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62
【战场应激反应】
农历北国的十月已进入冬季,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一支行色匆匆的军队正在急速行军。这是朱棣和朱权合兵后的部队,如今它经过整编被正式分为五军,每军各设主将、左右副将,北兵得到生力军补充,实力大大增强了。
朱棣九月十九日从北平出发,九月二十五日解永平之围,十月六日攻下大宁,十月十八日从大宁出发,十一月四日抵达孤山,来回差不多花了一个半月。
北平之围在前几天已经事实上解除了,得到朱棣朱权合兵的消息,李景隆不得不把大本营移到北平东面20里的郑村坝,分出兵力准备迎击,城内压力大减。
![]()
朱棣在白河小试锋芒,击溃了南兵前哨陈晖部,立即向李景隆的指挥部奔袭而来。南兵已分列9营严阵以待,他们在北平城下啃了一个半月的城墙,早就怨气冲天,攻城实在不是人干的活,白天风险高不说,晚上还没觉睡,铁人也扛不住,现在既然朱棣出现了,那就真刀真枪干一场吧!
郑村坝在朝阳门以东20里处,元朝它是朝廷的马场,自古以来,就被统治者视为重镇,堪称北平东郊的门槛。
寒冷的荒坝是极好的战场,在这一天,白河两岸的郑村坝成了数十万大军厮杀之地,南兵也是有血性的军人,虽然他们骑兵不如北兵多,但训练有素,列阵完毕的步兵同样相当强劲,双方谁也不肯退让,各为其主进行着殊死的搏杀。
朱棣是个绝对的好战分子,他的一生为战场而生,为战场而死,这种血液里跳动的基因让他身先士卒。每次作战,他从来不顾及自己全军统帅的身份,嗷嗷叫着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骑兵一样冲锋。
这样热血的统帅能激励全军,可是物理常识告诉我们,朱棣不是超人,他再勇猛也只有一条命,一旦受伤,燕王殿下也会掉血乃至打出GG。按照这个理论,南军士兵在战场上只要先干掉朱棣这个总头目,战争不就结束了么。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棣不止一次遇险,却从没受过伤,这就要感谢大侄子了。
我们知道朱允炆是个食古不化的书呆子,把程序正义看得比命还重,他在调兵遣将征讨四叔的同时,还不忘郑重其事向将领们交待一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句话十分耐人寻味,有着两个意思。
表面意思:别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不孝罪名啊。暗地意思:你们一定要在战场上杀了我叔叔,不然弄回来给他按罪名我名声不好。
在将领们听来,这句话又有两个意思。一、皇上很仁义,希望在战场上生擒朱棣,弄回京城。二、皇上很阴险,想弄死朱棣又不肯背锅,让我们给他扛着。
由于这口锅太大,实在没几个人敢背,到将士们嘴里,朱允炆的意思就变成了:皇上下圣旨了啊,谁也不许动反贼朱棣一根汗毛,谁杀谁就是皇帝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