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匿名墙的一条吐槽,正在变成一堂真实的法律实践课,10 月 29 日,重庆工商大学 “工商秘密” 账号收到一则匿名投稿,发帖学生指控 法学院胡姓老师:“上课特别刻薄 魅男行为频出 把没礼貌当幽默,还觉得自己是女强人,很喜欢拿老师身份压人,训话 其实搞笑。”
这条模糊指代的吐槽在微信群传开后,很快被涉事老师发现。
![]()
![]()
强硬追责姿态与法律手段启动
帖子没带具体课名、没附聊天记录,却因为 “法学院老师” 的身份标签,两小时内被转发到多个校内群:从 2024 级新生互助群,到法学院教职工企业微信群。有学生后来回忆,“当时群里有人说‘终于有人敢说’,也有人提醒‘别被老师看到’,结果半小时后,胡老师就在教职工群里发了长文回应。”
![]()
![]()
那份回应至今还在学生间流传:胡老师先贴出了匿名帖截图,接着逐条表态 ——“‘刻薄’‘态度差异’请拿出具体证据,否则就是捏造事实;我已联系平台运营方,要求提供发帖人 IP 及注册信息,同时委托律师保全聊天记录;既然是法学院学生,就该知道‘名誉权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 末尾还特意 @了学院负责人,强调 “要严肃处理此类诽谤行为”。
![]()
![]()
![]()
学生妥协:ADHD 诱因下的
道歉与未获谅解
压力之下,投稿女生李某主动现身道歉,解释自己因 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导致课堂状态不佳,加上抽背时未准备好被老师批评 20 分钟心生难堪,才在气头上发了帖,承认 “误判了老师的行为”。
![]()
![]()
但这份道歉并未换来谅解,胡老师明确表示不接受,强调要让学生承担法律责任,还称会把此事作为教学案例 ——“昨天还有同学担心学到的知识落不了地,今天不就落地了吗”。
目前学校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辅导员仅回应 “具体情况不方便说”。
这场冲突很快超出了师生二人的范畴,10 月 30日,有学生将事件经过整理后发到社交平台,引发了关于 “校园匿名言论边界” 的讨论。
![]()
![]()
争议发酵:名誉权边界
与舆论场的讨论
这场争议的核心,恰是法学老师最擅长的领域:名誉权边界。
我管这叫做:隐名精准锚定式网暴
此次匿名吐槽中,“未直接说姓名” 不等于 “未侵犯隐私权”—— 帖子明确锁定 “重庆工商大学 + 法学院 + 胡姓老师” 三个核心标签,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社群(新生群、教职工群)中,这种 “地域 + 院系 + 姓氏” 的精准组合,已具备法律上的 “可识别性”。
![]()
从隐私权保护逻辑看,《民法典》明确 “私人信息” 包括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身份信息,并非只有 “全名” 才属于隐私范畴。
在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的小范围内,“胡姓老师” 本就具有稀缺性,足以让群内师生直接关联到具体个人,本质是将胡老师的私人身份信息与负面评价绑定暴露,打破了其本应享有的 “私人生活不被不当关联” 的权利边界。
![]()
更关键的是,这种 “缩小范围式” 的网暴,比直接指名道姓更具隐蔽性却同样有侵权后果:一方面,它规避了 “直接署名” 的显性争议,却利用校园社群的信息闭环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后续帖子在教职工群、新生群的扩散,直接导致胡老师的职业身份与负面标签强绑定,不仅侵犯其隐私权,更进一步引发名誉争议 —— 这种 “先精准定位身份,再附加负面评价” 的行为,实则是隐私权与名誉权侵权的叠加,其对当事人的精神干扰、生活影响,与直接公开全名的侵权后果并无本质差异
关于此事的后续发展,本公众号将全程追踪,及时为大家同步最新进展与最终结果,欢迎关注。
这种隐名精准锚定式网暴算名誉侵权吗?
欢迎评论区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