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张大妈的突然离世,在小区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邻居们一度不敢相信,前一周还在晨练队里打太极的她,会因为一场“普通感冒”戛然而止了生命。
张大妈实际的情况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家人回忆,早在一周前她就出现了发烧、咳嗽、全身酸痛,但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直到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被送进医院时,检查结果才让家人后悔不已——她感染的不是普通感冒,而是甲型流感(甲流),且病情迅速恶化。
![]()
更让人揪心的是,医生告诉家属:“目前正是甲流高发季,很多人对它掉以轻心,忽视了身体的警告信号。”事实上,64岁以上人群一旦感染甲流,重症风险会提升1.8-2.3倍。
为什么有的人染上甲流症状很重,有的人却能安然无恙?日常生活中哪些“习惯动作”,正悄悄推动甲流风险?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以为无害,结果恰恰相反。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开这些疑问。
甲流“高发期”悄然而至,哪些日常行为可能让风险加倍?医生经验说,这4件事一定要警惕,别等出现严重后果才追悔莫及。
甲型流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流”,近年在我国进入了周期性高发模式。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统计,2024年第1季度,全国甲流报告病例约增加26.7%,尤以中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为重症、死亡高发人群.
甲流与普通感冒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病毒变异快,侵袭性强,感染后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明显。
为什么老人、高危人群更易重症?医学数据显示,60岁以上群体,罹患甲流引发并发症几率为45%(如肺炎、心肌炎),而年轻健康人群仅11%。其核心原因在于,机体免疫力、慢性病负担,使病毒复制速度更快,症状进展更凶猛。
严重甲流不及时治疗,可能在48-72小时内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败血症甚至死亡。正因如此,医生才反复提醒:早发现、早干预最关键。但除了治疗,日常有些“疏忽动作”,也会不断推高感染风险。
专家在剖析病例后,发现有四类常见行为,正成为“推手”:
尤其忽视防护,聚集场所不戴口罩/不勤洗手
![]()
每当甲流高发,公共场所空气中病毒载量会提升2-4倍。可调查发现,56.8%的中老年人参加广场舞、棋牌室活动时,从不主动佩戴口罩,手部消毒意识薄弱。
实验显示,甲型流感病毒可在手上存活约30分钟,通过揉眼、擦鼻即可完成自我传播。不重视个人卫生,感染风险增至1.7倍。
身体不适仍带病外出,过度劳累
“发烧可忍,坚持出门活动”,在基层医院门诊,类似想法的患者比例高达51.2%(2023年《中国家庭健康行为调查》)。连续劳作会让免疫力下降8.5%,病毒更易突破防线。医生指出,甲流潜伏期仅1-2天,一旦带病社交,不仅自身加重,也极易“带毒感染”家人与同事。
![]()
擅自“扛着”不看医生,盲目自服退烧药
许多老人认为“感冒抗一抗就过去”,结果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研究显示,甲流早期(发病48小时内)规范抗病毒治疗,重症率下降34.2%;而擅自自服退烧药、抗生素,延后就诊则使住院率升至2.1倍。第3点极易“拖成危重症”,更需警惕。
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足,误信偏方
流感期内,蛋白质类食物摄入不足,会让淋巴细胞功能下降15-20%,抵抗力骤减。有的老人偏听偏信“喝几碗姜汤就能好”,耽误科学饮食和医疗介入,不仅抗病毒慢,还可能诱发其他健康隐患。
![]()
医生们的建议,绝非危言耸听。在甲流高发季,坚持科学防护比治病还重要:
主动防护,减少不必要接触。尤其是室内活动高峰期,戴好口罩,勤洗手。回家后及时更换外衣,手部消毒要“满30秒”。
出现发热、肌肉酸痛、持续干咳,48小时内就医。主动说明是否有人员密集场所活动史,协助医生准确研判。不要擅自服药、拖延观察。
![]()
注意营养均衡,补充蛋白质和新鲜果蔬。如鸡蛋、牛奶、豆制品、深色蔬菜,每日保证总热量摄入。研究证实,饮食达标者感染甲流后平均康复天数少1.3天。
适度锻炼、不过度劳累。适合中老年人的有氧运动有助免疫系统调节,慢速步行、八段锦每日20-30分钟均可有效提升抗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