大作家之死》的书稿。

他必须读完它。

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阿文”为他规划好的,一条通往毁灭的路线图。

他从阿文消失的那一页继续读下去。

书中的故事,在他知晓了真相之后,显得愈发惊心动魄。

那个“伟大作家”在发现影子写手消失后,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求证,怀疑,最后发现了自己精神分裂的真相。

然而,书中的主角,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逃避。他试图用酒精和药物来麻痹自己,压制另一个人格的出现。

但他越是压制,“阿文”的反抗就越是激烈。

他开始在公开场合举止失常,说一些只有他和“阿文”才懂的话。他的言行变得混乱,逻辑开始错乱。

最终,在一次重要的新书发布会上,他当着所有媒体的面,彻底精神崩溃。

他一会儿自称是伟大的作家,一会儿又说自己是躲在阴影里的枪手。

书的结局是,这位曾经的文坛巨匠,被强制送入了精神病院。

而他的名字,依旧被印在那些畅销书的封面上,继续接受着世人的顶礼膜拜。他的肉体和意识被囚禁了,但那个名为“作家”的符号,却获得了永生。

读完最后一个字,林哲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这不是一本小说,这是一个精准的预言,是“阿文”对他这个懦弱主人格的审判。

他不能重蹈覆辙。

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通过一个绝对保密的渠道,联系上了一位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这位学者在人格分裂和艺术家心理障碍领域是顶级权威。

林哲用一个化名,将自己的经历,原原本本地通过邮件发送了过去。

他没有奢求能被治愈,他只想知道,自己对抗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怪物,以及,自己是否还有一丝胜算。

在等待回信的日子里,他开始了笨拙的反击。

他拒绝再去想任何关于写作的事情,而是开始做一些最基本、最富烟火气的事情。他亲自下厨,学着做一道复杂的菜。

他整理书房,将五年来的奖杯一个一个擦拭干净,然后全部收进了箱底。他是在用这些最真实的触感,来确认“林哲”这个主人格的存在。

09

心理学家的回信,给了林哲一线生机。

信中说,他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许多天才艺术家在巨大压力下,都会产生类似的解离症状。

那个“阿文”,并非想要毁灭他的恶魔,而是他自我保护机制的产物。

他建议,唯一的出路,不是对抗与消灭,而是理解与融合。

“尝试去接纳他,因为他就是你最强大的那一部分。你要做的,是重新成为他的主人,而不是他的囚徒。”

这句话,让林哲醍醐灌顶。

他再次将自己锁在书房里。

这一次,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战斗。他坐在电脑前,打开了一个新的空白文档。他对自己说,今天,什么都不为,不为名声,不为金钱,只为自己,写一个字。

这个过程,痛苦得如同戒毒。

他的大脑习惯性地想要召唤“阿文”那华丽而精准的文笔。无数个完美的句子,在他脑海里自动生成,诱惑着他敲下键盘。但他都拒绝了。

他强迫自己,用最朴素、最笨拙,甚至有些干涩的语言,去描述他此刻的感受。

“我坐在椅子上。我很害怕。”

他写下这行字,然后删掉。

“阳光很好,但我感觉很冷。”

他又删掉。

他写了撕,撕了又写。他写的不再是那些构思精巧的奇幻故事,而是对自己这五年来自欺欺人的忏悔,是对一个普通人内心恐惧的最真实的白描。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紧锁的灵魂深处,用尽全力挤出来的。

无数个夜晚,他就这样与自己搏斗。

他渐渐地不再将“阿文”视为一个敌人,而是开始尝试与他对话。他理解了“阿文”的纯粹与骄傲,也让“阿文”感受到了“林哲”的疲惫与脆弱。

终于,在一个黎明。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他脸上时,他感到内心那道坚固的墙壁,出现了一丝裂缝。他深吸一口气,在键盘上,缓缓地敲下了一行字。

“一个作家死了,在他重新学会写第一个字的那天。”

那行字,既有“阿文”式的冷静与精准,又带着“林哲”式的自嘲与温度。它不完美,却无比真诚。

10

一年后。

林哲的身影,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关于他灵感枯竭、江郎才尽的传闻,甚嚣尘上。

出版社的催稿电话,被他一一回绝。他卖掉了山顶的豪宅,住进了一个安静的老旧街区。

这一年里,他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

他每天写作,阅读,散步,感受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他写得很慢,很艰难,但每一个字,都来自于他完整的灵魂。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一部只有十万字,却耗尽了他全部心血的小说,完成了。

他将书稿交给了张伟。张伟用了一个下午读完。当他抬起头时,这位在商场上见惯风浪的资深编辑,眼眶竟然是红的。

“这才是你。”张伟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才是最早我认识的那个,一无所有,却拥有整个世界的林哲。你终于回来了。”

他激动地问:“这本书,准备叫什么名字?署名,还是用‘林哲’吧?我们可以开一个盛大的发布会,告诉所有人,你回来了!”

林哲静静地看着他,摇了摇头。

他拿起一支笔,在书稿那空白的封面上,郑重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三个字。

那是他的本名,那个在他成为“伟大作家林哲”之后,就几乎快被自己遗忘的名字。

“不。”林哲轻声说,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释然,“那个‘伟大作家’,已经在他的故事里死去了。现在坐在这里的,只是一个重新开始写作的人。”

他回到家,将书房里那本厚厚的《一位伟大作家之死》的打印稿,投进了壁炉。

橘红色的火焰舔舐着纸张,将那些记录着他分裂与痛苦的文字,一点点化为灰烬。

火光映照着他平静的脸。

他知道,他杀死了一个被虚名绑架的偶像,却救赎了一个热爱写作的普通人。

而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才是最终的胜利。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在家突发心梗别乱来!医生教你黄金5分钟自救法,关键能保命

在家突发心梗别乱来!医生教你黄金5分钟自救法,关键能保命

袁医生课堂
2025-10-31 18:50:24
晚上11点过,一栋居民楼部分楼体开裂,墙体严重变形!当地最新通报:所有居民全部安全

晚上11点过,一栋居民楼部分楼体开裂,墙体严重变形!当地最新通报:所有居民全部安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2 22:30:32
我为什么不想写太子集团的陈志?

我为什么不想写太子集团的陈志?

伢伢复盘
2025-11-02 09:06:28
美国想不通:为何苏联解体不过30年,中国就已经威胁到其霸权地位

美国想不通:为何苏联解体不过30年,中国就已经威胁到其霸权地位

通文知史
2025-11-02 02:55:03
不出意外的话!苏林会成为第二个黎笋

不出意外的话!苏林会成为第二个黎笋

近史谈
2025-11-02 18:54:35
中国芯片重大突破!比英伟达GPU快1000倍,或另辟一条新赛道

中国芯片重大突破!比英伟达GPU快1000倍,或另辟一条新赛道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5-11-01 14:59:52
周深因狐狸尾巴被人民日报两次点名,內娱遮羞布被撕下

周深因狐狸尾巴被人民日报两次点名,內娱遮羞布被撕下

枫尘余往逝
2025-11-02 17:35:33
449平方米,1.17亿元!马来西亚首富之子郭孔华,买下上海大平层,该楼盘曾3小时售出158套房

449平方米,1.17亿元!马来西亚首富之子郭孔华,买下上海大平层,该楼盘曾3小时售出158套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2 23:32:08
随着王艺迪4-3夺冠,莫雷加德4-0横扫!奖金榜出炉,最高28.4万

随着王艺迪4-3夺冠,莫雷加德4-0横扫!奖金榜出炉,最高28.4万

知轩体育
2025-11-03 01:21:49
一个都跑不掉!华为21级“Wi-Fi 之王”张琨,携13人团队盗核心技术,如今下场解气

一个都跑不掉!华为21级“Wi-Fi 之王”张琨,携13人团队盗核心技术,如今下场解气

星辰夜语
2025-11-02 16:23:29
那年,我受命去调查于幼军

那年,我受命去调查于幼军

霹雳炮
2025-11-02 19:38:51
松岛仰天长叹!决赛0-4惨败小莫丢冠 日媒:错过冠军也是一次飞跃

松岛仰天长叹!决赛0-4惨败小莫丢冠 日媒:错过冠军也是一次飞跃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5-11-03 04:59:04
英超下课第4人!0-3惨败 稳居倒数第1 中国老板忍无可忍

英超下课第4人!0-3惨败 稳居倒数第1 中国老板忍无可忍

叶青足球世界
2025-11-02 20:49:25
上官正义被派出所控制?手机被没收?就是因帮忙解救了被贩卖婴儿

上官正义被派出所控制?手机被没收?就是因帮忙解救了被贩卖婴儿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02 15:31:49
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可能对尼日利亚动武

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可能对尼日利亚动武

澎湃新闻
2025-11-02 16:02:26
村民众筹30万元欲硬化通村路,10年间10人去世都未等来动工,街道办称尚在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村民众筹30万元欲硬化通村路,10年间10人去世都未等来动工,街道办称尚在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大风新闻
2025-11-02 10:04:07
凌晨!安世中国,强烈反对,郑重声明!

凌晨!安世中国,强烈反对,郑重声明!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11-02 09:22:01
赖清德称“台湾不属于中国”,蒋万安再次亮明立场,反对两岸统一

赖清德称“台湾不属于中国”,蒋万安再次亮明立场,反对两岸统一

寻途
2025-11-02 16:31:10
什么时间吃苹果最好?医生提醒:最好这3个时间段吃,早知早受益

什么时间吃苹果最好?医生提醒:最好这3个时间段吃,早知早受益

健身狂人
2025-11-02 12:31:44
为什么“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突然消失了,去哪里了?

为什么“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突然消失了,去哪里了?

混沌录
2025-11-02 17:13:10
2025-11-03 05:32:49
古书记史 incentive-icons
古书记史
大家好我是古书记史,现在是2025年10月9日
1518文章数 220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陈丹青 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本地
游戏
时尚
教育
公开课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TES给Faker打困了!网友称第一次见到Faker打哈欠

最近很火的发型,原来这么简单!

教育要闻

学龄前的孩子真的不要教,榜样的力量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